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兗礦集團財務有限公司
省屬國有企業降杠桿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目前省屬企業大部分優質資產均已完成打包上市,剩余相對質量不高的資產在母公司手中,由于省屬國有企業成立時間、行業分布及整體規模的原因,人員機構相對較多,多年依靠借貸維持的投資,導致了省屬國有企業盈利能力相對不高,資產負債率較高,歷史人員包袱沉重,無法在降杠桿工作中實現輕裝上陣。同時,集中于第一、二產業的行業布局也使得省屬國有企業難以從根本上降低負債規模,部分企業甚至陷入了虧損再投資、投資再虧損的怪圈,投資規模增速過快,投資質量普遍不高,導致了省屬國有企業在充分競爭的行業和領域難以實現持續的良好經營,現金流難以保障,降杠桿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從另一個角度上講,省屬國有企業在降杠桿工作上也有其特殊性,無法比擬央企的規模效益及信息優勢,又不比中小型的國有企業更具人才及行業整合的主動權,復雜多變的整合情況和參差不一的杠桿水平使省屬國有企業降杠桿工作更具挑戰性。結合目前降杠桿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障礙,提出因企制宜的工作措施才能將降杠桿工作落到實處。
宏觀層面,監管部門連續推行資管新規的政策引導和市場調節的雙重作用下使融資方式開始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導向,資金的風險偏好不斷降低,風險溢價補償也不斷升高。微觀層面,在間接融資上,各金融機構審查嚴格門檻提高,特別是在目前金融去杠桿和脫虛向實的窗口期,國有商業銀行對省屬國有企業普遍采取授信總額鎖定管理,不再新增貸款,并不同程度壓縮原有貸款規模,傳統的融資結構已經被打破。股份制銀行對部分省屬國有企業也采取壓縮授信額度、限制新增貸款等融資政策,續貸融資成本持續走高,融資壓力進一步顯現。在直接融資上,各監管機構對債市資金用途的固化及去通道化,進一步引導了利率上行,省屬國有企業融資環境持續嚴峻。
為提振企業發展動力,部分省屬國有企業抓住當下傳遞信心,集團積極與各家金融機構協調溝通,在既要滿足生產運營資金需求又要降低資產負債率的困境面前,有時不得不選擇溢價較高的權益融資。同時,僵尸企業處置、企業歷史包袱沉重也帶來了巨大資金壓力。特別是“僵尸”企業長期虧損,部分省屬國有企業背負了較大的內部債權和擔保義務,處置后,企業需承擔內部債權及擔保損失金額,外部債務更是需要省屬國有企業一次性承接、一次性償付。
省屬國有企業中的優質資產普遍已經打包上市,融資環境一直較優,境內外融資渠道較為通暢,但母公司手中的劣質及不良資產對省屬國有企業拖累較為嚴重,使其資金缺口也有一定增加。劣質資產長期孱弱的盈利能力致使融資環境依然嚴峻,存在著外部融資授信額度壓縮與抽貸風險,資產負債率升高致使融資平臺減少、喪失融資能力,融資渠道受限、審批嚴苛,還款時段集中且金額較大、融資成本高等多種問題,降杠桿防風險壓力長期存在。同時,由于劣質資產的影響致使整體資產質量不高。
降杠桿工作對于省屬國有企業任重道遠意義重大,把提升資產質量、突出經營實效等作為長期穩定的降負債手段,不斷提升措施力度和措施成效,對原有降負債防風險手段再落實再提升,以避免對權益融資的過度依賴。
綜合運用“大數據”“云服務”等網絡信息技術,實現資金數據集成,消除信息孤島。通過實時反應省屬國有企業融資、擔保、賬戶等核心指標及數據情況,建立數據分析和風險防控統一的業務流程,實現融資決策精細化,為確保資金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利用資產證券化、混合所有制改制、引進戰略合作、項目共建等方式,推進權屬單位的資產盤活和增盈增效,能夠實現融資規模的持續降低。分類清理存量資產,清退無效資產,提高資產利用水平,改善經營效益。積極探索創新市場化債轉股模式,協商確定市場化債轉股的價格和條件,在簽訂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協議基礎上,抓緊工作落實,確保資金到位。
充分利用省屬國有企業規模議價能力,進一步整合優化固有的資金管理體系,找準降杠桿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化零為整發揮出省屬國有企業的融資虹吸效應。抓好省屬國有企業內部單位及內部資金池的融資協同,加強市場話語權,提升省屬國有企業及各權屬單位的融資能力。
積極與各銀行金融機構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了解政策變化,合理運用金融工具,探索合適的融資渠道和媒介,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以保到期貸款的有序銜接。針對不同金融機構和融資方式采用統一洽談、統一協調爭取更加優惠的融資,統籌安排、全面平衡,實現融資優勢互補,確保省屬國有企業資金鏈安全。密切跟蹤金融市場的改革實踐,優選融資對象和融資方式,合理搭配長短期、直間接、債股權等各種融資手段,探索嘗試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等創新融資工具,實現多渠道低成本融資。
聚焦省屬國有企業行業周期性特點,通過產業鏈布局、產品結構調整、財務組合優化、用好金融工具等手段,做好全過程風險對沖管理。全面梳理排查、客觀分析識別各類風險,完善各類運行預警制度和資金短缺應急預案,研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時對異常現象做出預警提示,必要時啟動應急預案,確保資金鏈安全。針對部分權屬企業去杠桿成效不明顯,省屬國有企業部分權屬單位被金融機構抽貸、限貸,債券發行難度加大,資金接續和持續經營壓力大等問題,結合年度、季度、月度的經營狀況分析,加強對債務規模、債務結構、償還能力、擔保及履約責任等事項的分析和評估,動態監測各單位在資金供給、資金投放、周轉效率、債務風險、到期還貸等方面資金情況,做好風險應對工作。及時關注各權屬企業重大資金異常變動、關聯方往來、銀行未達賬項等情況,排查資金管控漏洞風險,消除管理隱患。加大對金融業務的關注力度,及時提示和有效防范風險。
本研究表明省屬國有企業降杠桿工作集艱巨性、復雜性和全局性一身,是各省屬企業的生死攸關的大事,鑒于通過債務杠桿化發展多年,多數省屬企業只有“借錢”思路沒有“還錢”理念,新官不理舊賬、投資投效的考核不健全不完善等問題使得省屬國有企業去杠桿工作難上加難。一是從省級管理層面,改變原有的考核管理機制,增加對現金流的管理和未來成長能力的關注,向國家綠色GDP概念學習,提出企業發展的良性債務指標,避免盲目追求規模擴張。二是從企業自身層面,加強自身的債務管理,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優化自身的現金流、資產質量、利潤率等核心指標。同時,投資端也是企業降杠桿的關鍵,依照自身的資產折舊、凈利潤等指標適度投資,避免借貸規模的增加,走出省屬企業發展怪圈。尤其北方的省屬企業,以重資產的周期性行業較多,初期投資大見效慢的情況較為常見,現金流的管理非常關鍵,經常以科技、技改等方式將虧損及盈利差的項目集中治理,往往是將產品進行深加工或向上下游產業鏈拓展,但是往往產業上來了,市場窗口期及紅利期就沒了,巨額的資金投入換來的又是一個經營性現金流孱弱的項目,無法為降杠桿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整體而言,省屬企業降杠桿工作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不僅是省屬企業自身的問題,更要需要當地省級金融環境的引導和支持,也離不開省屬企業從自身出發的企業管理變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從經營端、投資端扎實得做好現金流管理,一改原有的大投資企業發展模式,才能繪好企業的“現金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