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翔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710014)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領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學習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高職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責任使命意識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提高高職學生責任意識至關重要,可以引導高職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培養其“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利國利民的家國理念。黨的十九大以來,學習傳承傳統文化,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時代潮流,這無疑為以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提供了新的思路。
責任是指個體分內應做的事,又指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從社會學角度講,責任是集多重社會角色于一身的個體,執行匹配其角色活動并承擔其后果的內在要求。高職學生初涉人際社會,自我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融合對其承擔的相應責任提出各種要求。加強高職學生責任教育,不僅關系高職學生健全人格重塑及職業生涯發展,更關涉社會主義科技強國的建設成效[1]。受經濟全球化與價值觀念多元化影響,高職學生責任意識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我責任意識就是要求個人對自己的思想、言行負責,對自己的現在、將來負責。當前部分高職生自我責任意識薄弱,具體表現為:第一,學習目標喪失,對職業生涯及自我發展缺乏責任意識;第二,心智發展不夠成熟,部分高職學生難以完成從被“保姆式呵護”到大學階段“自我學習獨立成長”的角色轉變,導致其自我責任意識缺乏;第三,遇事缺乏責任擔當。部分高職生處理問題習慣于找借口推脫責任,很少反省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前高職在校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小備受呵護。家庭教育多注重對孩子的智力開發,而不重視人格啟蒙,因此學生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沒有主動承擔家庭責任的意識。部分同學無視家庭經濟現狀,吃穿用度追求名牌,“月光族”甚至“校園貸”時有發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有的高職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職業責任意識,隨意怠工請假甚至曠工,造成不良影響;在求職就業時,有的高職生不顧自身實際,盲目追求薪資待遇,一旦受挫則脫離工作,并未意識到自身已步入成年,必須承擔對父母家庭的責任義務。
社會責任意識即個體需樹立對自己、他人、集體及國家的責任意識,正確處理個人、集體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自覺維護他人利益。原生家庭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環境,彰顯個性的時代潮流,導致部分高職生社會責任意識薄弱,注重個人私利,責任感呈現功利化傾向。在校學習期間,對于運動會、志愿者活動等公益性活動無動于衷;對于三好、優干、貧困補助評選則想方設法極力爭取。畢業走向社會,個別同學當工作水平難以達到單位要求時,不是積極思考尋求攻克工作難關的有效途徑,而是采用離職甚至輕生的極端手段解決問題,為家庭、學校帶來惡劣的影響。
高職教育是學生完成學業,完善精神人格的重要階段。然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定位,使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中以專業課程優先,人文類基礎課程不受重視甚至被邊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承發展,但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僅僅把傳統文化課程作為選修課,在課程體系中占比有限,不能滿足學生深入獲取傳統文化營養完善精神人格,提升責任意識的需求[2]。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啟蒙,高職學生日常行為模式大多源于家庭教育。當前絕大多數高職學生置身于關愛氛圍濃郁的家庭以及“唯學業成績論”的社會風氣中,形成了只關注自我利益的習慣思維定式,責任意識缺失,處事任性妄為,缺乏自主生活的處世能力,在高職院校相對輕松的環境中,容易盲目跟風迷失自我,難以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價值觀,責任擔當意識失去根基。
高職院校學生面臨就業和生存的雙重壓力,全方位的傳統文化教育難以展開,學生傳統文化認知僅處于初級階段。互聯網及自媒體過度自由引發的某些過激言論,可能使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產生偏差。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優良傳統,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更是難以踐行。這些都成為高職學生責任意識培育的重大障礙。
注重以愛與責任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以學生接受、感悟傳統文化為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及人文素養為育人目標,將高職學生責任意識培育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中,與專業教育、社會實踐、家庭教育、審美理念相融,實現高職學生責任意識的實質性提升[3]。
借助傳統文化培育高職學生責任意識,是指學校既要重視專業課程教育教學,又要為學生提供優秀傳統文化參與實踐平臺。學生可結合自身實際或興趣愛好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體驗中,針對不同專業學生,恰當發掘培育責任意識的傳統文化內容形式,幫助學生樹立自我責任意識。技術專業學生,以將傳統責任意識培育植入專業學習過程中,對于國際學院各專業學生,在加強專業教育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傳承文化的自我責任意識,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針對管理類專業學生,開設傳統文化理論教育必修課程,同時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建立正確職業責任理念的影響,引導其正確處理技術與文化的關系[4]。
鑒于優秀傳統文化責任擔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時有脫節,有效的高職學生責任意識培育教育應貫穿于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教學中,凸顯養成教育,使學校與社會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構建學生傳統文化實踐的“社會課堂”,通過開展參與優秀文化展覽、傳統文化產品制作、非遺文化調研等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悟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責任擔當傳統。另一方面,依托學生社團創設傳統責任意識培育“主體課堂”,通過自主領悟及反思式自我教育,重塑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
家庭教育是培育高職學生責任意識的源泉。在高職學生責任意識培育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父母需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為人父母者,需厚積傳統文化底蘊,引領家庭成員踐行弘揚責任擔當傳統,在生活中做好示范,以責任觀念約束自我,指導孩子,充分發掘體悟傳統文化蘊含的責任擔當精神,以此來激勵和規范自我,營造富有責任擔當的家風氛圍,用良好的家風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他們能夠踐行自己的責任,為其責任意識的培育固本強基。
新時代借助傳統文化培育學生責任意識,需構建“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平臺,推動學生責任意識教育信息化網絡課程建設。創建傳統文化職教云在線課程,使傳統文化愛好者集中交流探討,開展不受時空限制的師生互動溝通,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
依托QQ、微信等移動客戶端以及各類社交軟件App,設立傳統文化公眾號,以契合高職學生新媒體使用習慣,豐富傳統責任意識教育內容,創新教育途徑,拓展教育范圍,最終提升責任意識教育實效[5]。高職院校借助新媒體途徑建立傳統文化交流平臺,吸引學生的關注,依托傳統文化知識普及傳統責任意識理念;建立傳統文化教育微信公眾號,定時推送傳統責任意識教育相關資訊,建立傳統文化專題傳播圈。這種新媒體途徑不僅可以擴大傳統責任意識教育的輻射面,豐富傳統責任意識教育內容,還可以將中華傳統責任意識潛移默化地融入高職學生人格修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