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友林
健康中國下“體醫結合”型人才的素養構建研究
趙友林
(同濟大學體育教學部,上海 200092)
培養“體醫結合”型人才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基于OECD框架,探討健康中國戰略下“體醫結合”型人才的素養體系的構建。認為“體醫結合”型人才的素養體系可構建在體醫理論知識、健康促進技能、跨領域能力、健康體能、心理健康、健康意識、健康行為、社會適應、應變能力、道德情感這十個層面上。針對該素養體系,高校培養“體醫結合”型人才可采用專業融合式的培養方法,突出專業實踐的關鍵地位,強化科學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注重人文教育和道德實踐。
健康中國;體醫結合;素養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健康中國”是習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體系之一,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體育運動具有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特殊作用,而醫療承擔著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重要功能,體育和醫療分別在前端和終端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因此,培養服務于大眾健康事業的“體醫結合”型人才(以下簡稱“體醫”人才)將是落實“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依托。“體醫”人才需要具備“體育+醫療”的復合型素養,但相關高校對培養什么樣的“體醫”人才并沒有明確的定位和評價體系。為此,筆者以經合組織構建的核心素養框架為基礎,探討“健康中國”對“體醫”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體醫”人才素養體系的構成,以期為培養符合“健康中國”建設的“體醫”人才提供參考。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1]。“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以共建共享為基本路徑,以人民健康為核心,最終達到全民健康。健康中國是一個惠及全民的系統工程,其特征與內涵如下:第一,全面性,即人人參與,人人共享,人人健康。個體通過接受健康教育和參與全民健身,培養健康的意識和素養,塑造健康的行為和體魄,形成合理膳食、規律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個體獲得全生命周期健康,構成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社區、健康的企業。第二,系統性。“健康中國”戰略統籌內外部環境,針對衛生計生、體育健身、環境保護、食品藥品等影響健康的因素,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等五個方面的戰略任務,形成促進與維護健康的社會大系統。
目前學界對“體醫結合”沒有統一標準的定義,不同學者從不同的切入視角進行了界定,歸納可以分為以下三類:(1)從知識體系的視角進行界定,如葉春明等解釋體醫結合就是在“大健康”理念下體育和醫學的融合,是指康復醫學、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健康管理學等眾多知識的集合[2]。(2)從實踐操作的視角進行定義,如馮振偉等將“體醫融合”解釋為基于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續性,把體育、醫療等多項健康技術手段綜合運用于民眾科學健身及疾病預防、治療與康復中,以獲得健康促進的全生命周期過程[3]。(3)從綜合抽象的角度進行界定,如梁美富等認為“體醫結合”是以體育學和醫學理論為基礎,以體育學和醫學知識技能為手段,促進人類健康的一種服務模式[4]。綜合眾多學者的觀點,探索性地將“體醫結合”定義為體育和醫學領域的知識技能、方法手段、部門產業等一系列要素的融合,以服務人類健康為目的的一種現代理念和模式。
為應對21世紀的變革與挑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啟動了關于核心素養研究的項目,從此拉開了世界范圍內核心素養研究的序幕。經合組織界定核心素養為促進個人擁有良好、成功的生活的重要素養。基于此構建的核心素養框架包括互動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動和在社會異質團體中互動三個方面,分別闡述了人與工具、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的關系[5]。OECD核心素養框架為相關的素養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性參考框架,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理論價值,對世界各個國家和組織的教育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OECD核心素養框架超越了傳統知識和技能的內容,旨在讓個體達到個人成功的生活和社會的良性運行,符合“體醫”人才服務國家健康的社會愿景。根據核心素養框架,以“健康中國”戰略為導向,在借鑒姜勇等[6]學者研究上,將“體醫”人才的素養體系構建在三個層面上:(1)人與工具,個體通過專業的學習或交叉培訓,掌握體育和醫學領域的理論知識,運用健康促進技能并提高跨領域能力。(2)人與自己,個體通過接受教育以及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意識,塑造健康體能和健康行為。(3)人與社會,個體完成學習任務后,能擁有基本的道德與責任,順利融入并奉獻社會。
2.1.1體醫理論知識
理論知識制約著理解和思考能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和根據。“體醫”人才將來要解決社會中各類人群的健康問題,它以“運動+醫學”為基準點而又遠遠超出了這個范疇,與人口結構、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體醫”人才不僅要掌握醫學和體育學的基礎知識,而且要熟悉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一般專業知識,具備交叉學科思維,形成多學科有機融合的知識結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理論知識:(1)臨床醫學、病理學、免疫學等醫學基礎知識;(2)體育概論、運動項目理論、社會體育指導方法等體育學科基礎知識;(3)運動醫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務監督等體醫交叉學科涉及的專業知識;(4)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通識性知識。
