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梅,張程
(1.南方科技大學 人文科學中心,廣東 深圳 518055;2.鵬城實驗室,廣東 深圳 518055)
“遺產”概念自20 世紀中期在美國流行以后,世界各國逐漸重視遺產保護和教育,美國、日本、意大利等高等院校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陸續建立遺產保護的研究機構,設立遺產保護相關的本、研學位教育和各類證書培訓課程[1]。2021年8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再次從國家頂層制度的角度對文化遺產保護提出規劃。
為適應我國遺產保護的需求,近年來遺產與遺產保護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出現在高校教育體系中。2016年,“文化遺產”專業作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正式開設,202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中國是世界遺產大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但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水平相對不足,依然缺少遺產保護規劃和開發的專業人才。本文梳理了中國高校遺產保護學位教育的發展歷程,研究分析了首批開設文化遺產專業兩所高校的培養體系、課程設置等特點,旨在探討高校遺產保護本研學位教育的發展策略。
在文化遺產專業正式成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之前,文化遺產多為歷史學、考古學等相似專業下設的專業方向。文化遺產專業于2016年正式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成為與文物保護技術、文物與博物館學等并行的二級專業。學科門類為歷史學,授予學位為歷史學學士。目前開設了文化遺產專業的高校有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等。
研究生層次的文化遺產專業教育起步稍早,部分高校較早開設了文化遺產的研究方向,例如中央美術學院于2004年創立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學系,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術教育、西方文化遺產學研究等專業方向。
文化遺產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大多數高校中與傳統的二級學科考古學、歷史學、文物保護技術、文物與博物館學關系密切,并在原有二級學科基礎上繼承發展,如北京大學文化遺產專業在原有考古文博學院的專業和基礎上發展了文化遺產專業;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遺產專業是在原美術考古、文化遺產理論與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的基礎上,把文化遺產的發現、發掘、研究、鑒定、修復、保管作為一個整體,依托案例進行研究。
文化遺產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成為獨立專業之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為一個獨立學科的討論逐步提上日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通過、2006年4月生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第二條中被定義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的……”,表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然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早在2006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作為正式本科專業獲批之前,部分高?;蜓芯繖C構就開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招收碩博研究生。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在一級學科范圍內自主設置的學科、專業名單,中山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二級學科名列其中,標志著非遺學在高校研究生教育序列被正式確認。此后,中央民族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數十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相繼在民族學、美術學、藝術學等學科下開設了非遺方向的研究生專業?!保?]
在研究生招生網查詢可見,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招生目錄中下設中國語言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向,同時招收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方向博士生。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理論專業招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方向的碩士;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學院與四川美術學院自2012年開始聯合招生、獨立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碩士研究生。
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藝術學理論類下的新專業,修業年限為四年,學位授予門類為藝術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正式成為獨立的本科專業,結束了歸屬各個院系、授予不同學位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專業的名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別于2016年的“文化遺產”專業,將專業的中心放置在“保護”兩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保護”界定為“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庇纱丝梢?,此次新專業的設置,將建設和教學重點放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研究、保存、保護、弘揚和傳承等方面。將保護納入專業名稱主體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原文化遺產專業中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則來自近年來非遺保護技術和政策、管理的需求,尤其是數字保護技術和活化傳承傳播等理念的融入。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遺產專業是教育部審批的全國首家特設專業[3],以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教育方向,培養掌握國內外文化遺產核心理念、政策、法規等理論和方法,具備遺產保護和修復一技之長,掌握文化遺產的調查、評估、保護、開發、管理、宣傳等流程知識的人才。
