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其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就業難是我國高等教育擴招后的突出問題,雖然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提高,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仍然大于普通院校本科畢業生,使得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逐漸凸顯。就業能力是指將高等教育服務轉化為人力資本,并能實現這種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造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核心因素是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因此,培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隨著國家經濟轉型以及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造成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其根本因素是受到宏觀經濟、就業政策以及勞動力市場發育和完善程度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另外,也受到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素質等內部因素影響。雖然外部客觀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難易程度和就業質量的高低,但是畢業生的內在因素也會對其就業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外部的宏觀環境一般很難在短期內有所改變,因此努力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和素質就成為畢業生能夠獲得高質量就業的關鍵。
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如何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是各級政府、高職院校、企業、社會、高職畢業生及家長廣泛關注的事情。在國家經濟轉型、社會各項事業高速發展以及《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下,工作崗位在不斷增加,人才需求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而怎樣鍛造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素質,使之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實現個人愿望與社會需求的吻合,進而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也是破解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關鍵。
目前,高職畢業生在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以及實踐與動手能力等方面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經過十幾年辛苦學習來積累人力資本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對工作有比較理想的期待,對薪金和福利待遇的期望也很高,當忽然發現現實同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有較大的差距,很多畢業生可能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因此就引發了很多違約現象的發生。高校畢業生頻繁跳槽的現象可能會引發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群體誠信的質疑,會對今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產生不利影響。通過對企業的訪談表明,不少企業認為近年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不高,此外,部分畢業生的工作責任心不強,敬業精神不足,而且實踐操作能力不強,眼高手低的現象比較普遍。
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學沒有及時將企業有關職業素養的標準和要求引入相關課程中,因此,教育方式的針對性不強,職業素質培養內容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清晰,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對員工職業素質方面的新要求。由于缺少企業文化的滲透和企業的參與,高職院校沒有很好地將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作為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從而導致了進入工作崗位后,高職畢業生缺乏正確的職業道德取向,凸顯了企業人才需求同高職院校職業道德培養之間的不協調現象。由于職業道德和價值觀方面存在著問題,不少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后的幾年內頻繁轉換工作,就業滿意度不高;而用人單位反映的突出問題則是部分畢業生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企業還需要花大力氣對其進行職業素養方面的培訓。
傳統的高等職業教育機制中存在很多不足,學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同經濟發展的需求保持與時俱進,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沒有形成高職自身的特色,因而造成高職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形成這種人才供求結構性錯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就是高職院校沒有充分重視同行業和企業的聯系,沒有密切關注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并沒有以市場的需求為辦學出發點,而是按照自身傳統和師資情況來確定培養目標和設置專業和課程體系,結果導致了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企業和崗位的需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觀念、制度、技術層面進行深刻變革與轉型發展,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需要從多個角度、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在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和建設的實踐中,高職院校應該同合作企業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各行業、企業和部門的管理層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教育專家加入專業建設委員會當中,參與學校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并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以及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緊跟行業發展的方向,不斷充實新技術、新工藝,以就業為導向來進行專業建設。高職院校要將產業需求轉化為專業優勢,把專業優勢通過高質量的教學活動轉化為人才培養質量上的優勢,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和企業需求的契合度。高職院校和合作企業還可以更進一步,雙方共同來確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訂單式”培養,增強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從而真正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改善企業和畢業生人崗能力錯位的矛盾。
高職院校應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并且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建立分階段、多層次的就業指導體系。大一的新生還處于職業的啟蒙期,這個時期的就業指導應該讓學生以多了解自我和未來的職業為主,著力對學生的職業意識進行培養,要求學生根據崗位的需要加強思想品德修養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養成,提高心理的成熟度、主動性和責任感。二年級則是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定向期。這個時期的就業指導可以開展職業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利用假期尋找和自己專業有密切關系的工作進行社會實踐,通過切身的經歷幫助自己進行專業定位,并根據個人的職業興趣和能力情況調整和修改職業生涯規劃。高職教育的第三年則是學生的職業沖刺期。此時的就業指導課程應該有針對性的對畢業生開展就業形勢和政策、求職技巧、就業心態調整以及創業教育等培訓,幫助提升和培養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在這個時期應該幫助畢業生掌握正確的面試技巧,加強其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能。
高職院校要進一步規范辦學理念,將不同專業所對應的企業文化與教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企業所推崇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等融入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等核心環節中去。比如,學校應該針對企業強調員工團隊合作的需求,有計劃地在學生中開展集體主義教育;考慮到企業強調經營秩序的維護,學校還應該加強責任意識和遵守勞動紀律的教育;針對企業對于公平競爭和忠誠意識的重視,學校還應在學生中加強誠實守信教育等。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努力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機交融。具體措施包括依照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來改造校內實訓場所,在組織學生實習實訓的過程中參照企業的規章制度進行生產操作。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順利完成從學校環境到職場環境的銜接轉型。
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而言,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是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所決定的。而該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有足夠的實訓實習基地作保障。所以高職院校需要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內外基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這也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中一個至關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建設環節。對高職院校而言,學校要主動爭取企業的支持,建立雙方合作共贏的關系,從而為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提供技術先進、管理嚴格的實習基地、充足的實習實踐機會以及全方位的技術指導。高職院校要全面落實教育部關于學生在學習期間應該到企業參加半年到一年頂崗實習的要求,與合作企業形成合力,共同加強對接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培訓,快速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企業方面也要承擔起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與高職院校共建多種形式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以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
高職教育關注的焦點是盡可能通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與提升畢業生適應社會發展與技術創新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學生、學校、企業和政府四方在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關系,做到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只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就業能力是影響其就業質量的核心因素,以及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模式在就業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觀能動性,更加積極地投入其中,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即提升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