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樂虹
【摘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終端設備的不斷發展與普及,媒體融合是當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實。時代發展中壯族民歌的影響力傳播力下降,其應充分利用融媒體時代提供的便利條件以重新煥發它的生命力。本文結合壯族民歌的現狀,實踐研究融媒體時代下壯族民歌的傳播及傳承策略研究。
【關鍵詞】 融媒體時代;壯族民歌;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3-008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融媒體時代廣西壯族民歌的傳承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20KY80011)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終端設備的不斷發展與普及,媒體融合已經是當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實。融媒體時代既推動了信息的全域傳播,也給原本處于劣勢的文化產品提供了借助媒體傳播重新進入當代生活的契機。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了第十二次的集體學習,顯示了國家高層對這一媒介環境演變趨勢的高度重視。壯族民歌是壯族先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也是壯民族身份認同的文化載體。隨著時代發展,壯族民歌的實際功能被取消,傳播力也迅速下降,成為亟待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融媒體時代,壯族民歌應該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的便利條件,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全域傳播,以更好地實現可持續性的保護與發展。
一、融入電影生產,借助敘事擴大傳播
文化形式源自文化內容對社會需求的應激性回應,壯族山歌對歌的形式,便是山區稻作社會的文化要求。如壯族極有特色的“詩那·嘀抬樂”民歌,通過男子“詩噌”“詩求”,表達與女子交流的愿望;女子通過“詩噌”,對男子的愿望進行應答;最后,男女進入交互性的“詩答”階段,以山歌表情達意,并以“詩糾”作結、作別。在這里,對唱形式無疑是稻作社會男女交往不可或缺的。但是,當信息社會改變了人際交往的形式,民歌的交際功能便大打折扣。面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壯族民歌也只有借助受眾最為廣泛的影視媒體,重新進入流行文化的敘事陣營之中,方能被盡可能多的受眾接受,重新尋回“興觀群怨”的文藝職能。
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內就有主動將壯族民歌融入電影媒體的成功經驗。電影《劉三姐》的推出,讓壯族山歌風靡全國,成為大江南北廣為傳唱的“流行歌曲”。其中,由山歌改編而成的具有濃郁壯族文化風情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歌曲更是成為國內經久不衰、傳唱度極高的作品。在《劉三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音樂工作者繼而整理和創編出了《趕圩歸來阿哩哩》等壯族民歌,同樣風靡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歌金曲。民歌借助電影而廣為傳播,電影又因民歌的介入而具有了民族風情,在藝術品位和文化內涵上都得到了提升。這說明民歌與流行文化的現代形式并不存在天然的鴻溝,二者的互相借重不僅可行,而且能極大地推動二者的發展。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電影百年多的歷史并不算長。但自產生起,電影就與時代脈搏保持了緊密的同步關系,借助大眾化的傳播手段,成為流行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壯族民歌與電影結合,實際上是借助電影這個展示平臺進入更為廣闊的傳播現場,民歌的表演形式并沒有實質上的改變。隨著人們新鮮感的減退,這種形式上的、淺表性的搭載熱潮也就逐漸消逝。
為了避免形式上簡單結合而產生的審美倦怠,壯族民歌應該以更為靈活深入的方式融入流行文化的各種形式中,與流行文化形成共謀關系。作為壯民族歷史、文化的記錄,壯族民歌有著巨大的敘事創作空間。以壯族最重要的古歌集《布洛陀》為例,其中以民歌的形式記述了壯族對于天地萬物來源、倫理道德起源、宗教禁忌緣起的認知,不乏《造天地》《造人》《尋水經》等敘事性極強的篇章,包含了伏羲兄妹通婚繁育人類等內容。這些壯族民歌,內容充滿奇幻色彩,稍加改編,即可與電影、電視等流行文化接榫,成為具有創造性的東方敘事資源。民歌的敘事性對接影視的敘事性,從表面看淡化了壯族民歌的演唱屬性,卻在深層次將民歌更為深沉的壯族文化內涵和精神體系進行了藝術呈現,從整體上推動了壯民族文化的傳播,也為壯族民歌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二、融入電視媒體,借助綜藝參與“流行”
除了電影,電視媒體的綜藝節目也是流行文化最具感召力的部分之一,而壯族民歌的對唱形式以及充滿民族風情的內容,與當下電視媒體火爆的音樂類綜藝節目可以實現無縫貼合,無疑將是中國本土綜藝的內容藍海。借助電視媒體的強大傳播力,壯族民歌可以創造性轉化,參與當下的“流行”生產。
