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仁杰 王玉俠 陳丹
(1.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0;2.南昌航空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00)
近年來,隨著競技體育的飛速發展,籃球項目在競技體育中的發展趨于成熟。但為了滿足觀眾需求,比賽對運動員的體能、技術、戰術等方面的要求也變得更加嚴苛。訓練負荷、比賽強度不斷提高,使得運動損傷逐漸增多,嚴重影響運動員的競技狀態、競技水平和運動壽命。因此,在未出現身體功能障礙和疼痛之前及時對身體狀況進行評估,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練習,就變得尤為重要。
該研究應用選擇性功能評估系統,對南昌航空大學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進行身體功能評估,根據動作功能評估結果,提出相應的糾正策略,以降低受試者的身體損傷概率和改善受試者身體狀況,最終達到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作用。
該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學體育學院12名男子籃球專項學生為研究對象。被測試者基本情況:平均身高178.25±5.06cm;體重67.35±6.21kg 。
1.2.1 文獻資料法
以SFMA、運動損傷、籃球損傷康復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維普等網站檢索相關資料。
1.2.2 實驗法
(1)SFMA 測試方案:SFMA測試方法及評分標準嚴格按照該流程。
1.2.3 數據統計法
將收集所得數據導入SPSS數據統計軟件,按要求對所得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1.2.4 邏輯分析法
用總結、歸納、類比、分析等方法,綜合分析實驗所得數據,得出實驗結果 。
SFMA中文譯為選擇性功能動作評估,SFMA主要由10個動作模式組成。此次測試對12名南昌航空大學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進行選擇性功能評估,為了便于記錄,功能正常(Function)用F簡寫,功能障礙(Dysfunction)用D簡寫,疼痛(Pain)用P簡寫,無痛(No Pain)用N簡寫,即:FN(功能良好且無疼痛)、FP(功能良好但有疼痛)、DN(功能障礙但無疼痛)、DP(功能障礙且有疼痛)[1]。
2.1.1 頸部動作評估方法
(1)執行第一動作模式,主要評估學員頸椎屈曲幅度
學員直立,兩腳并攏,腳尖向前,低頭,下頜靠近胸骨,在動作過程中軀干保持中立位。正常結果:頸椎正常屈曲,下頜能觸碰到胸骨且整個動作過程中無痛。
(2)執行第二動作模式,主要評估學員頸椎旋轉和側屈幅度
學員直立,兩腳并攏,腳尖向前,盡可能向右(向左) 轉動頭部,接著頸部屈曲,將下巴中部靠近鎖骨中點,在動作過程中軀干保持中立位。正常結果:頸椎旋轉同時側屈,下巴中部可靠近鎖骨中點且整個動作過程中無痛。
(3)執行第三動作模式,主要評估學員頸椎伸展幅度
學員直立,兩腳并攏,腳尖向前,抬頭向上看,盡量使面部接近水平,在動作過程中干保持中立位。正常結果:頸椎正常伸展且面部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10°。
2.1.2 實驗結果
南昌航空大學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在頸部動作模式中,總體情況較好,通過評估發現在做頸部屈曲時,只有2位學生出現疼痛的現象,表現為被測試者能用下頜觸碰胸骨,但出現了疼痛現象;10人在頸部屈動作模式中功能正常,表現為受試者下頜能觸碰到胸骨,并且無疼痛現象;在頸部伸展的動作模式中,有1人出現頸部伸展動作模式中出現疼痛正常,表現為受試者面部與天花板平行,但出現了疼痛現象,其余受試者都表現為功能正常。在執行第三動作模式中,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動作,表現為受試者鼻子與鎖骨中部平齊,下頜能觸碰鎖骨,且沒有出現疼痛現象。以執行第一、第二動作模式出現疼痛的3位同學為例,分析其原因:當頸椎出現疼痛時,認為休息過后疼痛便會消失的觀點使得該部位極易受到忽視,然而長期的站立和座位不良使頭頸部過于前屈或后仰等不良姿勢極易導致頸部前側及側方的肌肉筋膜長時間縮短,頸部后側的肌肉筋膜長時被拉長,而頸部前側及側方的肌肉變短,后側的肌肉變長,就會引起頸部疼痛。
