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
(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成都 610500)
當今世界講創新、講能力的大環境,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順應時代的潮流,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質健康作為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重要生理保障,也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的指標,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乃至國家可持續性的發展。高校大學生則是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堅實推進生力軍,所以其體質的強健也是戰略順利實施以及“中國夢”順利實現的重要保障。近些年,大量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依然呈下降趨勢。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實施路徑,對改善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具有積極意義。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集中在大學生體能的現狀、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等方面,在大學生健康促進體系構建、實施路徑創新的研究成果較少,在基于“互聯網+”的健康促進創新研究方面鮮有學者涉及。
該文擬從“健康中國”戰略對新時代人才需求的角度出發,探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實施路徑的創新機制,針對目前高校體育教育和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局限性和盲區,基于“互聯網+”強大的生態鏈拓展能力,結合云計算、大數據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移動終端數據采集與分發等前沿技術,探索一條前沿的、科學的高校體質健康促進解決方案,打造高校“互聯網+體育生態圈”,同時也以激發個體潛能為導向,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和運動習慣的養成,從而真正地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和體育素養的全面發展。以期為高校體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創新提供理論借鑒與參考。
“互聯網+”是指在信息時代2.0與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由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1],即“互聯網+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結合其具備的優勢特點,創造新的發展理念[2]。
2020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近些年,“互聯網+”在健康促進領域快速發展,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人們的運動健身習慣[3]。可穿戴智能設備就是“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典型產物,如運動手表、運動手環等,明顯地改變了傳統的體育鍛煉方式,同時再輔以配套的“健身APP”,通過指定算法對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人們就能對自身鍛煉效果、健康狀態以及運動機能水平一目了然,給運動鍛煉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極大的便利性,相比傳統的“盲目(無數據)鍛煉”產生了質的變化與提升,使得“互聯網+健康促進”這種新興健康促進方式在全民健身中大放異彩。“互聯網+”理念下的健康促進路徑形態還有智能化運動場館、慕課資源共享、云賽事等方式,這些新興的健康促進路徑也都在對社會大眾的運動健身習慣、運動知識獲取、運動消費意愿、運動參與動機等多個方面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高校應探索具有前瞻性的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合理引導,引入基于“互聯網+”理念下的體質健康促進新形態,基于現代大學生依賴智能手機與互聯網的生活習慣,因勢利導,構建基于“互聯網+”理念下的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體系,在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各個環節引導、培養大學生的運動健身習慣,從多個維度切實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體質健康測試是大學生在讀期間必須完成的測試項目,傳統的測試模式枯燥乏味,極大地打消了學生積極參與體測的內部動力[4]。面對這種現狀,“智慧化”體質健康測試的優勢應運而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智慧化”主要表現在融合多功能傳感器、可穿戴設備、大數據分發平臺、AI算法等技術,實現測試數據的可視化、動態評估等方面的數字化反饋。
跑類項目測試運用的可穿戴設備,提供平均心率、血氧、平均配速、步頻步幅、最大攝氧量等數據,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數據作用,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自我運動能力水平;引體向上、仰臥起坐項目,運用AI人像追蹤識別技術,甄別運動軌跡,認定有效次數,避免人為測試誤差;身高體重、體前屈、肺活量與立定跳遠運用高精感應式技術。體質測試所有項目的測試終端儀器均可與主機實時聯網,在“體質健康”APP(校園定制數據分發云平臺)提供所有項目測試數據的可視化反饋,同時分發“個人體質健康評估報告”和“體質健康提升運動處方”,實現“測試—評估—反饋—提升”的體質健康促進模式。同時在“體質健康”APP開放“家長監督”功能,家長通過平臺與子女關聯,即可獲得子女的實時體質健康狀況與評估報告等可視化數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體質健康促進的“家—校”聯動。
