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鵬 高 俊
中小學武術教學之武德培育研究*
關 鵬 高 俊
(哈爾濱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武德作為指導習武人行為的道德標準,其包含的內容不僅彰顯武術的本真,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體現。武德具有培養青少年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尊師孝親的禮儀和良好意志品質的作用。但當前中小學武術教學中,存在著對武德認識不夠、武德內容缺失、武德教育枯燥等培育問題,不僅影響了武術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難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文章從“立德樹人”視角出發,提出提高武術教師武德修養、豐富武德內容和完善培育方式等對策,旨在為促進中小學校武術教學和武德培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中小學;武術教學;立德樹人;武德培育
武德,專指以武的行為特征、以仁義為準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準則[1]。武德是伴隨著武術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抽象文化凝練和道德觀念的集合體,它以正義、仁義、守信、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養為特點。雖然在發展之初,武德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但隨著武德在武術發展中意義的不斷凸顯,我國古人最先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以“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對武德進行了概述。這些高度凝練的文字,不僅將武德從武者的意識中提煉出來,同時也運用中國傳統樸素哲學思想對其進行了系統的闡釋,使武德從一種單純的武術操守準則、道德觀念上升為一種武術哲學。
武德文字化概述的出現及其哲學化的發展,不僅提升了武術的文化內質,使其從一種軍事爭斗技能成為一種代表中華智慧的“國術”,同時也進一步加速了武術運動與社會發展的契合和其他文化的融合。此后,在歷經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當代社會的發展中,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演進、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武術運動的不斷變革,以儒家、道家、墨家、佛教等為代表的、更多的文化和思想融入其中,使武德不僅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包含的文化和內容愈加全面、涵蓋習武者應遵循的各種日常倫理、具有武術意志品質、良好操守的廣義概念;同時還形成了以“禮、義、仁、孝、悌、敬、誠、勇”等為主導的,兼容百家思想的道德體系。這種新的武術道德體系,不僅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德”的內質更加趨近,同時也更加符合社會不同階層對道德認同,使得武德不僅成為社會道德文化系統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指導社會不同階層道德認知和社會行為規范的重要內容。當代,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不同專家、學者更是從不同的文化角度,進一步的對武德進行了不同的、新的文化界定。如,武德是一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培養人的和諧思維觀、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載體;武德是一種使學生知禮明德, 塑造良好人格, 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武術德能素養等等。雖然這些新的、對武德概念和文化內涵的闡釋各有不同,并賦予了諸如“仗義疏財、重尊任俠、重節守信、輕身敢為”等新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要求;但從古往今來人們對武德總的闡述來看,不論其怎樣變化,武德的要義還是以“保家衛國”、“誠信守責”、“尊師重道”和“修身養性”等文化內涵為主。不僅沒有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和融合被弱化,相反,卻隨著當代武俠影視劇的熱播、武術運動及其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武術競賽的發展和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等而愈加為人們所重視,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2]。
愛國主義,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3]。作為“立德樹人”教育任務中學生“德育”培養的首要內容,武德以無數的武術家曾用自己的行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為維護民族尊嚴展現出武術人的熱血豪情。如,孫祿堂年愈花甲時力挫日本武士道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五名技擊高手;韓慕俠將挑釁中國的“世界第一大力士”康泰爾踩在腳下;精武體育會創辦人霍元甲,威名嚇退俄、英國大力士,力戰日本柔道會。正是這些武術家使帝國主義列強不敢在中國大放厥詞,揚我中華國威。對于生活在和諧社會的青少年來說,愛國應做“知行合一”。青年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既要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明辨侵犯國家主權的行為,堅決抵制分裂祖國領土的活動;又要在行動上做到認真學習,做好本職工作,立志報效國家,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
