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珊
(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第一初級中學 安徽 滁州 233200)
閱讀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工作的核心之一。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聽說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構建都是以閱讀能力作為基礎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學重點放在閱讀方面,幫助學生通過最合適的方式完成閱讀。但是從目前教學現狀上來看,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幾乎將全部的教學時間都放在了閱讀上,學生學的同樣很賣力,然而學生的閱讀能力卻沒有得到切實提升[1]。比較閱讀法從思維角度入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體系,在閱讀教學實踐當中已經充分證實其價值,下文中我將對此展開進行論述。
顧名思義,比較閱讀主要是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分析實際需求,辨析課前、課中、課后以及確定教學內容的異同關系,能夠有效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思考形式。比較閱讀具有開放性,能夠有效的進行知識延伸與拓展[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無法理解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師利用比較閱讀進行教學,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糾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合理觀念,從而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的潛在目的是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主要涉及到詞語的累計、感受能力與高效的閱讀方式。利用比較閱讀法,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對于知識點的認知更加清晰,了解到同一種文章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從而提升學生閱讀質量[1]。
在進行比較閱讀法進行教學時,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正確辨析同類型文章的不同含義。雖然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比較閱讀的優勢在于不僅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升華。
3.1 橫向閱讀的應用。所謂的橫向比較閱讀,就是將作者不同、但寫作主題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重點分析不同文章的寫作框架、表達形式、段落結構等方面。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從多個方面對文章進行詳細解讀,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不同作者所寫文章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比如,如果語文教師想讓學生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就可以讓學生對《三國演義》《三國志》這兩部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在《三國演義》中,學生通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經典情節了解到諸葛亮這個人物在軍事謀略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才華。在閱讀《三國志》時,學生了解更多的則是諸葛亮在治國方面的才能[2]。學生通過對內容相似、但是作者不同的文本進行橫向閱讀,對文中人物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也可以了解到這兩部作品對同一個人物進行刻畫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3.2 縱向閱讀的方式。縱向比較閱讀法就是對作者為同一個人、創作時期不同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作者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會有所不同。通過采用縱向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生可以對一個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總結出作者在不同的時期思想感情的變化,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對作者的感情變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幫助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感情經歷變化。例如,可以讓學生閱讀魯迅記錄童年生活的散文,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后,再閱讀《紀念劉和珍君》,了解魯迅棄醫從文的背景,體驗兩篇文章情感的不同,來理解魯迅的情感變化。
3.3 完善比較閱讀的形式。為了避免課堂枯燥無味,教師在進行比較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比較形式。通過對照比較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從根本上了解同種類型不同文章的寫作方式與文章內涵。以文章的結構作為切入點進行比較,可以利用分層比較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清晰地認知文章的結構脈絡。在進行比較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分析,使得學生對于文章的認知更加清晰。[2]
3.4 讓學生自主歸納。教師在使用比較閱讀法時要秉承靈活運用的原則,充分整合其他類型的教學方法,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原本沒有任何聯系的事物進行對比,進而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閱讀當中一些非常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淺顯易懂。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同時還扭轉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2],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當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目前,比較閱讀法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將其應用到了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通過比較閱讀法來進行文章閱讀,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對作者和文章進行理解和分析,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比較閱讀法將會在語文教師的不斷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幫助廣大初中學子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