從培養體系和課程設置方面來看,文化遺產專業總學分為140 學分,包括專業教育環節69 學分和專業實踐環節14 學分。在專業教育環節中又細分為3 個模塊課程,其中大類教育課程25 學分,為歷史學類理論課程;專業必修課程30 學分,主要是考古學、文化遺產管理保護等相關理論課程;專業選修課為14 學分,可從文化遺產序列、中國史系列、世界史系列、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列及其他系列等5 個選修課系列中選擇修讀。
文化遺產專業建設的兩大特色為調研與保護理論結合。在重視文化遺產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初步形成“文化遺產線性考察+非遺系列調研+文化遺產系列學術講座+非遺教學體驗”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該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實踐內容來看,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偏多,尤其是考古和歷史類理論課程居多,實操技術類的課程偏少,遺產保護相關的數字技術等新興課程較少;雖有文化遺產調研實踐訓練和實踐實訓基地,但實踐環節和內容并不是以固定課程內容和學分嵌入。
重慶文理學院是除首都師范大學外全國較早開辦文化遺產本科專業的高校,是“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的特色專業之一,目標為培養掌握文化遺產及相關領域學科理論與文物保護管理的技能,從事文化遺產管理、保護實踐及文化創意策劃等工作的人才[4]。從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專業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成果來看,文化遺產專業教學內容涵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實踐,在校內建立了省級的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來看,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專業注重理論與方法的融合。課程內容既包含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的理論課程,又包括遺產相關學科考古學、歷史、民俗學的理論體系;另有研究方法課程如《田野調查理論與方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科技創新融合的課程如《文化遺產影像技術》《文化遺產數字化》;有文化遺產專業技術課程如《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文化遺產評估》《文物鑒定修復》。該專業較早開展了精品課程和教學成果的培育,如《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在當代高校的構建與實踐》(2009)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2007)被建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從教學實踐體系和國際交流方面來看,該專業的教學實踐體系完善,鼓勵學生考取導游證、文物修復鑒定等職業資格證書,證書可認定為替代課程。對學生參加的創業創新大賽、各類文化創意大賽等學科競賽,予以學分認定。學習國際遺產教育的成果,專業培養對接相對成熟的國外遺產保護教育體系,實施與意大利佩魯賈大學的交流和聯合培養,優秀學生可獲得赴意大利佩魯賈大學交換學習半年的機會,優秀畢業生還可直接進入意大利佩魯賈大學攻讀公費碩士研究生。
總體來看,重慶文理學院依然偏向學術型教育,培養體系更偏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既有文化遺產與相關學科的理論課程,又有創新技術與遺產融合的技術實操課程;既有課堂教學體系,又有相對完善合理的實踐和創新競賽等訓練平臺;與意大利佩魯賈大學的交流和聯合培養,兼容并蓄國外遺產保護教育體系,對專業學科的未來發展更加有利。
綜合以上兩所開設文化遺產專業高校的情況可知,國內遺產保護教育目前強調學術型培養,以培養遺產領域的文博管理人員為主要目標,遺產保護教育的重心為遺產本體研究、管理保護和活化開發。
從國內的遺產保護學位教育流程來看,研究生教育先行,本科專業隨后跟進。不管是文化遺產專業,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在有正式的本科專業之前,各高校都率先在靈活性較強的研究生層次嘗試專業方向培養。在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成熟的情況下,國家根據遺產保護的人才需求,逐步設立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本科專業。
遺產保護從最開始作為與考古學、歷史學、文學、建筑學、設計學等學科下面的研究方向,逐步取得獨立地位,成為獨立的學科和專業。由于文化遺產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豐富,研究和教學對象涉及建筑、技藝、曲藝、戲劇等多種文化遺產類型。目前,遺產保護專業教育的主力為傳統文學、社會學、民俗學、藝術學、建筑學、工藝美學等學科背景者,研究者和教育者一般會在原有理論模式和框架進行遺產本體或保護研究。
可以看到,二十多年的遺產熱影響之下,對遺產本體的研究如火如荼,主要是對傳統文化遺產歷史脈絡梳理、價值研究。本體的研究轉向了搶救保護、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傳播,尤其重視遺產的多元活化傳播。從文化遺產專業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名稱的提法上可見一斑。但在遺產保護教育領域,遺產本體依舊是學位教育的重點,遺產保護的課程雖有開設但數量不多。
隨著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播需求,其逐漸與傳播學、游戲學、計算機技術等學科交叉創新,游戲設計、虛擬現實、3D 數字藝術等技術也開始應用于遺產保護領域,遺產傳播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實踐越來越多,研究和學位教育則相對滯后。
國外遺產保護教育時間較久而且相對成熟,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針對遺產保護的碩士項目,因此可為我國高校的遺產保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社會運作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高校內遺產保護教育的兩個重要走向,遺產保護事業已逐步由對遺產本體的關注,向社會性的活化保護網絡聚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