王翰之在《拳道》一書中對其弟子定下“武道八德”,其中提到“仁義是本,助人為樂”。仁義是武德中的重要內容,在習武之人都有著強烈的正義感。他們或重義輕利,嫉惡如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或重諾守信,為實現內心誓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或為一種正義的追求而以身相許,獻出寶貴的生命。正是這種高尚的道德品質,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習武之人,使之成為武者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這種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俠者精神”,不僅契合“立德樹人”中對學生教育引導其“明辨、篤實”的培養思路,同時也有利于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4]。由此,對中小學生開展武德教育,旨在培養青少年的正義感,使青少年有擔當、有責任,具體表現為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救死扶傷等。換而言之,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信仰。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許多多有關“孝”的歷史典故,如“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百里負米”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孝”也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而儒家文化對武德的影響可謂是意義非凡。在武術的發展歷程中,其早期的傳承方式一直以師徒傳承為主。師徒關系是一種倫理關系,師父將畢生所學盡數傳于徒兒,徒兒則將師待若親父。于是自古以來就有“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久而久之,“尊師重道”的精神成為傳統武德中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武術已經成為一種大眾體育運動,雖然師徒傳承的方式逐漸消失,但傳統武德中“尊師重道”的文化精神仍教導著習武之人。由此,通過武術教學中武德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習者既“尊師”又應做到“孝親”。“尊師”要求青少年做到摯誠恭敬、依教奉行、傳承教師所教知識。“孝親”則要求青少年既做到從物質上贍養父母,又要從精神上敬愛雙親。
武術技能的形成與發展永遠不是一蹴而就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唯有通過時間的積淀,踏踏實實的刻苦練功,方能“功成身就”。武術宗師孫祿堂曾言:習拳“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恒”。習武之人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方能忍受得了枯燥、艱苦且日復一日的武技練習。因此,專心、苦心和恒心不僅成為了習武者必須具備的道德意志品質,同時也成為武術社會教化的重要內容。如今的青少年,在親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下成長,很少經歷心理與生活上的磨練,導致不僅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極易為生活的挫折所擊倒。而對其開展武德培養,讓學生通過武術技能的刻苦練習,不盡能明確腳踏實地、立足平實的從成功之道,同時也有利于意志品質的磨練。因此,武德教育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教師,作為武術教學的開展者和學生武術技能學習的引導者,不僅要傳授武術技能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武術教學作為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雖然開展了諸如課上、課下抱拳禮,“理、智、仁、義、信”等武德內涵的講解,但廣大學生對于武德的認知仍不明確,且不能表現于體育行為和學習生活之中[5]。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武德培育意識的缺乏。因為很多武術課程教師認為,在教學中開展的抱拳禮,“理、智、仁、義、信”內涵講解、武術發展史的講述等內容,不僅已經符合武德培育的內容,同時也足以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了。但這些教師忽略了武術德育“行知合一”的特點所在,僅語言的史學講述而缺乏與武術運動動作的外在聯系,不僅讓武德的講解較為空洞,同時也難以有效闡釋武德的文化本真。由此,不僅使得中小學武術教學中武德的培育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同時也難以提升中小學生對武德文化本真的內在認知。
課程內容,作為中小學武術教學的實質,是實現培養中小學生身心素養、發展武術運動技能,提高道德情操、文化修養的重要所在。雖然從現有的教學來看,雖然武術教學內容蘊含了一定的道德培育教育,但與“立德樹人”的關聯性不強。如,教師教學中主要以傳授學生拳術技法為主,對于武術在保家衛國、振奮民族精神中作用的講解卻相對不足。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武術運動技能過程中,往往只掌握了技術動作的要領和特點,但卻難以有效認知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從中國武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其不同拳術不僅起源與保家衛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每一招、每一式動作的命名,也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動作發展與演變。這種武術技擊文化內容的缺失,不僅會影響學生對于武術在民族發展作用中的認知,同時也會造成學生對武術文化自信的缺失。
