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凱 焦臣道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科舉制度對我國教育發展影響至深,是我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前身。在唐代,科舉制度發展最為鼎盛,武舉發展也達到了頂峰。但在宋代,民間禁止武器的命令致使體育的發展受到很大的挫折。元代科舉制不受重視,明清時期更注重文化方面的考試,而輕視體育。而且在古代普通人考取文狀元要比考武狀元更容易,因此產生了重文輕武的思想。這種想法影響至今,就演變為重視智育而輕視體育的現狀。現代社會大部分家長的關注點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成績的好壞決定了孩子是否能繼續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教育不能只注重成績,更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就要辯證地看待體育與智育的關系,提高人們對體育與智育的認識。
在隋朝之前中國就有很多選拔人才的方法,影響最深遠的有世卿世祿制、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但弊端都較為嚴重,很難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科舉制始于隋唐時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法。唐代科舉中誕生了武舉,武舉選拔的是體育人才,因唐朝軍事需要,故武舉選拔的人才都從事軍事活動[1]。無論怎樣,武舉都促進了軍事體育的發展。宋朝雖然禁止民間私藏武器,但宋朝選拔人才時,要求人的體格必須健壯[2]。雖然小程度上抑制了體育的發展,但影響不大。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們有自己的選拔人才制度,因此非常排斥科舉制[3]。明清時期影響最大,明清時期八股取士嚴重阻礙了體育的發展,讀書人把畢生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之上,雖然拓寬了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但同時使得社會上形成只注重文化學習的風氣,久而久之重文輕武的思想就誕生了。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影響極其深遠,即使在1906年廢除科舉制后,重文輕武的思想仍然占據體育與智育斗爭中的核心地位,直到現在,在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中演變為重視智育、輕視體育的思潮。這種想法是嚴重背離實際的,將體育與智育割裂開,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統一觀點的。
體育的功能主要分為學校體育功能與社會體育功能,學校體育功能是增強學生的身體健康,教授學生運動技能,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傳承體育運動精神與文化,壯大體育的群眾基礎,為競技體育選拔后備人才[4]。社會體育的功能是增強大眾身體素質、強身健體,讓大眾體驗運動樂趣,放松壓力。無論是學校體育,還是社會體育,兩者共有的隱性功能是培養人的心理健康。孔子的體育思想包括了對心靈的教育,使人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用道德以滋潤人的心靈,使人成為身心健康的人。直到現代社會,體育也是育人心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點在學校體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學校體育一直遵循著健康第一原則,這里的健康包括了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體育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包括了對人的情感培養,使人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緩解學習和工作的壓力,培養人吃苦耐勞的品質,發泄不良情緒等。發泄不良情緒尤為重要,剛來到這個世界的人像白紙一樣,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是由內外部各種因素決定的。從孩童到成人的階段,任何一種不良品性都不是一瞬間侵入人內心的,而是積少成多,逐步形成的。現代社會的高壓是一種普遍現象,當壓力超出人的承受極限時,人們就會產生負面心理。這個過程類似于醫學中的積勞成疾,而后量變引發質變。因此,宣泄負面情緒,對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尤為重要。由此可見,體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是育體與育心。
智育可以分為一般智育與專業智育,一般智育是人認識世界的基石,專業智育是在一般智育的基礎上,選出一個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智育的功能也會從專業智育開始,分化為不同領域。雖然分化,但其基本的本質不變,正如馬克思基本原理中的“世界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可將智育的功能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系統的學習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挖掘自己潛能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等能力。智力是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智力使人具有判斷能力,能汲取對人有利的信息,提升人對世界的認識。
