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猷超 任抄文
(1.長沙師范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2.長沙市明德華興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2001年,啦啦操傳入中國;2008年,啦啦寶貝亮相奧運會表演舞臺;2013年,啦啦操項目成為國際單項組織,具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教育部體衛藝司大力推行“一校一球一操”“一校一品”等模式,體育部則以“送培到基層”“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等方式來推動啦啦操發展。以上舉措給啦啦操項目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啦啦操進校園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同時也為啦啦操賽事的開展打造了十分有力的文化基礎和政策環境。
啦啦操運動自從傳入我國,就憑借其獨特的運動項目特征魅力,以競賽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不斷推廣,獲得了飛速發展,得到了其應有的地位。
1.1.1 我國啦啦操競賽組織管理體系
我國啦啦操賽事組織管理體系由兩大平行部門主管,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關系。它們分別是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健美操藝術體操分會—30個省區啦啦隊聯絡處和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全國啦啦操委員會—31個省級啦啦操委員會—101個市級啦啦操委員會[1]。兩個組織各司其職,分別開展不同的啦啦操競賽,分別對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等進行培訓。
1.1.2 我國啦啦操競賽賽事體系
在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的大力組織與推廣下,啦啦操賽事種類與頻率出現了井噴式發展,其中全國常規聯賽超過50站[2]。例如,兩者聯合推出的全國啦啦操聯賽、全國啦啦操錦標賽和全國啦啦操冠軍賽等。此外,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還推出了全國學生啦啦操錦標賽、全國中學生健美操啦啦操錦標賽、“特步”中國大學生足球啦啦隊選拔賽等極具魅力和特色的賽事。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中國啦啦操公開賽、中國啦啦操大獎賽等,包括系列賽、大獎賽、邀請賽以及商業性賽事等。
1.1.3 我國啦啦操競賽內容體系
在啦啦操競賽內容體系方面,教育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和國家體育總局先后頒布了一系列啦啦操規定動作,從不同水平、年齡層次來推動啦啦操項目的全面可持續發展[3]。例如,由教育部推出“中國大學生啦啦操競賽規定動作”“中國中學生啦啦操競賽規定動作”;體育部推出的“2011版全國啦啦操規定一級動作”“2016版全國啦啦操規定動作”“全國啦啦操七彩星級規定動作”“2020版全國啦啦操規定動作”;以及雙方共同推出的“2014版全國校園啦啦啦操示范套”“2016版校園啦啦啦操示范套(大學)”等。
我國地域遼闊,啦啦操競賽的地域差異性較大。通過分析全國啦啦操聯賽總決賽和全國學生啦啦操錦標賽秩序冊[4],得出2016—2019年度參加全國啦啦操聯賽總決賽的人數約為2萬4千人,參加全國學生啦啦操錦標賽的人數約為8千人[5]。廣西、江蘇、河南、廣東、湖北等地一直是參賽主力軍,參賽人數、參賽隊伍數以及競賽水平都處于前列。而貴州、新疆、黑龍江等省份的參賽隊伍和人數相對較少。此外,經濟因素、推廣力度、教練員水平的差異也導致啦啦操競賽特點、競賽水平存在一定差異。
目前,我國啦啦操賽事推廣與傳播的途徑主要為,學校推廣、培訓推廣、媒體推廣。學校推廣主要是2011年初,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專門負責啦啦操運動的學校推廣與傳播。培訓推廣是指從2013年起,體育部門和教育部倡導的免費“拉盲”培訓,促進啦啦操在校園普及。媒體報道是指我國啦啦操重要賽事,吸引了啦啦操運動愛好者的關注,擴大了啦啦操賽事的影響力。
2.1.1 組織管理方面
我國啦啦操項目在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推廣下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比如在裁判員、教練員認證和培訓方面就有兩套不同的體系,裁判員在晉升時需要的執裁經歷,雙方各自不認可;此外,在項目設定、人數要求、評分分數分配上也有區別。總體來說,兩者的項目管理和評判尺度不一,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啦啦操賽事不僅在賽事的市場化發展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而且該項目的長遠發展和賽事的權威性也受到了影響[6]。
2.1.2 賽事結構方面
