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芙蓉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第五小學 寧夏 中衛 755000)
斯賓塞曾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由此可見在教學當中的趣味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識字教學作為語文學習中最為基礎的教育內容,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融入良好的趣味性,讓枯燥的內容更好的被學生所吸收。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文字,也是世界歷史上可考證中歷史悠久并且沒有出現過斷層文字文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中死記硬背并不是很好的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漢字的演變,豐富課堂的內容,通過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的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豐富課堂形式,讓識字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對漢字演變過程的教學開展,增強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漢字[1]。
例如語文一年級上冊的學習當中,對于漢字的學習,教師往往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的積累進行教育,讓學生通過不斷的重復,加深對于漢字的印象。一年級上冊識字(一)中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漢字,例如“天、地、人”,“日、月、水、火”等等。教師可以通過甲骨文或者金文的展示,讓學生看到最初的漢字是什么樣子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形式,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試著猜一猜甲骨文中的漢字演變到了今天會變成哪一個漢字呢。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充分的運用漢字演變的過程,提高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加深學生對于文字的印象,同時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對于識字的學習興趣。
漢字具有很多結構,根據不同的結構以及不同的偏旁部首漢字,我們會發現很多相似之處。同時漢字也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的,學生在認識漢字之初會感到學習較為困難。在傳統的語文識字教學中,學生都是同反復的聯系,自行的探索其中的規律。教師的教學重點往往會放到對于學生識字練習的反復重復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漢字結構的解析,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和認識。
在一年級下冊的課本當中,最后一篇就是關于常用偏旁部首的名稱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例如兩點水旁結構的漢字大多數都是和水有關的,金字旁大多數都是和金屬有關。同時除了左右結構之外,漢字還有很多的結構,不同結構的漢字在書寫的時候也有對應的注意事項。通過對結構的剖析,讓學生從枯燥的練習中投入到對漢字的研究中,引導學生自行思考的同時能夠很好的加深學生對于識字教學的理解和認識。
識字教學作為語文基礎教學內容之一,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僅僅是要在課堂教學當中,通過充分的趣聞性,讓課堂教學變的更加的生動形象。同時在對于文字的理解和認識當中,要不斷的加深學生的印象。漢字作為識字教學的主體內容,同時識字的學習也是需要不斷的進行復習,在不斷的實際應用中練習提高。教師在開展對學生識字練習的復習當中,也是需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課堂當中的活動模式也要充分的體現趣聞性,讓學生在復習的同時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可以適當的展開趣味競賽活動,通過勝負或者成績來提高學生對于人認字識字的重視程度[2]。
例如一年級下冊中關于識字(一)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根據春夏秋冬的特點,進行四組競賽。將學生進行分組后,教師聽寫關于春天的字詞,在黑板中讓學生進行聽寫練習。看看哪一個學生能夠獲勝。關于季節相關的字詞都可以列為聽寫內容當中,教師通過課堂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勝負欲望的同時讓學生更好的投入到識字教學當中的內容去,提高學生對于識字的重視程度。
綜上所述,教師在識字教育的過程中,非常容易把教學內容變的枯燥,讓學生無法主動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漢字演變的過程,讓學生認識象形文字的起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相較于復雜的漢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了解文字的規律,同時通過規律來認識其他的字。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同時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識字的學習效率。同時在課堂中關于識字教學,教師應當適當的開展趣味活動,引導學生對識字教學內容進行重視,通過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勝負心的雙重刺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完全掌握識字教學當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