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貝貝 臨沂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為有效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改善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家先后推進了多輪次的國有企業改革,特別是2015 年9 月份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應該鼓勵非國有資本主體的參與,從而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提供了政策依據。包含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內的國有企業改革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對企業的運營管理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那么在實踐中企業該如何從財務管理的視角來分析這些影響,并對影響中的不利方面進行規避和應對呢?本文將從以下內容進行闡述。
財務管理主要是指企業為實現自身的預期經營發展目標,對資金籌集、資產購置、經營過程中的資金流動以及利潤分配等活動進行科學系統地管理的過程。從具體活動來說,財務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投資管理、籌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利潤分配管理、財務核算和分析決策等,從宏觀的財務管理目標視角來分析,其內容主要包括財務風險防控、財務績效管理以及資本效率等方面的內容。本文重點從宏觀的財務管理目標視角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先后經歷了五個階段,2015 年9 月份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面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舉措和目標任務,至此我國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拉開序幕,近年來隨著各項改革政策的有序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進入深水區,特別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力推進,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此背景下,國有企業的運營管理發生了十分重大的變化。
包含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內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實施過程中,除了面臨傳統的財務風險之外,還存在以下方面的潛在財務風險:
一是戰略投資者選擇風險。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特別是混改過程中引入戰略投資者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方式,而引入戰略投資者本身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將會增加企業改革過程中的潛在財務風險。在引入戰略投資者過程中,引入數量和質量問題是產生潛在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即引入數量較多且持股數量相差不大的戰略投資者,將會造成企業股權結構分散,并且在決策時易出現分歧而影響決策效率,同時當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潛存較大財務風險或者虧損可能性時,引入之后將會引起企業總體財務狀況發生重大變化,進而產生財務風險。
二是整合管理風險。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必然要進行不同企業、公司之間的并購重組等業務,由于不同企業之間的管理方式、文化觀念、發展歷程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合并之后雙方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資源來進行全面整合,若整合過程不順利,將會造成企業整體的運營管理效果難達預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
三是控制權轉移風險。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無論是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者進行其他的并購籌組行為,都將會引起控制權的分散,而控制權轉移的風險主要是指因并購重組或者引入戰略投資者造成其他股東持有了企業的控制權或者掌握了日常的管理權而引起的國有資產流失等風險。
評價一個企業財務績效的主要有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三個維度,不同的維度分別可用不同的財務指標來進行評價和衡量。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經過對不同企業和投資者的并購整合,雖然企業的整體規模會擴大,但是在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營運能力等方面可能會在一定時期內受到弱化,例如評價償債能力的資產負債率的上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降低,評價盈利能力的總資產收益率的降低,銷售毛利率和銷售凈利率降低,評價營運能力的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等降低,從而影響了企業總體的財務績效,使得改革完成后的財務狀況不佳。
資本作為企業在進行經營活動和價值創造過程中的核心資源,其效率高低直接關系到運營管理最終取得的成效。一直以來國有企業普遍有著資金管理和運作效率低、資金周轉速度較慢、存在資金錯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最終都集中反映到了資本效率較低,最終造成運營管理成效難達預期。在國有企業改革完成后,雖然股權結構、公司治理、業務戰略等都對資本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即這些正向促進作用都是建立在較為合理的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之上,并且業務整合較為順利能夠促使業務戰略的實現,一旦在這些環節出現問題,將會造成改革后的資本效率降低,進而使得國有企業改革難達預期效果。
結合上文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以及完成后潛在財務風險因素的分析,建議從以下角度采取措施來強化對財務風險的防控:
一是以企業戰略為前提來選擇合適的戰略投資者。即要深入分析和總結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潛在機遇和挑戰,在認清自身短板的基礎上再確定需要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同時還要根據企業的股權情況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數量進行合理控制,在此基礎上分別從行業地位、資產質量、經營業績等方面對戰略投資者的質量進行定性判斷,從而有效規避改革過程中潛在的財務風險。
二是對整合管理風險的防控。在國有企業改革實施以及完成之后,要實現對整合管理風險的防控,企業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對自身的機構進行精簡,即通過精簡一般人員以及推進管理人員市場化等方式來有效解決決策效率低下、機構冗余以及管理人員工作消極等問題,從而實現管理方式、文化觀念等方面的重構,提升整合管理的融合效率,降低此方面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是通過與合作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方式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并基于整體利益最大化的角度進行管理、業務和財務等方面的協調,以確保整合管理的有效性,從而來合理規避風險。
三是有效防控股權分散所帶來的控制權轉移風險。要有效防控控制權轉移風險,關鍵在于將股權結構控制在合理區間內,使得改革完成后的國有企業仍然對企業擁有絕對控股權或者能夠掌握企業的日常運營管理,從而有效規避因控制權轉移而產生的決策效率低下或者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要有效克服改革完成后國有企業財務績效降低的問題,建議其在改革過程中以及完成后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應對措施:一是要選擇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徑,即在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在充分了解自身在發展中遇到的困境以及需要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再從上而下推行各種改革政策和措施,這樣更有利于改革從總體和全局著眼,從而有效規避各種影響財務績效的問題產生;二是要在改革完成后建立和完善市場化選聘機制,通過形成市場化選聘機制,一方面可以去行政化,打破國有企業高管的雙重身份,減少政府對國有企業經營的干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管理層的積極性,促使其真正代表股東的權益,減少委托代理之間的利益博弈,促進管理效率的提升;三是在完善薪酬激勵機制的同時還要注重長期激勵,從而才能保障改革后國有企業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
要想確保國有企業的資本效率在改革完成后是能夠得到提升的,關鍵在于要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在股權結構中一定要改變一股獨大的局面,要確保其他股能夠對第一大股東產生一定的牽制和制衡作用,從而使得改革后的企業股權結構相對平衡,為資本效率的提升創造一個良好的股權結構環境;二是在改革完成后要對公司的董事會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以健全企業的治理結構,為資本效率的提升提供相應的健全完善的組織結構;三是在業務方面,要對改革完成后的企業總體情況進行梳理,形成新的業務戰略模式,充分發揮改革后的協調效益和規模效應,從而實現對資本效率的正向干預,提升資本效率。
本文以國有企業的改革為研究背景,結合財務管理的相關內容,分別從財務風險、財務績效以及資本效率三個角度分析了國有企業改革對其產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以期能夠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順利推進以及完成后的持續穩定運營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