2.2.1 肩關節動作模式評估方法
(1)執行第一動作模式,評價受試者肩部的伸展、內旋和內收功能
受試者身體直立,兩腳并攏目視前方,先從左側開始,受試者試著將左手從腰后伸出觸摸右側肩胛骨下角,同樣方法測試右側。正常結果:受試者能用手觸碰到對側肩胛骨,且沒有出現疼痛現象。
(2)執行第二動作模式,評價受試者肩部的外旋、屈曲和外展功能
受試者身體直立,兩腳并攏,目視前方,先從左側開始,受試者試著將左手從肩上伸出觸摸右側肩胛骨,同樣方法測試右側。正常結果:受試者能用手觸碰到對側肩胛骨,且沒有出現疼痛現象。
2.2.2 實驗結果
僅2人在上肢動作模式中左側肩關節內旋時無疼痛和功能障礙,表現為受試者不能用手觸碰到對側肩胛骨,并且無疼痛現象約占總人數的17%,有1人存在疼痛現象;有2名測試者在完成右側肩關節內旋時出現疼痛,表現為受試者能用手觸碰到對側肩胛骨但伴有疼痛現象占總人數的17%;10人在此次動作測試中達到標準要求。在執行第二動作模式中只有1人左側肩關節外旋時出現疼痛,表現為受試者能用手觸碰到對側肩胛骨下角并伴有疼痛現象占總人數的8%,其余人都能正常完成動作,占總人數的92%;在右側肩關節外旋動作模式中受試者都表現為正常。本次測試的12人中,結合上肢動作模式的評估,發現有2名學生出現了功能障礙,上肢活動度較差。
2.3.1 軀干動作模式評估方法
(1)執行第一動作模式,評價受試者髖關節和脊柱的屈曲功能
受試者身體直立,兩腳并攏,目視前方,測試開始后,受試者彎腰并試著用手指觸碰腳趾,膝蓋不能彎曲,正常結果:受試者能用手觸碰到腳趾,脊柱曲線平滑,沒有出現疼痛現象。
(2)執行第二動作模式,評價受試者肩關節、髖關節和脊柱的伸展功能
受試者身體直立,兩腳并攏,目視前方,受試者雙方舉過頭頂,兩臂伸直,肘關節與雙耳在一條直線上,測試開始后,受試者向后伸展上體,髖部向前送。正常結果:受試者脊柱曲線均勻,髂前上棘垂線超過腳尖,肩胛骨垂線超過后腳跟,沒有出現疼痛現象。
(3)執行第三動作模式,評價受試者脊柱的旋轉功能以及肩關節和髖關節的活動度。
受試者身體直立,雙腳并攏,目視前方,受試者兩臂伸直并置于身體兩側,掌心向前,手臂與軀干夾角約為45°,測試開始后,受試者兩腳固定,以垂直軸為旋轉軸向左后方旋轉軀干,眼睛盡可能向后看,同樣方法換右側進行測試。正常結果:受試者能流暢的完成旋轉動作,肩和髖的旋轉角度超過50°,脊柱和骨盆沒有明顯偏離,沒有出現疼痛現象。
2.3.2 實驗結果
僅1人在軀干動作模式的軀干屈曲時出現功能障礙和疼痛,表現為受試者不能用手觸碰到腳趾或脊柱曲線不平滑,并且有疼痛現象占總人數的8%;3位測試者未出現疼痛且功能正常,表現為受試者能用手觸碰到腳趾,脊柱曲線平滑,沒有出現疼痛現象;7人在執行第一動作模式中存在疼痛現象;1名受試者存在功能障礙和伴有疼痛,表現為受試者不能用手觸碰到腳趾,脊柱曲線平滑,且伴有疼痛現象。在執行第二動作模式中,有4人在軀干伸展時出現動作功能障礙,7人功能正常且未出現疼痛現象。在軀干左側旋轉動作模式中有9人出現疼痛現象,占總人數的75%。在軀干右側旋轉動作模式中有6人出現疼痛現象,約占總人數的50%,6人能夠較好地完成動作。
2.4.1 閉眼單腳站立動作模式評估方法
執行閉眼單腳站立模式,評價受試者的本體感覺能力。受試者身體直立,兩腳并攏,目視前方,兩臂伸直并置于身體兩側,測試開始后,受試者將右腿屈膝抬起,大腿與地面平行,以此姿勢保持10s,閉眼,再保持10s,換另一側進行。正常結果:受試者能閉眼堅持10秒且重心平穩,沒有出現疼痛現象。
2.4.2 實驗結果
4人在閉眼左腳站立測試中功能正常,表現為受試者能閉眼或睜眼堅持10s且重心平穩,沒有出現疼痛現象占總人數的27%。有8名受試者重心平穩但伴有疼痛。在執行第二動作模式中,未有受試者出現右側功能障礙,但有3名受試者評估發現存在疼痛現象,9名學生能夠基本完成所要求的動作。比較受試者左右腳存在疼痛現象的人數發現,受試者左腳出現功能障礙的人數是右腳出現疼痛人數的2倍有余,根據受試者運動專項分析推測其原因:受試者在完成一些動作時支撐腳主要為左腳,如三步上籃動作、后仰跳投等動作,長期的即興跑、跳對踝關節和膝關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造成膝關節疼痛的原因除了長期的訓練導致,還與過度的訓練、訓練后的放松、恢復等有關。
