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李俠
(渤海大學 教務處,遼寧 錦州 121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健全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明確教師職業行為底線。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從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將師德師風建設要求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全方位構建師德師風建設新格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評價標準,健全教師榮譽制度,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1]。
通過對學界中已有的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的文獻梳理發現,目前關于高校師德師風的研究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面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如劉志禮等提出,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困境,部分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弱化、業務能力虛化、師生關系“亞健康”化及社會服務兩極分化,并據此困境提出相應的對策[2];王繼紅認為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整體呈現良好態勢,但仍面臨組織協同、制度實施、評價考核和主體認同等方面的現實挑戰,應從這四方面出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3]。二是現代大學制度下高校工會的職責,如王源平等認為高校工會作為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環節,在現代大學制度的背景下,應認真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功能調整,充分發揮其作用[4];郭倩君認為高校工會要立足于高等教育全局發展,強化管理文化服務的效能[5]。本文在綜合考量國家政策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將從新時代視角下高校工會在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作用方面進行研究,以期發揮高校工會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有效性。
我們所說的教師道德在大多數情況下,實質上是一種職業道德。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政治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時代的進步,師德師風建設的內涵有了新的延伸。
高校教師在全方位育人的時代要求下,應該將“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培養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由內到外的貫徹立德樹人的思想,將這種思想轉化為行動。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高校教師所立之“德”的重要方面和核心體現[6]。
高校教師自身應保持優秀的品格,將愛國主義教育植根于教學實踐。高校教師應以身作則,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指理論方面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將愛國主義教育在實踐中踐行。在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高校教師更應明確愛國主義的本質,以科學的方法將愛國主義的思想滲透給學生。
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具備嚴謹治學的素養,教師的嚴謹治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當下教師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方式和渠道多樣化,這就要求在接收知識信息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有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其次,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教育教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這是將對理論的嚴謹運用到實踐中,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秉承嚴謹的態度;最后,高校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嚴謹治學的態度貫徹到終身學習當中,教師以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眼光去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學生以嚴謹和科學的眼光學習知識和技能,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良性循環。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統一的過程,師生之間的互動要達到最佳效果,首先教師要充分尊重并信任學生,這能夠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想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還體現在課后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進行教學反思,并且要關注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求課堂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以下簡稱《工會法》)規定:“教育職能是指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技術業務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在法律層面,工會的職能有:維護、建設、參與、教育,這是高校工會參與學校建設與管理的職能表現。
高校工會應積極組織教工參與高校思想政治素養建設,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職工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高校思想政治素養氛圍,使思想政治素養與職業理念、人文素養等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高校工會在組織活動以及日常工作生活中,通過隱性和顯性的影響渲染愛國主義情懷、愛黨敬業的精神、愛校愛生的精神等。高校工會在發揮自身作用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職工職業素養維護需要首先明晰《工會法》賦予高校校工會最基本的職能。高校工會在引導教師尊重學生的過程中,在提升自身理論素養的同時,應該做到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高校形成尊師重道的局面。高校工會應站在科學的角度,通過創造性的工作方式不斷進行自我思想的提升。高校工會應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也能夠體會良好的學習氛圍。除此以外,高校工會應挖掘工會組織本身內在的精神文化等資源,為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校和諧的校園氛圍是促進教師不斷提升并保持良好授課質量的關鍵。高校工會在人文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組織優勢,高校教師在自身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會面臨工作的瓶頸期和壓力時期。一方面,高校工會可以通過組織豐富的教學、實踐等活動,從正面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困境;另一方面,高校工會可以通過組織工作以外的學術交流活動、教師小組教學研討活動、學術沙龍等相關活動,在生活方面保障教師良好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態度,從而提升教師工作質量。
高校是培養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學府,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新時代背景下和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下,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外來文化等沖擊下,有部分弱化的現象并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是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關鍵,因此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是高校工會面臨的新挑戰;第二,部分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有待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弱化,會造成教師心態浮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教師行為的認同感,這也是高校所面臨的嚴峻問題。第三,部分高校教師的敬業精神相對弱化。部分教師不是真正熱愛教育事業,在教學中缺乏積極性和熱情,缺乏創新性,從而逐漸喪失教師的教育情懷。
高校教師的職業素養能力是教師職業理念、職業知識、師德素養的綜合性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樹立良好的教師觀、教育觀和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在各類信息的沖擊下,教師的職業素養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有逐漸弱化的趨勢。第一,高校教師應不斷增強學習能力,避免出現照本宣科和多年重復使用同一PPT 課件的現象。第二,部分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實用。高校工會在組織相應的活動中,應該更加注重理工類授課教師和文史類授課教師的交流合作,增加互動形式,互相學習,改進教學方式。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待學生的態度消極,沒有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從而導致學生對教學指導產生消極態度。
高校校園文化的和諧性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維護的,健康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校人文素養的最直接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相互尊重。第一,目前高校中存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溝通少,人文素養淡漠的情況;第二,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項目有限,沒有在活動上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第三,高校教師肩負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職能,但部分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淡薄,功利性強,偏離育人工作的本質和初心。
高校工會應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教育職能的有效發揮能夠首先提升教師個人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促進全體教師隊伍素養的提升。高校工會應通過組織宣傳等活動形式積極弘揚大學精神,將高校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相結合。賦予高校工會師德師風建設新時代內涵,為大學文化的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素養基礎,以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影響和引領學生。
工會要努力抓好組織建設、隊伍建設、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積極做好專兼職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定期舉行工會干部培訓班,通過多種形式增強和提高工會干部的職業能力素養和綜合素養;引導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認真學習遵守黨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依法執教,嚴格教育教學紀律,以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影響和引領學生。工會要堅持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提案征集處理、校務公開等制度,切實有效地讓教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權利。組織廣大教職工參與學校事務管理和職業能力提升活動,逐漸提升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成效。
高校的人文素養是高校生存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高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和建設發展中培育形成的、師生共同認可的信念目標、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具體表現為校園風氣和校園氛圍。高校的文化具有鮮明的特征,建設大學文化,需要融合高校的歷史傳統、師生的文化素養、文化需求以及精神狀態。高校的人文素養需要全體教職工共同倡導和努力,形成和諧的氛圍,并將這種和諧的氛圍傳遞給學生,從而為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起到促進作用。一方面,高校的人文素養可通過豐富的工會文化活動加以引導和深化;另一方面,活動可促進教師間的交流溝通,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