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102616)
高水平本科教育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科技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2018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1]。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建環專業”)培養人居環境營造及能源應用工程領域的高級專業人才。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建筑面積的增加帶來建筑能耗不斷提升,面臨著能源供給緊缺等問題,需要大量能源應用領域專業人才。我國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建環專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國家需要大量的建環專業一流人才。面對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機遇和挑戰,實現雙碳目標對建環專業一流人才的需求,需要開展建環專業一流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
一流專業人才是對教育質量的一種評價。教育質量界定具有復雜性,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認識高等教育質量的維度和框架。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國在特定時期和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可在既定背景和范圍內對其內涵進行界定[2]。
高等學校擔負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和科技創新的責任。我國高等教育在普及化的基礎上需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一流本科教育正是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和任務基礎上提出的。在專業人才培養中,需要清晰應培養什么樣的一流人才,還要充分了解社會發展對專業培養人才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在此基礎上制訂一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實施路徑,為國家培養專業領域需要的一流人才。一流專業人才應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品格、知識、能力和素養。
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確定建環專業一流人才培養目標。在建環專業一流人才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系統掌握建環專業知識理論,具備專業工程技術能力,從事供熱、空調、制冷、燃氣等方面的設計、研發、施工安裝、生產運行等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實現雙碳目標、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建環專業一流人才應具有遠大理想、擔當和工匠精神。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熱愛國家、關心社會。建設課程思政,落實到課堂學習、實習等環節和階段。使學生關注國家能源戰略和民生工程,增強社會責任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之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新人。
在建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在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品格、理想、志向的確立及對崇高的追求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落實到課堂教學、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各個環節,落實到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習等不同學習過程之中。
建設課程思政課堂。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學習專業知識,更要進行思想理論和理想信念的學習,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展有效的思政教育,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思想困惑,滿足學生發展中的需求。明確各專業課程群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和提煉課程德育元素,貫穿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方案等,采取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認同;不斷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建立思政課與專業課協同育人的效應,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教育體系,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擔當、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一流專業人才。
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專業教育與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和民生人居環境技術發展密切結合。建環專業所面臨的人才培養需求是和國家能源戰略密切相關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技術可為人居空間提供健康舒適的環境,也與國家關注的民生工程密切相關。因此,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應符合國家能源戰略和民生人居環境技術發展對高水平人才的要求。
我國的建筑能耗約占全國總用能量的25%[3],能源應用工程技術發展應遵循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要求,大力發展創新技術,解決系統應用中的技術理論問題,推動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化等數字信息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助力能源數字化轉型,建設綜合智慧能源系統。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應充分體現實現雙碳目標需求的現代技術,結合專業技術教育,給學生講解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意義,講解專業人才發揮的重要作用。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僅要講授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使命感,激發學生奮發的學習精神,刻苦努力學習,成為一流的建環專業人才。
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包括多個方面。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鼓勵學生積極向上,形成刻苦努力的學習風氣,指導大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激勵學生積極參加科技活動,勇于創新,不怕失敗,培養科技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學中注重加強學生基礎理論的講授,將科研成果與所講授的專業理論相融合,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學習科研中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立必要的學分,將學生進行科技活動、社會調研和科技競賽納入培養體系中,覆蓋全體學生。避免了以往只有部分學生在創新精神培養中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而有些學生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創新精神的培養。
建環專業的任務是采用專業理論,通過技術方法,創造健康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的適宜環境、生產需要的工藝環境,以及交通、航天航空、制藥、潔凈生產等內部空間環境,提高各類環境能源應用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突出建筑設計和使用過程中能源利用的高效化、智能化和集成化[4]。目前我國建筑能耗中,供熱與空調相關能耗占了2/3 以上[3],因此,建環專業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培養國家需要的能源應用技術領域的一流專業人才,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用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發展智能建筑能源系統,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
基于建筑能源領域人才需求和專業內涵,確立專業技術培養目標。構建以建筑能源應用行業需求為導向的本科人才培養核心專業知識體系。隨著城市建筑快速增加和能源緊缺,城市建筑能源應用行業急需專業技術創新人才,專業人才必須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通過分析總結已有的本科人才培養專業知識體系和教學體系,以及對社會、行業和用人單位的調研,調整和更新核心專業知識體系,調整和增加專業課程、更新課程內容,引入行業新技術,增強人才培養對行業需求的適應性[5]。
在專業知識體系構建過程中,以建筑能源應用領域需求為導向,將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實際應用相融合、將科學技術基礎與工程素養和專業文化教育相融合、將教師科研創新與課堂教學實踐相融合、將理論教學與企業工程實踐相融合。調整課程結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在培養體系中設置專業文化教育,聘請行業工程師作為授課教師,既講解實際工程中的建環專業技術,也講解實際工程背景、技術方案的選擇,以及工程項目的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組織學生現場參觀實際工程,工程師現場講解實際工程的運行效果、系統調節和系統能效,以及對環境的影響。通過課堂講授和現場講授,對學生進行專業文化教育。
舉辦專業技術講座,由行業工程師講授國家重點工程中的能源應用系統,使學生深入認識建環專業在公用與民用建筑中發揮的作用,了解在國民經濟和能源應用領域的實際應用。通過科技活動、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等協同培養體系,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專業文化教育,提高專業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