鄭向國,蘆蕓,劉瑜
(西安交通大學,陜西西安710049)
“契約”一詞源于拉丁文,原義為交易,就其發展而言首先是商品交換過程中的一種保障交易安全的手段,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契約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交往方式,以法律的手段監督社會主體的意志自由、自律、公正,規范市場經濟有序運轉,實現交易各方的利益訴求。契約最早是一個經濟概念,《羅馬法》第一次將其界定為法律概念,涉及債的關系。從思想領域考慮,契約精神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智者關于“自然”與“約定”的爭論,用契約解釋法的起源。從政治學角度考慮,契約是國家權力的合法來源。從哲學倫理學角度考慮,契約被視為社會正義的起點,還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道德義務演繹的指導原則。從教育學的角度,契約的遵循是教育的成果??梢?,契約早已從一種保障交易安全的工具升華為一種理論,滲透到政治、經濟、倫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契約論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更在于契約關系中逐漸孕育而生的契約精神[1]。
契約精神在中西方不同的語境里,有著不同的概念內涵和觀念維度。在西方社會,契約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經濟過程中,對契約經驗的理性升華,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中華傳統美德中提倡的“信”則是中國契約精神的表現。雖然中西方契約精神發展脈絡、發展程度、影響領域不同,但是中西方契約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即平等、自治、誠實守信[2]。本文所討論大學生的契約精神,與社會主流的契約精神相一致,由于主體的特殊性,它更微觀的界定是指大學生在校內、校外,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契約中應該具有的綜合素養。
本文所討論的當代大學生的契約精神,不僅是法治概念上的契約精神,也是道德倫理上的契約精神,法律層面的契約精神是對公民的底線要求,道德倫理上的契約精神則對主體品行修養有更高的要求。當代大學生以“00 后”獨生子女為主體,隨著我國國際化和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他們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的發展。契約精神甚至是現代的公民責任,當代大學生是中國未來改革的繼承者和推動者,他們思想單純、活躍,學習能力、接受能力較強,擔負這份責任責無旁貸[3]。雖然大學生誠信教育在教學環節、實踐活動環節以及理論探討方面都開展了相應工作,但是誠信觀念只是契約精神中的一個要素。
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極強,但部分大學生也出現了責任意識淡薄的問題。隨著各國經濟、政治的交融,西方契約精神也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國,但是精神理念是有其生存環境的,如果一味照搬西方契約精神,不僅西方契約精神學不好,還會影響傳統文化中的契約思想,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將西方契約精神與中國傳統的契約思想結合,培養具有契約精神的大學生。
推廣法治理念,為法治建設營造文化氛圍,儲備后續人才。契約精神的形成本身就是民間的交易行為升華為理論,進而形成文化的過程。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傳播者,對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過程,也是一種文化普及和推廣的過程。對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也是為祖國的法治建設培育后備人才。
為培養大學生契約精神提供理論支持。高校必須系統全面地對培養大學生契約精神的關鍵問題進行研究,對中西方契約精神進行比較,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總結出中國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內涵和外延,為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提供理論支持[4]。
本課題組就大學生契約精神現狀進行了調研,問卷共調研1990 人,其中男生1220 人,占比61.31%,女生770 人,占比38.69%;法學專業150 人,占比7.87%,非法學專業1840 人,占比92.13%;城市1330 人,占比66.83%;城鎮260 人,占比13.07%,農村400 人,占比20.10%。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契約精神現狀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契約精神的概念模糊不清、意識淡薄、契約行為缺失等方面。
當前受文化、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精致利己主義、消費主義等甚囂塵上,使得部分公眾更加重視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對自身品質的培育。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作品抄襲等違背契約精神的事件層出不窮,無形之中沖擊了大學生的價值觀。
目前部分高校對契約精神的教育缺乏實效性和系統性,沒有專門課程,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形式,對理論的講解也僅僅是浮于表面,并未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誠信這種道德層面的品質很難進行量化,學生的評優評獎等最終還是由學業成績的好壞來決定,忽視了契約精神的重要性。
家庭是個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未盡的責任會影響學生契約精神的樹立。部分青年學生的道德認知、思想意志相對較薄弱,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和負面信息的影響,甚至在虛榮、攀比心理的驅使下,過分追求與自己經濟條件不相匹配的“奢侈品”,深陷校園貸、“裸貸”之中難以抽身[5]。
契約精神源于經濟活動,其產生的內在邏輯前提就是實現契約各方的權利,所以,首先要在權利視角下對大學生契約精神的提高進行思考,具體從個體、社會、國家三個不同層面加以教育,真正實現對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
優化大學生法治文化課程和思政課程。高校應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組織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針對法治問題定期開展研討,借助現代化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線下智能學習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實現傳統單一教學形式向多元化教學形式的轉變。在此過程中應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融合,借助社會、家庭、生活領域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塑造完善的法治教育條件。
努力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原有法治知識教育的背景下,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群體形成穩固科學的法治理念,以時代發展為導線,采取差異化、針對性措施開展法律知識的教學活動。在構建大學生法治文化的過程中要實現簡單、傳統的法律知識向多元化法治運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縱深方向發展,幫助學生增強對法治的認識與信仰[6]。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誠信在我國傳統美德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契約精神作為市場經濟領域中基礎性的誠信道德行為規范,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生活規則和基本道德規范。所以在培養契約精神的過程中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加強社會公德培養。當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成熟的大學生,容易被負面信息所影響,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把握大學生這一特點,提升素質教育水平,在正面引導的同時為其提供平臺參與實踐,了解社會,學以致用,提高大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各種道德行為,棄惡揚善,提升大學生整體公德意識。
加強家庭美德培養。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的文化氛圍和家長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深刻而持久。家長應該根據時代要求更新自己的觀念和教育理念,關注對子女契約精神的培養。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要堅守誠信底線,以身踐行契約精神,成為孩子的榜樣[7]。
有了契約精神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自身角色,樹立平等自由觀念,培養契約精神,使大學生從被動接受管理轉變為自覺遵守行為準則,成為具備契約精神的社會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