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蓮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中心小學 廣東 廣州 511365)
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中,這是時代的發展成果,教育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將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使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用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讓課堂教學的氣氛變得活躍,使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新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圖形與幾何”這一重難點知識使用了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比各種方法的教學效果我們發現,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產生的教學效果最好[1]。
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保障知識的深度。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圖形與幾何”教學可以將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難度,相對地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就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加強課堂教學的深度。二是將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進行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思維的聯想和發散,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數學思維。
2.1 使用信息技術做好課堂導入。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時一般習慣性地帶領學生進行舊知識的復習,讓學生先進入課堂學習的狀態之后再進行教學就會事半功倍[2]。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經常采用的方式就是使用提問法,讓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中將舊知識進行串聯,引導學生將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聯系。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帶來的課堂導入效果并不理想。
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新課的課堂導入,使用生動的內容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激發學生的探索欲。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和“圓”有關的知識時就可以在講解教學內容之前為學生播放和圓有關的視頻,視頻的內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的圓形物品,教師在學生觀看完畢之后詢問學生在畫面中是否找到了相同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積累表現。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物品被設計成圓形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2 使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數學教學一直都是小學教學的重難點,因為數學知識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圖形和幾何”知識,對于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的小學生來說更加抽象,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3]。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讓數學知識的推導過程變得更清晰,圖形的變化也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讓學生輕松理解并掌握知識的重難點。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圖形的運功(三)》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課件中將風車運動的動畫播放給學生讓學生觀察風車運動的特點,使用信息技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旋轉變換方式,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一個清晰的圖形變化過程讓學生快速掌握圖形運動的重難點知識。
2.3 實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梳理課堂知識點。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連貫起來,教師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并熟練運用為將來學生進行綜合知識點的練習打下基礎,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一邊學習新知識一邊復習舊知識,培養學生復習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在每堂課結束之后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整理課堂內容的梳理并制作課堂小結,在使學生對本堂課有更加清晰認識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復習時有一個清晰的復習框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為學生進行更高層級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