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范
(北海職業學院,廣西 北海536000)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在功能上具備教學、生產雙重功能,可為校內實踐教學提供支持場所,具有真實性、生產適應性、功能多樣性的特點,不僅可以促進企業全方位支持、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發揮實訓資源功能,縮短畢業生的就業適應期。但是,在當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影響了實訓基地優勢的充分發揮。基于此,探究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優化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調查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現狀,課題組從現行制度、管理體系、人才團隊等方面,設計了“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現狀評價”問卷,通過個別派送、線上郵寄的方式,向高職院校領導、企業專家及個別教師發放問卷進行了不記名調查。
當前,高等職業院校注重不同行業企業特色需求。60%的高職院校先后依據相關管理理論,制定了共建共享型的管理模式。比如,一些高校在“服飾產業技術中心”運行過程中,以“校企共建共管、運行雙崗雙制”為核心,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及規范,形成了一套效率較高的校企互動機制。
自國家教育部首次批準“國家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后,高職院校先后建設實訓基地,部分院校在實訓基地運行管理體系建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企業主導模式、學校主導模式。其中80%以上的高職院校都選擇了校企共建共享模式。除此之外,5%左右的高職院校選擇了院校聯建模式,但是因兩所或者多所院校在利益需求方面存在差異,無法保證實訓基地效能的發掘深度。
指導思想是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的風向標,指導思想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效果的好壞。通過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階段進行橫向研究對比發現,經管旅類實訓基地各項指標遠低于機電工程類實訓基地、信息工程類實訓基地及現代物流類實訓基地,實訓基地運行指導思想仍然不夠扎實、準確。
由于缺乏領導小組的統一規劃、調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運用僅停留在為高職生安排實踐教學方面,其余時間基地資源被大量浪費。再加上校企責任、權利不明,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無法體現“生產”“經營”要素,影響了基地優良效果的充分發揮[1]。
雖然當前高職院校鼓勵教師進入生產一線的企業掛職鍛煉,但是教師進入企業實踐仍然浮于形式,無法展開深層次、全方位學習,也無法獲得預期效果。與此同時,教師無法給企業帶去切實可觀的利益,難以進入企業內部調研、鍛煉。長此以往,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內部雙師型指導教師數量大大減少,阻礙了應用型技能人才的成長。
根據指導思想的差異,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決策制定也具有一定差異。若采用學科本位指導思想,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就會淪落為傳授單一學科知識的載體,最終培養的高職生也無法達到崗位能力需求。因此,在加強教育理念革新的同時,高職院校也應該樹立正確的實訓基地運行指導思想[2]。
第一,能力本位思想。在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運行過程中,能力本位思想不單單指培養高職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還需要發掘基地在培養高職生社會適應能力、就業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這一辦學方針的指導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管理者需要樹立能力本位理念,深層次挖掘能力本位理念的內涵。
第二,終身教育思想。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教育思想、模式、方法、手段乃至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也隨著知識更新周期的日益縮短而發生變化。為了適應新時代變化,實訓基地管理者必然要樹立終身教育理念,致力于培養高職生終身學習能力,同時開放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社會工作者職業技術培訓空間,保持自身可持續發展活力。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作為實踐教學的核心,必然需要院校管理層高度關注,投入優勢資源,支撐基地的長效運轉。因此,高職院校應圍繞基地的生產性活動,從基地運行管理需求入手,以校企“雙元”培育應用型技能人才為主線,發揮企業、學校雙主體作用,建立校企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評估、績效考核及基地管理的長效機制。
第一,組建工作小組。在校企長效機制建立初期,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協同組建工作小組,由企業經理層代表、學校系部主任共同擔任工作小組組長,協同領導企業部門主管、專家及院校系副主任、教學名師。在工作小組組長下設置實訓基地協調運行工作小組(企業辦公室負責人即生產部主管,系辦公室負責人及系副主任)、教學運行工作小組(企業人力資源部、院校教務處及教師)、人才培養評測估量工作小組(企業主管、院校教師)、績效考核工作小組(企業人力資源部、學校績效考核辦公室)等若干個小組[3]。
第二,完善運行責任。在工作小組建立之后,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協商,確定自身、企業以及各小組成員在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方面的責任、權利,并以書面協議、書面合同或書面契約的形式逐一明確。比如,執行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全方位指導人才培養的諸項工作;協調管理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實訓基地運行的研究、協調、組織、實施;教學運行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實訓教學標準標志、任務實施、教學科研、資料開發等;績效考核工作小組主要負責質量控制制度文件制定、工作小組成員工作情況考核、實訓基地運行狀態評價等;人才培養評估工作小組主要負責教學運行監督、學生職業素養測評、學生職業技能考核等。
第三,創新資金籌措方式。資金是保障實訓基地可持續長效運行的主要因素,在以往爭取合作企業無償援助的基礎上,高職院校也可以探索“以訓養訓”的資金籌措新模式,即高職院校以配置精良設備的校內實訓基地為基礎,與企業簽約,承諾為企業免費提供產品生產。比如,高職院校機電工程實訓基地承接企業產品生產,高職生輪流參與原料加工、工裝設計、數控編程、試刀等工序,在節省實習耗材的同時,為高職生“零距離”就業提供充足支持。
針對當前雙師型人才數量短缺的問題,為保證院校實訓基地良性運轉,高職院校可以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相關要求,從外部兼職人才引入、內部學歷進修及短期培訓兩個方面入手,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4]。
一方面,針對當前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數量短缺問題,高職院校可以向外部引進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豐富經驗的學者、退休技術專家。同時鑒于兼職教師對高職生實訓特點不夠了解,也無法清晰判定高職院校內部實訓基地運行宗旨、指導思想,院校應建立線上校內專職教師、校外兼職教師溝通互助平臺,鼓勵其共同投入最新實訓基地運行理念學習上[5]。或者邀請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共同制定實訓基地運行標準、實踐教學體系改進方案,形成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協同合作、良性互動的平臺,為實訓基地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院校可以圍繞教師團隊的學歷、職稱結構改善,鼓勵教師參與各種培訓、學歷進修,并將教師進修、培訓情況記入對應教師業務檔案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同時院校可以主動與企業合作,以實訓基地為載體,搭建校企人才交流、學習平臺,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及技術開發指導能力。
綜上所述,在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持續加速的過程中,各個行業對應用型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無疑是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在高等職業院校實訓基地運行過程中,每一個運行環節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雖然當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制定了相對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但是仍然存在重硬件建設輕內涵發展、長效機制不健全、雙師型人才數量短缺等問題。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立足現有實訓管理機制,對接行業產業需求,不斷創新實訓基地運行管理的長效機制,助力學生就業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