2.1.2健康促進技能
健康促進技能是指從業者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解決健康問題的能力和技術。面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體醫”人才應具備的主要技能包括:(1)思維型技能:一般性疾病診斷與評估、運動風險與評估、運動處方等(2)操作型技能:使用醫療設備和運動器械、運動項目指導、康復按摩手法等。在實踐中發揮技能不僅能提高專業能力逐步達到孰能生巧的效果,而且更容易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有利于疑點難點的突破和創新。精湛的健康促進技能是“體醫”人才得到社會認可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職業符號。
2.1.3跨領域能力
跨領域能力指個體能在不同學科組成的綜合領域內高效學習、工作的能力。跨領域能力是隨著社會發展和學科融合對現代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體醫結合”是一個涉及“防”和“治”,涉及“體育”和“醫療”,涉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大健康領域。跨領域能力包括正確應對并處理健康問題的能力,開發健康資源的能力,健康促進的創新能力等。跨領域能力是知識、技能、心理素質等一系列素養的綜合,也是“體醫”人才各項能力的基礎,這種綜合能力將隨著越來越多其他因素的加入而愈發重要。
2.2.1健康體能
體能主要包含機體基本的運動能力,由身體的外部形態、機體機能和運動素質三個方面組成[7]。健康體能是個體正常學習、工作、生活和參加一切活動的前提和保證。健康體能隨著個體的生長發育、年齡增長、工作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形成和保持健康體能需要在遵循人體生長發育規律的前提下,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說,健康體能是個體良好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的綜合反映。健康體能不僅是“體醫”人才必備的素養,它也是每個職業、每個人追求的基本素養。“體醫”人才同時承擔著運動項目指導的角色,其身體素質水平不僅要支撐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而且要通過規范的運動方法和較高的體能水平形成示范。
2.2.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礎是具有良好的生理狀態,在此之上具備內在的自我和諧及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和諧,由此表現出來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8]。心理健康是在健康體能基礎上個體能高效學習、工作、生活和參加一切活動的保證。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提高,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提高。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和堅強的意志成為選拔和培養人才過程中的重要標準。“體醫”人才在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時要充分挖掘體育運動宣泄負面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特點制定運動處方,致力于大眾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2.2.3健康意識
意識是人所特有的主觀對客觀的能動反映,它指導人的實踐行為,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主觀能動性。健康意識是指人們對健康的信念和觀念,即人們對健康價值的態度和能否獲得健康的信心[9]。個體的健康意識一般在學生階段通過接受教育獲得,成年后容易受生活環境和社會氛圍的影響。健康意識是人們踐行健康行為的“指揮棒”,培養和強化大眾健康意識是推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要任務。“體醫”人才要認同健康的價值,加深對健康知識的理解,傳播健康理念,引導更多的人形成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的觀念。
2.2.4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被認定為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增進身體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是改善健康狀況并逐漸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關鍵[10]。“體醫”人才作為健康事業從業者,需以身作則踐行健康行為,樹立良好榜樣。通過學習專業知識,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學會健康管理,合理膳食,規律作息,珍愛生命,關注健康,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情緒穩定,樂觀開朗,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生命質量。
2.3.1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過程。人是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高級物種,只有融入社會才能達到成功的生活。任何素養的培養最終目的是個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大量實干型人才奮斗在服務健康的基層和前線。“體醫”人才的社會適應素養主要體現在:完成從學習為主到工作為主的轉換,適應各種條件的工作環境,抗擊壓力和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處理人際關系尤其是與病人的溝通相處,自省自律等。
2.3.2應變能力
應變能力是個體在適應和融入社會的基礎上有效解決各種問題的高級綜合能力。應變能力是高效學習、工作以及實現創新的必備條件,缺乏應變能力在實踐中將舉步維艱。健康工作覆蓋地域范圍廣,接觸人群種類多,涉及人的整個生命系統,掌握應變能力是解決各類問題的一大助力。培養應變能力可以幫助拓寬視野,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對“體醫”人才來說,主要體現在:適應跨學科的學習方式;有效運用所學預防和解決各種人類健康問題。
2.3.3道德情感