啦啦操賽事的正在逐年增多,增加了啦啦操隊員的參賽機會。但存在賽事層次重疊、賽事辦賽理念和特色不鮮明、賽事間缺乏關聯度等問題,除全國啦啦操聯賽和總決賽之間有直接過渡關系外,其他賽事之間都是平行賽事,沒有關聯。
2.1.3 競賽內容方面
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根據年齡層次,推出了技巧、舞蹈啦啦操規定套近100余套,這對啦啦操普及推廣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過多的規定套導致參賽隊伍過分地依賴規定動作,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創新水平無法快速提高,競賽的整體水準降低,喪失觀賞性。
從參賽區域角度出發,啦啦操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平衡的態勢。仍有部分地區參賽隊伍或參賽人數嚴重不足,各地域參賽隊伍數和人數差距較大,競爭機制沒有很好地形成。國家級賽事上隊伍水平參差不齊。
啦啦操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快,但社會認知率不高,與賽事規模較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距離,賽事影響力相對不足,缺乏產業管理和運作的專門人才[7]。主要表現為:宣傳缺力度,欠規范;缺乏有一定影響力的賽事直播平臺,且渠道單一。
我國啦啦操四級競賽體系的構建要保留我國原有啦啦操競賽體系好的一面,以啦啦操的可持續發展為總目標,促進啦啦操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豐富我國啦啦操競賽體系的內容,推動校園足球和學校體育的發展。
以校園足球四級競賽為基礎,聯動發展,以制度規范為保障,加強優勢整合,彌補缺陷,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并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相關項目的成功經驗,以滿足核心參與主體——“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需求。
啦啦操的四級競賽體系是指依托校園足球四級聯賽模式融合發展[8],由區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逐級遞升的,以促進啦啦操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四級體系。各級參賽隊伍在所在地區報名參賽,不允許跨區參賽,比賽的各組別項目中獲前三名有資格進入下一級比賽。
第一級為區縣級——啦啦操基層賽:啦啦操項目目前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區縣級的大中小學可根據相應組別報名參賽。
第二級為市級——啦啦操提高賽:市級賽是區縣賽的提高賽,代表了該市啦啦操發展規模和運動員的技術水平。
第三級為省級——啦啦操發展賽:省級賽事是各市區中優秀隊伍的集合,代表各市區的啦啦操普及程度和競賽水平。
第四級為國家級——啦啦操精英賽:國家級賽事是國內最高級別的賽事,也是極具觀賞性和競爭性的賽事。優勝隊伍可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同時四級賽事采取逐級積分制用來定位運動等級。
我國啦啦操四級競賽體系的正常運作需要各項規章制度的保證,在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系統、科學的競賽規章制度,如建立競賽活動分級競賽制度、競賽注冊制度、激勵措施、啦啦操競賽承辦點進行客觀評價制度等,促進其更好地發展[9]。
(1)當前,我國啦啦操項目具有較好的校園基礎,且競賽活動頻繁,參加啦啦操運動的人口增長快,普及范圍不斷擴大,運動競技水平不斷提高。
(2)我國啦啦操項目的主要競賽活動是在體育部門的全國啦啦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管理下獨立開展比賽,或聯合開展比賽;開展的賽事繁多,開展成果顯著,發展前景可觀;從組織結構上,是兩大平行部門主管,自上而下管理;從競賽層次上,只有省級和國家級兩級比賽;競賽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存在參賽門檻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競技水平較低、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現象。
(3)以促進啦啦操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豐富我國啦啦操競賽體系的內容,推動啦啦操、校園足球和學校體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總目標,構建我國啦啦操四級競賽體系;四級競賽體系由區縣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競賽構成,所對應的賽事名稱分別為啦啦操基層賽、啦啦操提高賽、啦啦操發展賽、啦啦操精英賽。通過建立四級賽制的運動員等級制度、四級分級賽制、競賽資格制度、競賽獎勵制度、競賽活動評價制度和賽風賽紀制度,以確保四級競賽體系的良性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