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創
(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剛德小學 廣西 南寧 530049)
教育的發展方向如何,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些都是當前教育領域中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而核心素養的存在便是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并為實現這些問題提供了豐富且有利的條件,使學生能夠逐漸成為當前社會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诖耍谛聲r代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當以教學素材為根本,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開發有利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將其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使學生能夠科學地進行學習,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水平。
1.1 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數學起源于生活,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是明確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并將其作為學生創新實踐的有效方式之一。由此便需要教師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積極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并從中積累育人的相關素材[1]。但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教師并未深入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僅僅只是結合相關的教材進行教學活動,并沒有關注、了解學生的生活以及經驗,導致數學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數學思維活躍度不高。在新課改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親身經歷、體驗為基礎,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調整教學目標以及方式。但一些教師的思想過于傳統,守舊,缺乏創新性,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思考被動,活躍度不高,缺少實踐經驗等情況。
1.3 缺乏充足的實踐活動機會。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動手實踐的機會,也十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學以應用的能力。而且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當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并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從而才能掌握更多地數學知識。
2.1 結合多種數學元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想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質量和效率,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和興趣。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此,教師可以借助這一特點,深入挖掘多元化的教學元素,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數學學習中。
例如:《平均分》這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將本節課的內容用視頻、PPT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并結合教師的語言為學生創建一個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如:“有一天,小明買了六個桃子,朋友們都想吃桃子,小明說道:“想要吃桃子,就需要學會分桃,你們先將這六個桃子分成兩份,要怎么分?”在情境與圖片的雙重吸引下,學生們自然而然會融入到分桃的活動中,此時教師便可抓住這個機會,將“平均分”的內容和概念滲透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2.2 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舒適、平等的溝通方式,以此來實現教與學之間的有效互動[2]。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溝通,了解,這樣才能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質量。
例如:《有余數除法》這課,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們,老師現在手中有9顆葡萄想放在3個水果盤中,那么每個水果盤中有幾顆葡萄呢?”先通過簡單的除法運算讓學生能夠對以往的知識有一個復習和鞏固,然后教師再對題目進行相應的調整:“剛剛老師數錯了,原來總共有10顆葡萄,需要放在3個水果盤中,每個盤子中有幾個葡萄呢?”在這個問題當中,教師可以將所有的學生進行分組,并根據學生的計算過程進行再次的提問:“通過計算,你們有什么發現嗎?剩余的一顆葡萄為什么不擺呢?”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以師生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讓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概念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2.3 設計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課堂教學融入了全新的教學方式,將實踐探究活動滲透到了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們能夠在動手實踐中了解數學知識,實現自主探究。對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感認知為基礎,結合相應的數學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這課相關知識點后,為了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應用能力,便可為學生設計“探究樹葉中的數學奧秘”實踐活動:首先,教師先組織學生們到外面撿一些樹葉,之后再以樹葉的大小進行相應的排序,并從中選出3片差不多的樹葉為計算的對象,接著再讓學生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科學合理地結合測量計算工具來研究樹葉的面積。在實踐活動中,可以看到一些小組會采取數格子的方式,將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固定樹葉,再根據數方格的形式對樹葉的面積進行計算。還有一些小組采取的方式為割補法,先將樹葉的大致形狀描繪到紙上,以切割和補全的方式將其變成長方形,之后再用相關的公式來計算樹葉的面積。通過這樣動手實踐的方式,比以往“師講生聽”的方式所取得的效率高出許多,而且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更靈活巧妙。
2.4 注重因材施教。核心素養的存在便是為了使學生能夠長久的發展。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而統一化、整體式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滿足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已有的教材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對每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劃分層次,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實踐方式。另外,以因材施教為原則,在進行分層教學時首先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習成績、能力、接受情況等對學生進行劃分,為下面的個性化學習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3]。其次,便是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內容,目標,進度,時間安排各個方面中形成相應的層次。之后,便是在授課階段,需要對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目標、重點等進行劃分,以此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習到知識,并獲得相應的發展空間。最后,強化對作業的布置和安排,豐富作業的形式,控制作業的難度,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從而提高每個層次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想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從表面走向深入,從被動走向主動,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在學習中進行構建,聯想,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掌握數學知識。對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形成等進行深入的刨析和了解,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本質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