雖然體育的主要功能是育體、育心,智育的功能是培養人的觀察力、記憶力、判斷力、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等能力,挖掘人的潛能,讓人能系統地學習和認識客觀世界。但功能和作用是物質固有的屬性,體育和智育從誕生之初,就帶有功能和作用。體育和智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體現在人的評判上,人的評判帶有與時俱進的特點,所以通過評判誕生的體育與智育的地位,也具有時代的特點。從隋朝流傳下來的科舉制,到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雖然有各種各樣的不足,但其仍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新時期下,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所以從體育與智育的育人方面來看,二者是并行的關系,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就如同新生兒誕生后,從爬行到學會走路,這就是新生兒的體育,而父母教孩子識字說話,這就是智育的啟蒙。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觀點來看,功能和作用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也就是說,體育和智育的作用即為客觀存在的事實,而地位是人們對作用的認識加以評判體現其重要性的標準,是人的主觀意識。由于存在決定意識,所以體育與智育的功能和作用,決定了體育與智育的地位,在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觀念下,二者缺一不可,即體育與智育是并行的關系。
矛盾的雙方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在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下,家長看重孩子的文化課成績,而輕視體育,有的家庭甚至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要想讓孩子健康且全面發展,就不能忽視體育。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觀點上,體育和智育存在一定的矛盾,即若為了成績,則智育更重要;若為了孩子全面健康發展,則體育更重要。智育也重要,體育也重要,但孩子的學習時間有限,無法平衡二者。因此,體育與智育二者不孤立存在,二者互為前提。在智育過程中,大到做實驗,小到寫字,都包含了體育,最明顯的是學生上課與寫字的姿勢,不端正的姿勢影響了孩子的身體發育,端正的姿勢有利于孩子的身體發育。而在體育中,除了運動技能學習和鍛煉身體之外,學生學習體育的各種理論,閱讀各種書籍都是智育的體現。只不過這種智育是專業智育,學生只有在體育領域有深入研究,才會對此感興趣。由此看來,體育與智育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看,即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自向著相反的方向轉化,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比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更為重要。由此可見,體育和智育是矛盾的統一體。
既然體育和智育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就能用矛盾的觀點科學地看待體育與智育的關系。矛盾就是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在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下,體育與智育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對立統一法則中包含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是指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同時又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相互斗爭,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在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下,過分關注成績的智育與培養人全面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體育,在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就產生了對立、排斥與斗爭,但二者在教育人要全面健康發展的理念下,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因此,體育和智育是符合矛盾的同一性的。其次,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互相排斥和互相斗爭,解決矛盾的方法總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體育與智育,無論哪一方都無法完全涵蓋另一方。所以,至今體育與智育一直處于斗爭之中。可以看出,體育與智育既符合同一性又符合斗爭性,因此,體育與智育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沒有了智育,體育又會被人們說成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運動[5];沒有了體育,就沒有了健康的身體,也就無法發展智育。前人研究中也指出,大部分體育成績好的人,智育成績同樣也好[6],而只有一方成績突出的學生只占少數。體育與智育,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雙方應該在同一個高度的位置上,二者同等重要。
從隋朝的科舉制到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我國用悠久的歷史挑選出了適合我國這個人口大國的教育制度。盡管我國現代教育制度出臺了很多政策,有利于體育的發展,但在注重文化課分數的影響下,人們對體育的重視還是不足,應該先從思想上轉變對體育的看法。在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觀念上,體育與智育二者是并行關系,缺一不可。而體育與智育作為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還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并且二者的斗爭會一直持續下去。想要改變我國體育教學中的不良現狀,就必須在思想上將體育與智育統一到同一高度。
學校體育作為我國未來體育發展的基石,校內有大量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教育事業想要改變當前重智育、輕體育的現狀就要從基礎抓起。當前,中小學與大學雖然有各自的特色體育項目,但只有學生和教師在參與。除了真正熱愛體育的人以外,很少有人進行體育鍛煉,因此體育的重要性被人們所忽視。由于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生活壓力更大,一線教育工作者沒有空閑去發掘體育的重要性,也就不會將體育和智育在思想上統一到同一高度。只有減輕大部分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壓力,他們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