健康工作從業者兼具“教師”和“醫生”的雙重角色,在促進大眾身體健康的同時傳播著生命觀和健康觀,承擔著健全人類生命的重要責任。道德缺失導致的知識技術濫用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體醫”人才在專業活動范圍內應遵守特殊道德規范,既包括一般的社會公德,又包括更高層面的職業道德,具體體現為對工作(專業)的情感、對服務對象的情感、對生命的情感,如愛崗敬業、公平公正、團結合作、不怕吃苦、無私奉獻、敬畏生命、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
“體醫結合”的關鍵點在于實現真正的交叉和融合。高校要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在課程設計上,各院校要公平對待體育學科和醫學學科的地位,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兼顧體育教學和醫學教學,兼顧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加強短板學科建設的同時發揮院校特色。在院校辦學上,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可以采取聯合辦學的方式,彌補自身短板學科的不足,實現平臺和資源共享,綜合性院校可借助內部便利聯合醫學院和體育學院進行專業“方向班”的培養,區域各院校之間可建設“體醫結合”教育共同體,從教學到辦學將“結合點”落到實處。
健康事業需要大量應用型人才,實踐學習是將學生所學轉化為社會所用的關鍵環節。高校要重視專業實踐,提高技能教學在整體教學課程中的比例,加強校企合作,通過組建體醫臨床中心等探索實踐創新的新平臺、新模式。要轉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和內容,創設情景式考核,在真實環境中考察學生的行為舉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導向,建立健全可觀察的、可測量的實踐評價體系。學校可充分利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的時間組織學生進入社區或醫院開展體質檢測、醫學體檢、健康知識普及等活動,并將實踐表現納入學生的總評成績,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充分接觸社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亞健康人群的增多,未來健康領域的職業具有責任大、成長周期長、工作壓力大的特點,這首先要求從業者有健康的體魄足以支撐高負荷的工作,在此基礎上指導他人科學鍛煉。因此,培養體醫人才要強化終身體育的觀念,強化體格和身體素質訓練,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和必要的運動技能,形成科學鍛煉的習慣,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好身體準備。學校要適當提高各類運動項目課的課時量,針對專業特點制定合適的運動技能考核標準。另外要加強課內外聯動,開發豐富多樣的體育資源,通過舉辦各種體育競賽、素質拓展、社區體育指導實踐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全面培養與運動相關的競賽能力、訓練能力、管理能力等。
高尚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是確保體醫人才長期投身于健康事業的動力。高校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德育和人文素養提升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中,將傳統的潛移默化感染式培養向積極主動傳播式轉變。積極開發教學資源,開設社會學、歷史學、心理輔導、中華傳統文化等選修課程,將我國的國情、政策、歷史、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培養工作,提升學生對社會的感知度,強化愛國主義和文化自信。在實踐方面,探索有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的實踐模式,鼓勵和扶持學生到農村鄉下等體育醫療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實習,引導學生在反差環境下感悟責任擔當,凝聚對健康事業的情感,堅定遠大的理想信念。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http://health.china.com.cn/2016-10/26/content_9112365.htm, 2016-10-26.
[2]葉春明,于守娟,楊清杰.”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及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01):7-10+53.
[3]馮振偉,張瑞林,韓磊磊.體醫融合協同治理:美國經驗及其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5): 16-22.
[4]梁美富,郭文霞.“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體醫結合的發展路徑探討:基于PEST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8,32(03):52-56.
[5]辛濤,姜宇,林崇德,師保國,劉霞.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6):3-7+28.
[6]姜勇,王梓喬.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特征與構成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6,3(10):39-43.
[7]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8]184.
[8]王登峰,崔紅.心理衛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9.
[9]王京轉.體育課對大學生健康意識養成的影響[J].當代教育科學,2015(11):62-63.
[10]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801/t20180115_324647.html, 2017-12-29.
Research on the Literacy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Sports and Medical" Talents under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ZHAO Youli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趙友林(1997—),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