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隨著國家對第三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目前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相對完善的產業結構,而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其中一個相對獨特的方向,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能夠縮小與城市經濟發展差距,但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產業仍需進一步擴大規模,并朝向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才能夠更好保留鄉村特色的同時,提高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效率。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理想化的鄉村旅游業是旅游業與農業的一種結合,是農業向多樣化經營轉化的最佳形式[1]。
我國幅員遼闊,全國各地的鄉村景觀迥異,全民族也各具特色,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時,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第一點是對于農民經濟思想方面的影響,許多農民普遍具有知足常樂小富即安的思想,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能夠為更多的農民帶來一個嶄新的世界,體驗其市場的魅力和能量,農民收入提高了,更有利于促進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第二點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一直以來,農作物主要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但是近年來,一些鄉村旅游業的大力發展也為農民的收入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選擇,農民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開設民宿農家樂運輸超市等一系列的項目,更有利于從鄉村旅游業中獲利。第三點,有利于直接或間接地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許多農村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通過完善其商業配套設施,完善住宅條件和飲食等,不僅有利于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的旅游體驗,更有利于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第四點,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性發展,通過上述分析得知,我國仍有許多農村地區的村民小農思想十分嚴重,小富即安的想法也說明了當地的經濟收入不夠理想,再加上傳統的農業收入相對較低,更會影響農民的勞作積極性,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能夠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多元性發展,從而越來越多的農民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和職業來增加營業性收入,不再依賴于外出打工。留在家鄉從事其他類型的工作,也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收益,鄉村旅游業卻有效緩解了這一情況,在間接性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能夠維持當地正常的經濟形態和模式。特別是鄉村旅游,追求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同時在和諧中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時,也能夠減少資源的破壞和環境污染,從而更好地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2]。
目前,鄉村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點是基礎設施環境建設力度不足,影響鄉村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我國仍有許多鄉村地區在大力發展旅游業是所取得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因為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且環境條件相對較差,對基礎設施方面投入的資金不夠充足,當地的一些基礎設施無法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要,影響其旅游體驗。第二點是鄉村特色經濟的構建效果不夠理想,且旅游景點相對分散,缺乏整體規劃[3]。目前,我國仍有許多農村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缺乏戰略導向,旅游主體方式仍然以觀光為主,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沒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也缺乏產品開發的參與性,尤其是對于一些特色民俗產品的深度挖掘不夠,使得旅游活動相對單調,很難激發旅客的參與熱情[4]。
加大基礎設施環境建設是鄉村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優化策略之一。通過上述分析得知,我國仍有許多鄉村地區的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使得現有的許多基礎設施很難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針對這一情況,需要加大鄉村旅游業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力度。鼓勵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創建具有立體化的旅游就業發展基金,在確保農民利益的基礎上,鼓勵社會資金以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來發展鄉村旅游項目。特別是如鄉村道路、鄉村衛生和飲水清潔等一些智能工程,更是需要朝向鄉村旅游的方向傾斜,推動鄉村旅游開發項目與各種智能資金相掛鉤,實現鄉村旅游便捷和有機食品建設的持續化推進,改善鄉村教育、醫療、文化條件,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同時,使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更加有利于當地的村民。
在大力推動我國鄉村旅游業成熟發展,并且帶動當地經濟持續性走高的趨勢下,仍然需要注重當地一些重點區域項目地集中招商,不僅要依賴于政府所提供的資金,更有吸收更多的社會民間資本,并且引導一些大中型的旅游業與鄉村旅游業形成緊密合作,共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形成雙贏的良好局面。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鼓勵多渠道多層次的籌集資金,例如鄉村旅游業可以與當地的一些龍頭企業取得合作,龍頭企業為旅游業的振興注入充足的資金,而鄉村旅游業在發展壯大以后也可以將與之合作龍頭企業的相關內容進行宣傳,有利于龍頭企業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通過創建具有立體化社會化的旅游發展基金,更能夠鼓勵并規范各種扶貧資金和社會捐助,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開發市場運作的多元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業資金籌集模型,在保證農民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能夠吸引到更多社會民間資本處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方面角度,考慮參與到鄉村旅游業的振興和發展過程中。此外,還可以積極探索,并且用好國家和政府所制定的土地流轉、土地轉換等一系列的政策。還有創建符合區域性鄉村旅游業的特色品牌,打造旅游產品的特色化民俗化,加強一些農副產品加工和旅游商品加工的分工,加強自主產品深加工。
制定中長期鄉村旅游特色發展規劃是鄉村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影響優化策略。通過上述分析得知,目前我國仍有許多地區對于鄉村旅游業方面的投入不夠。充分再加上缺乏相關立法作為保障和依據,使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和戰略規劃過程中缺乏法律作為保障和明確思路依據,也會出現無序性、盲目性開發的情況,影響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效果,針對這些問題,而科學編制鄉村旅游業內部的旅游規劃,也有利于促進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科學編制旅游規劃更是需要上升到當地經濟統籌發展的層面上,無論是土地利用農業總體發展等,都要做到銜接和配套,與此同時,更要制定與之相關聯的監管機制,確保鄉村旅游業與經濟發展聯合運營的模式能夠得到深度的貫徹落實,從而在鄉村旅游執行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充分的跟蹤,監督和調查。通過上述分析得知,目前我國鄉村旅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化的體系,針對這一情況,也需要從根源入手,構建統一管理機制,并且建立一體化的鄉村旅游管理規范,涵蓋購物娛樂餐飲旅游住宿等一系列的內容,對于不同地區的鄉村旅游業發展情況,要做到分類指導和管理,明確各自的重點。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的良好局面,更是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認識到利用鄉村旅游業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繁榮發展,縮小與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更好地改善當地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在具體開發鄉村旅游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制定中長期的鄉村旅游特色發展規劃,注重鄉村特色經濟的構建,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使鄉村旅游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能夠彼此之間相互銜接,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