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蕾
(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第一幼兒園 江蘇 揚中 212200)
“教學做合一”,即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以行求知,首腦并用。幼兒始終處于主體的地位,從內容的選擇確定、活動過程中的探索發現到體驗活動后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幼兒都能充分地自主活動,教師則起觀察、引導、支持、幫助的作用。創新領域教學的策略主要有:
《指南》引領下的課程生活化的領域教學不再是教師唱主角、幼兒“排排坐、吃火鍋”為主的狀態,而是一種游戲化的主題分組教學。主題分組教學凸顯領域教學和區域游戲的優化整合,教師根據活動內容提供3—4種形式的分組,幼兒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選分組,與材料互動,滿足了個別化學習的需要。如:大班綜合活動《春天的樹》,教師在引導幼兒對園內各種樹木充分觀察、探索后,給幼兒提供了三組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第一組:用水粉顏料寫生,第二組:用皺紋紙和剪刀制作柳條,第三組:用紐扣裝扮一棵樹。
主題分組教學創設了適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也為班級主題墻、區域游戲的創設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將分組游戲的材料、幼兒作品布置到主題墻上,使主題墻飾的布置從原來的作品簡單堆積逐漸變得內容豐富、手法多元;投放到各個區域中,更使主題區域材料得到了同步的充實,柜子上、吊梁上、窗臺上到處都是琳瑯滿目的幼兒作品,充滿了童真童趣。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在生活中他們通過感知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后,通常會來咨詢老師或和同伴交流。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積極創造條件,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課堂。在集體探究活動中,老師鼓勵幼兒和同伴分析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再親自動手驗證,得出結論,并在同伴間交流分享,使經驗得到進一步提升和遷移。
如:在大班一次“堅果品嘗會”的活動中,很多孩子對老師帶來的“夏威夷果”產生了興趣,圍聚在一起但不知道如何打開,教師發現這是一次必須通過集體活動才能實現教育價值的契機,于是生成了《打開夏威夷果》的科學活動。教師提供了錘子、石頭、起子、榔頭、積木等工具,第一次操作,幼兒任意自選工具打開夏威夷果并記錄。集中分享交流后,教師出示專用工具小鑰匙,開啟了幼兒第二次的操作探究,每個幼兒用小鑰匙成功地打開了夏威夷果,也進一步理解了“工具讓生活更方便”的道理。活動結束前,教師又將幼兒的探究活動引向生活,“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需要工具才能打開”、“起子、錘子還可以怎么使用?”使活動終而不止。
3.1 彈性作息,一日課程皆生活。我們對一日生活作息時間進行了優化,打造了版塊式彈性作息時間:除了餐點和午休時間,其他時間允許教師根據活動需要,靈活調配,給予充分的自主安排權利。教師安排時間的原則是:建立穩定、有規律的一日生活流程,使幼兒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
3.2 專題實踐,一日活動游戲化。我們秉承“讓一日生活充滿游戲精神”的理念,開展了一日活動游戲化的專題研究,對晨間鍛煉、早操律動、戶外自主游戲、室內區域游戲等環節進行了深度實踐,改進了環節質量,優化了一日生活。主要舉措有:
(1)改變活動的組織形式。減少幼兒集體等待、集體轉化過渡的時間,以小組或個別化活動為主。如:晨間鍛煉。改變原有的全班齊出動、輪流領取或分發晨鍛材料的組織形式,制作了自選箱、自選插牌,從平衡區、跳躍區、鉆爬區、投擲區、綜合區等方面投放游戲器械,每個老師負責一個區,全園孩子不分班級界限,拿著自己的插牌自主選擇想玩的區域,直至口袋插滿為止。標記的制作也充分地考慮到了孩子的年齡特點,小班以圖形標記為主,中、大班則以照片來區分。
(2)增強活動的趣味性。自由、自主、愉悅、創造是“課程游戲化”的精髓,也同樣適用于“課程生活化”。究竟有多少活動可以讓幼兒自主分配、自主創意,我們對晨操活動進行了嘗試。傳統的晨操從開始到結束,孩子們只能遵從于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的隊形和動作,我們對中、大班晨操進行了嘗試與創新,投放了彩圈、彩繩,加入了自由玩器械、班組互動,使晨操更富趣味。
總之,一年來的實踐,我們努力以兒童發展為核心,通過還原兒童生活,幫助他們從不同層面完成學習,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與探索,將零散的知識經驗結構化,進一步內化為知識與覺知。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兒童創設本真的成長環境,讓兒童發出的聲音每天都被不斷地傾聽與記錄,讓兒童內心豐富的感受、對事物的認識與觀點、生命深處的期待與渴望被充分激發。讓我們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