2.5.1 深蹲動作模式評估方法
執行深蹲動作模式,評價受試者肩關節、胸椎的靈活性和對稱性以及髖、膝、踝關節的靈活性。受試者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目視前方,兩臂伸直舉過頭頂,測試開始后,受試者盡可能深的緩慢做下蹲動作。正常結果:受試者脛骨與軀干平行,大腿低于水平面,身體重心穩定,沒有出現疼痛現象。
2.5.2 實驗結果
在深蹲動作模式測試中,測試者都未出現動作功能障礙情況,但10人在功能正常情況下伴有疼痛的出現,占總人數83%;2人功能正常。膝關節的自身結構非常復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及旋轉力量,訓練中學生由于長時間且強度較高的跑、跳等動作、注意力不集中、身體強度不足、自我保護意識缺失、帶傷參加訓練或比賽、訓練后或賽后身體放松、恢復不足、損傷意識不足導致傷情,甚至場地材質、運動裝備的選擇也會導致膝關節損傷,尤其是前后交叉韌帶和半月板[2]。
頸部動作模式:南昌航空大學籃球專項學生在頸部動作模式評估中出現頸部屈伸功能障礙的原因可能與頸部和胸背部周圍肌肉群的延展性不足,以及頸部和腰椎在額狀面關節活動度受限有關。
上肢動作模式:結合上肢動作模式的評估發現,存在功能障礙的原因主要是存在背闊肌緊張、胸大肌緊張、斜方肌上束緊張、肩胛提肌緊張、肩袖失活、斜方肌下束薄弱等現象。
軀干動作模式:南昌航空大學籃球專項學生在進行軀干動作模式的測試中表現出學生胸椎旋轉靈活度不足和骨盆旋轉度不足。整體表現為腰椎靈活度不能正常下屈達90°,向后及向左、向右30°,髖關節周圍肌群延展度較差,無法達到高難度動作要求[3]。
閉眼單腳站立動作模式中,部分學生踝關節出現了踝關節的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踝關節背屈活動度差及踝關節穩定性差。存在踝關節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為踝關節運動神經控制障礙(穩定性下降),比目魚肌緊張及關節面或關節僵硬等[4]。
實驗發現,個別受試者在做頸部動作模式時出現活動度不足的現象,而胸椎的靈活度是可以通過每日訓練得到改善的。出現疼痛時還可使用以下方法進行緩解:坐位頸前肌牽伸、仰臥位頸前肌牽伸、頸后肌抗阻訓練。
當肩關節出現疼痛時,在平時訓練中應適當活動肩關節,可使用泡沫軸梳理后背肌肉、花生球按壓胸椎段、泡沫軸滾壓背闊肌,泡沫軸墻體滾動練習。在進行肩部練習時,負荷的增加應循序漸進。
出現腰椎靈活度不足和髖關節周圍肌群延展度不足時,應在技能訓練和力量訓練的前后使用泡沫軸或進行雙人壓肩、彎腰摸腳趾、雙人背向壓肩等活動放松腰部軟組織,還可通過進行動態拉伸提高關節靈活性。
應積極提高體能,加強受傷部位的力量訓練,選擇避免加重受傷的練習方法,增加功能性練習,加強核心部位力量練習,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和穩定,重視拉伸練習[5,6]。
踝關節是由脛骨下關節面和脛骨、腓骨內外踝關節面構成的關節頭與距骨滑車構成的關節窩構成的[6]。
當出現踝關節背屈活動度、穩定性較差及經常崴腳等情況時,應有針對性的進行糾正性練習,如進行單杠壓腿、動態正壓腿、動態側壓腿增加肌肉韌帶的伸展性,還可在訓練前或賽前進行一些專門性的熱身訓練。
很多時候膝關節的損傷可以避免,只要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當出現膝蓋疼痛等癥狀時,可適當減小運動強度和運動量,避免進行高強度的跑、跳和負重訓練。運動能力的增長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以損害健康作為代價。長時間運動后應對腿部肌肉進行熱敷、放松,有條件還可對膝蓋進行冷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