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翠紅 李澤華 方子琪 王秋月 孔祥魁
(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湖北荊州 434023)
體育鍛煉對調節情緒、緩解疲勞、促進睡眠、減肥塑形、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是科學預防傳染性疫病感染的重要輔助手段。該課題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進行調研,分析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變化及影響因素,著力對高校學生群體的體育鍛煉進行科學指導。
由于受新冠疫情影響實施封閉管理,絕大多數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環境、場地、項目等都受到影響,通過對高校學生所處城市風險程度及其體育鍛煉行為展開系列調查,有77.14%的調查對象進行了體育鍛煉。從大學生的體育行為表現來看,新冠疫情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根據表1統計數據顯示,疫情發生前后,絕大部分大學生選擇的運動項目出現了變化,慢跑、籃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人數均大幅度減少,而跳繩、瑜伽等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體育運動項目人數明顯增加。還有一些低風險地區的學生選擇了爬山、騎自行車、呼啦圈等項目進行體育鍛煉。另外,絕大多數大學生在疫情發生后由戶外運動轉為居家運動。
在疫情發生之前,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能保證30min以上的鍛煉持續時間;在疫情發生后,鍛煉持續時間小于30min的人數有明顯增加[1]。在鍛煉時間段的選擇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時間段較為分散,多為無固定時間,且受疫情的影響較小。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大學生運動項目和場所選擇明顯具有局限性。盡管條件有限,大學生群體仍能找到合適的運動項目進行體育鍛煉,鍛煉的形式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調查結果顯示,疫情前后大學生體育鍛煉強度中等,運動后的表現為輕度呼吸急促,周身微熱,面色微紅,內心感覺輕松愉快[2]。雖然稍感疲乏,但是經過休息以后可以消除,并且沒有疼痛和麻木之感。
在疫情發生之前,大學生每周會進行3~5次體育鍛煉,疫情發生之后,多數選擇的鍛煉次數是每周在家鍛煉1~3次,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鍛煉意識,但體育鍛煉積極性不高,還有待加強體育健康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每周鍛煉的次數有較小的波動,但與疫情前的數據差別不大。
居家防疫期間,為確保運動安全有效,運動強度必須適宜。強度過低,沒有鍛煉效果,但是長時間大強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失調,免疫機能下降,并且運動損傷風險增加。應適當運動,可以通過運動時的心率來控制運動強度,最大心率等于220減年齡,應當遵循安全、科學、適度、多樣化的原則,以中低強度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個人運動習慣是影響高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首要因素,占總調查人數的58.20%。運動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克服自身惰性,持續進行體育鍛煉,且擁有運動習慣的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執行力與完成度更高。另外,通過問卷及訪談的結果得知,大部分學生表示新冠疫情的大環境對自身的心理情緒狀態影響較大,對身體健康狀況影響較小。
問卷結果顯示,體育鍛煉動機為增強體質、提高免疫的占絕大多數,但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具有多樣性。高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并不局限于單一動機,而是多重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37.61%的學生表示,他們會通過進行體育鍛煉的方式來充實自己的閑暇時光。采用體育鍛煉的方式既不會枯燥無味,形式又新穎多變。由此也可以看出,高校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接受程度明顯提升。
疫情期間,高校學生與父母接觸時間最多,父母對子女的體育鍛煉具有一定影響。擁有運動習慣的父母對子女進行體育鍛煉持積極態度,父母進行體育鍛煉會帶動高校學生參與其中,增強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促進該群體運動習慣的養成。同時,有部分學生也會通過網絡溝通的形式,與朋友取得聯系以方便互相溝通監督,起到陪同作用。在學校大部分學生會選擇課后空余時間去體育場或體育館進行鍛煉,并且多數以群體為主。由于疫情的影響,高校無法正常開學,導致多數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場所和項目的可選擇性降低,體育課程有效性降低,且缺少群體效應的積極帶動,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產生巨大變化。
充足的體育鍛煉知識能對人們科學地進行體育運動起到指導作用。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為保證動作的正確性且避免受傷,科學的指導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訪談發現,大部分學生因缺乏科學的指導而難以堅持長期的體育鍛煉。為增強全民身體素質和機體健康,社會各大網絡平臺推出相應的研究文章及鍛煉視頻,給居民強身健體抗擊疫情提供了一個科學的指導平臺。隨著各類平臺對體育“市場”的不斷推廣,各高校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知也在慢慢提高,且有著實際的效果。
注意勤洗手及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營養吸收和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3-4]。在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健康知識、行為及生活方式的宣傳力度,利用多媒體、網絡等多種途徑,加大對健康體育鍛煉的宣傳。通過有效的宣傳,使大學生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健康體育鍛煉的追求,為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及情緒的變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所以,加強對大學生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導,是提升大學生健康水平、實現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需要體育教師和教育部門等,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釋放新冠疫情帶來的壓力,調節情緒,改善睡眠質量。
在當前新冠疫情形勢下,運動強度應控制在中等強度以下,若進行劇烈運動或大強度的運動,會導致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如果在運動后感覺不適,應該及時加以調整,針對不同強度的運動,設計出合適的運動組合以提供給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學校應積極倡導體育鍛煉,號召廣大學生進行鍛煉,加大鼓勵措施,讓學生從思想上對體育鍛煉產生興趣,從而養成積極的鍛煉習慣,可以通過設置軟件打卡或視頻記錄的方式來對學生的運動情況進行記錄和評價[5-6]。在新冠疫情這一特殊期間,培養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尤為重要,學校教育部門應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
體育鍛煉具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調節情緒、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等功能。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參加鍛煉的大學生能積極主動地了解和學習體育鍛煉方法,從而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為國家疫情防控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