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錦寶 銅陵市天津路小學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正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主要是指學生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為學生日后的發展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武術已經被列入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中,主要是因為武術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磨煉學生的意志,能夠使學生身體與心理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從而教師需要積極培養小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才能夠確保武術教學高效的開展。所以教師必須對武術教學的方法進行改善,不斷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調動,更加利于學生參與武術教學活動,進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為確保武術不斷發展,首先武術在傳播與發展過程中需要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而且武術本身可以強化人們的社會適應性,從而武術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屬于一種象征。同時在小學階段對武術教學進行開展,不僅可以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進行傳承,也可以對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教育進行實行,并且我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強化,使學生可以進行更加全面的發展[1]。因為武術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可以對學生各方面的身體素質進行提升,以及使學生的意志力、思維與協調能力得到有機結合,確保學生在對武術進行學習與傳承使,可以養成更加良好的體育習慣,使小學教育教學的目標得到實現,所以小學生學習武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深入實施,使教師需要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教師在開展武術教學時,首先需要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學生之間構建友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更加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并不具備較高的理解能力,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知識時必須避免使用難懂的專業詞匯,盡量使用一些學生容易理解的詞語,不斷增加武術教學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在參與武術訓練時自身的自主性得到發揮[2]。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心理需求之后,通過開展輕松愉快的武術教學活動,才能夠對學生的身體與心理進行全面的鍛煉,從而實現學生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與成長。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具有極強強烈的好奇心,屬于發展與培養學生興趣最好的階段,所以教師在選擇武術教學內容時,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與學習能力,使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如果教學內容過于簡單,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教學內容過于困難,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只有教師選擇符合學生需求的教材內容,才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完成學習任務。雖然小學生都十分喜愛運動,可以較快的掌握運動技能,但是學生的身體技能發展的不夠成熟,武術動作過于復雜,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3]。因此,教師需要考慮每個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個體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合理的選擇武術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進行更加全面的發展,從而更加利于學生對終身體育意識進行形成。
教師在開展武術教學時,需要由教師教、學生學的形式轉變為教學互動、互教、互學形式,使學生之間可以互相當教師仔細進行教學與組織練習,評價方式也可以改變為教師點評、學生之間互評。例如教師講解完武術基本功與基本動作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彼此之間互相當教師學習武術組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進行激發,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與練習。同時學生完成教學任務之后,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教師點評,能夠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不足,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3]。因此,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只有培養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加武術教學活動,才能夠確保學生領悟武術的真諦,進而大幅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總而言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教師必須積極培養小學生的武術興趣,才能夠確保在小學教育教學中開展高效的武術教學。而且學生通過學習武術,不僅自身的身體得到鍛煉,也會磨煉自身的意志,使學生的心理得到良好的發展,為學生的日后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開展武術教學時,首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武術興趣,確保通過與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進而達到小學開展武術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