武德培育方式,是幫助學生通過武術學習建立德行操守,遵循社會道德規范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從武德的本質特征來看,不僅是習武之人良好德行操守的綜合體現,同時也是武技高超、心胸寬廣、以禮待人、尊師重教、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等等的具體行為表達。由此,武德的培養不僅是一個綜合化、多樣化的教育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連續性的培養過程。但目前中小學武術教學中,教師培育武德的教育方式大多以理論講述為主。這種間接性的武德歷史經驗教育,雖然能給學生呈現一定的德育映像,但照搬前人的教學模式,不僅缺乏武德深入的講解和同時也缺乏武德培育方式方法的創新;同時,單一的講述和武德融于技擊動作的實踐操作匱乏,使得學生缺少直接領悟經驗的機會。由此,單純的記憶和理解,不僅無法使中小學生形成自己的道德標準,同時也必將會對社會中的偽道德、偽武德難以進行正確的辨識。由此,不僅影響中小學生武德的形成,同時也難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教師是學生的學習對象,對沒有建立完善價值觀體系的中小學生來講,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身為武術教師,自身須具備高尚的武德修養,規范自己言行,成為學生的榜樣,為學生武德的養成起到表率作用。根據當前武術教師武德素養不足的情況,提出對武術教師進行在職培訓的對策。鑒于小學武術教學專業武術教師匱乏,多數武術教學教師缺乏對武德培育和“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認知的不足的現狀,應對教師展開系統化的德育思想培育培訓,不僅要讓教師認識到武德培育提高“立德樹人”教育成效的重要性,同時還要能提升教師教學中主動開展武德培育的積極性,由此使之達到將武德教育貫穿其中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武術教學的武德培育內容構建應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圍繞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進行武德培育內容的構建。首先,塑造人。就是在武術教學中,通過選取具有打造學生挺拔身姿、蓬勃朝氣的南拳、長拳等拳術,通過練習打造學生強健的身體、穩健的步伐,勇猛的攻擊和暴喝的助威聲,展現學生的青春朝氣和強干的力量;另一方面,通過刻苦的練習打造學生不畏艱難的意志品質。讓學生在拳術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技能的反復練習捶打其筋骨,磨煉其心性,將其塑造成具有一身正氣的中小學生。其次,改變人。在武術教學中加入武術對練、3人以上集體表演等內容,通過學生間小群體的武術學習與練習協作,打造一種集體化的學習氛圍。一方面,可以通過小群體的武術學習與練習,讓學生感受到相互幫助、溝通、交流的重要性,讓協作成為“仁、義、信”培養的溫床;另一方面,通過小群體的相互指導與幫扶,改變小學生自我主義、個人主義的不良思想意識,將其塑造為性格開朗、陽光朝氣的正能量學青少年。
首先,文史闡釋法。在武術教學中,武術教師應根據教材中武德內容,根據“立德樹人”的人才培育目標,生動形象的講述一些蘊含武德的故事,以此使學生通過反思故事中的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武德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從而大幅度的提升武術課堂中武德培育的教學效益。例如,武術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武術家霍元甲在面對“日本領隊企圖黑手傷人,但霍元甲虛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使日領隊骨斷筋折,不得不認輸。”教師在講到這一段時就可以加上肢體動作,吸引學生注意力。講完故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技能模擬操作感悟武技的奧妙和愛國主義精神。其次,認知映像法。教師在教學中將技能傳授與武德闡釋融合,以此加深學生對武德內容的映像,逐漸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使學生在生活中以武德約束自身行為。如,以抱拳禮為例,武術教師將抱拳禮的動作要求及其中蘊含的武德內容教授于學生后,在每次課的開始及最后中以抱拳禮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束時,不僅要求學生動作標準,同時還要求學生口誦武術禮儀之要訣,以此將武術之“禮”的說與做貫穿于課程之中,讓學生領悟武術的“禮”文化,最終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禮儀意識。
中小學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人。國家始終高度重視對其德育的培養,并由此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基于“立德樹人”視域下的中小學武術教學,不僅要重視武德的培育,更要將武德融入技能教學之中,通過技能的學習與練習,不僅能使中小學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優秀傳統運動技能與文化,同時也更加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與踐行。
[1]李鳳成.傳統武術的哲學理念溯源[J].體育與科學,2019(2):81-87.
[2]李文鴻,呂思泓.西方體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武術的現代危機與傳統再造[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1):42-47.
[3]柴廣新,孫有平,楊建營.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改革新思想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59-66.
[4]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所課題組.深化課程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7(7):1-6.
[5]王海鷗.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中小學武術教育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8(4):460-464.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rtial ArtsEthic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GUAN Peng, et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Heilongjiang, China)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7TYB056)。
關鵬(1996—),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高俊(1976—),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