以上具體路徑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對新事物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達到學校和學生在體質健康促進方向的“供需”動態平衡。誠然,隨著“互聯網+”業態的高速發展,還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穎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大學生“智慧化”體質測試體系中。
高校的運動場館作為大學生最喜愛的運動場地,也面臨著管理理念落后、運營機制低效、服務不完善等問題。“互聯網+體育場館”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智能化體育場館概念,大批智能化場館服務社會,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繼而高校體育場館“智能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校企合作”是實施該路徑的現實抓手,“校企”優勢的互補,可以實現共贏。
高校的各個智能化場館將其校內運營系統和場館服務系統并入“體質健康”APP平臺,打造智能化體育場館群,學生可通過平臺預約鍛煉服務,鍛煉結束后,平臺后臺記錄學生的鍛煉情況。同時,學校依據本校實際情況出臺相應激勵政策,鼓勵學生除體育課程、體質測試規定課程之外,自主選擇健身房、游泳館等場館進行鍛煉。每學期末,學校將會根據平臺中學生在各場館預約和完成鍛煉的次數,以及整個學期的“運動數據分析報告”,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鍛煉,養成自覺鍛煉、終身運動的好習慣,同時以“互聯網+體育場館”的新形式,用優質的校園體育服務,給予大學生體驗感、獲得感與成就感[5]。
知識經濟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知識的價值也在社會的各個層面被不斷放大,得益于此,互聯網中出現了諸如“中國大學MOOC”“學習強國”“智慧樹”“得到”等眾多優質的知識共享平臺。
基于現有的線上資源,學校為學生在指定的知識平臺,購買與學校體育特色課程相關的優質慕課資源,并結合相對應的線下課程建立學校的MOOC或SPOC 課程,打造“線下+線上”混合式課程體系,并同學校教務系統關聯,認定所學MOOC課程學分。同時,學校鼓勵學生在規定課程之外,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1至2門其他運動項目或健身項目的線上課程,完成學習并達到考核要求后,學校也將對其的學習成果進行相應形式的認定和獎勵,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動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究體育專業知識的能力和積極性,為今后的體育鍛煉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自我監控。
受新冠疫情影響,面對疫情常態化防控局面,大學生各體育協會、高校校園的體育賽事開展都受到了較大沖擊,因此,“云賽事”的概念被提出,在實際開展中也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高校體育“云賽事”聯盟旨在整合校內各項目的比賽,成立“云賽事”聯盟,在“體質健康”APP上作為專欄上線,學校選取適合線上舉辦的比賽項目作為“云賽事”聯盟的主要推廣賽事,旨在提倡居家健身,減少與他人的接觸,保持體質健康水平,為“防疫常態化”貢獻體育人的智慧。“云賽事”開展時,學生直接在相應的報名通道上傳自己拍攝的比賽展示錄像,并完成相關信息的填寫,評審環節將由賽事評委與同行專家對錄像內容進行評議打分,固定規定動作比賽可使用AI人像追蹤識別技術,通過相應算法給出分數,由評審專家復審,并在打分系統給出最終成績,由平臺算法進行處理,評出最終名次。
“智能化”體育場館群和“云賽事”聯盟的開展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旨在打造校園體育“學+賽”聯合促進的路徑機制,強化學、賽兩手抓,多育并舉,培養有理論水平及競技實力的現代大學生。誠然,“云賽事”聯盟的實施有其局限性,例如同場對抗類項目或對場地要求較高的項目很難實現無接觸式的“線上競技”,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革新和進步,以及不斷探索,一定會有更完備、科學的線上競技方案。
分層教學“云端”評定是通過對以上4個實施路徑數據的整合分析,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算法”在“體質健康”APP中調用神經元網絡進行“大數據計算”,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及運動喜好等數據進行加權計算和評級,隨后將數據反饋至學校相關體育課程負責人的“體質健康”APP管理平臺,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到最適合的班級進行運動技能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學生統一佩戴“運動手環”或“運動手表”等可穿戴式智能設備,便于教師準確地獲取學生在體育課堂的實時心率、血氧飽和度、運動熱量、運動軌跡,為教師把握體育課堂的教學密度、運動強度提供可視化實時數據參考。同時根據“體質健康”APP提供的“分層教學評級報告”,教師可以直觀地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機能狀況以及平時參與運動的狀況,為后期的教學內容與干預方案的調整提供了參考坐標和量化數據支撐。基于“互聯網+教學”的教學模式,不僅增加了師生的互動,更使得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更有科學性和針對性[6]。由此可見,“互聯網+”理念促進了教學科學化,教學科學化針對性變強,又進一步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從而達到“良性循環”的循環狀態。
21世紀,人們正在步入萬物互聯的時代,新興技術的更迭也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但與此同時“互聯網+”與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也給現在的高校“互聯網+體質健康促進”理念帶來了機遇,提供了堅實的可行性和多種可能性。基于“互聯網+”的生態拓展能力,突出數據可視化特性,構建“云端數據”與線下課程相互動態反饋、良性調整、彼此促進的高校體質健康促進新路徑,必將有助于大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和運動習慣的養成,并從多個維度切實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也為高校體育信息化的革新與發展提供理論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