“無可爭議的是,民歌通過電視的推廣和傳播,真正實現了特定文化形式的社會共享,也實現了在文化趨同的時代環境中文化多樣化的表達。”①在我國近幾年歌唱類真人秀的節目里,有不少歌手勇于挖掘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將少數民族歌曲用時下流行的方式進行了演繹。在湖南衛視的歌曲類節目《歌手》中,譚維維演唱的民族歌曲《康定情歌》不僅結合中西曲風,還加入了搖滾和舞蹈的風格。歌曲本身也由過去相對舒緩的抒情風格轉為節奏明快的舞曲風格。實際上,《康定情歌》本身就是少數民族民歌流行化改造的成果。從四川甘孜等地人們哼唱的《溜溜調》到音樂人吳文季于1946年創編的《跑馬溜溜的山上》,再到1980年中國上海輕音樂團、中國民族樂團的眾多藝術家重新編曲的《康定情歌》,這首歌的發展史就是少數民族民歌融入流行元素,走向流行大眾的歷史。
相較而言,壯族民歌融入電視媒體的進程一直較慢。長期以來,社會上傳唱度較高的壯族民歌主要是電影《劉三姐》遺留下的幾首作品,而壯族歷史更為悠久的各種勞動歌、風俗歌、情歌等,卻一直乏人問津。如德保壯族民歌《我請山歌來做媒》,僅是作品里面的對唱部分,就使用了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稍加整理便是流行音樂舞臺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像這樣的作品,在浩如煙海的壯族民歌中數不勝數,只要采用大眾接受度較高的流行音樂旋律和演唱技巧進行整合,借助電視媒體的綜藝節目進行傳播,就能極大地充實我國流行音樂陣營,同時激活這些古老民歌的生命力,使其成為壯民族情感生活的有力載體。
“流行文化成為當代人類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社會文化現象,主要表現于它在社會生活中的極度的普遍性,以至于可以說它真正地在整個社會中無孔不入:在空間上無所不在,在時間上不僅無時無刻不起作用,而且也不斷重復地發生。” ②借助流行文化這一“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新的文化生產機制,通過電視媒體的強力傳播,壯族民歌便可以加載到流行文化與社會生活的“間性”中,重啟自己的社會功能,進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融入新媒體,提高內在傳播力
我國也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已是常態。新媒體呈現出的日益增長的態勢,更加高速地侵蝕著過去由傳統媒體覆蓋的領域,在擠兌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上表現出異常強勢和勢不可擋的狀態。與傳統的、經典的文化相比較,流行文化會依照市場規律,主動地負載到各類媒介中,占據融合媒介中的數據“流量”,以獲得更多的傳播機會,進而與媒體形成共生關系。媒介的發展和擴張是以流行文化為內容的,而流行文化則在媒介發展與擴張中得到更大領域的拓展。在新媒體時代,壯族民歌與流行音樂遭遇的信息技術門檻是一樣的,壯族民歌同樣可以借助新媒體來擴展自己的傳播范圍,甚至直接借鑒流行音樂的傳播模式,來增加曝光的方式,捕獲更多的關注。
新媒體傳播能夠擴大壯族民歌的受眾群,培養更多的愛好者,緩解壯族民歌傳承人缺失的危機。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對于傳承人的依賴度高,要解決傳承人遴選難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更多候選人。而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將更多的人納入少數民族音樂“粉絲”群體中。在過去,與流行音樂相比,少數民族音樂愛好者的絕對數量少,在地理上分散,不容易形成規模。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少數民族音樂能夠跨越地理障礙,聚集更多的愛好者。由于互聯網開放式的結構特征,愛好者還能共享資源與分享感受,形成相對穩定的群體,成為音樂傳承與發展的候選人。壯族音樂人韋海洋用尤克里里創作改編的壯族民歌《嘎瑪歌》,本質上是壯族民歌中的問答歌,但經過流行音樂改編并借助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之后,迅速成為網紅歌曲,使眾多“80后”“90后”青年第一次領略了壯族民歌的魅力。此外,新媒體終端上加載的短視頻App等平臺,已經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力量。壯族民歌若能以恰當的形式登錄這些平臺,就能進入數以億計的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中,極大地拓展自己的受眾群。
新媒體強大的互動性與雙向傳播的特征能夠從技術的層面為壯族民歌內容的培植提供支持,以增強壯族民歌的傳播能力。精準的數據抓取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新媒體進行分眾化內容傳播的重要依據。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壯族民歌的傳播與被接受可以在大眾的點擊選擇下呈現出更為真實的反饋情況。而真實的接受情況,又可以作為壯族民歌改編或調整呈現方式的依據。新媒體的雙向傳播特征將受眾群放置到了主體的位置,除了欣賞音樂外,人們還能夠在新媒體上發布對音樂的信息和感受,還能通過點擊操作等轉播喜愛的音樂。在民歌借助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中,接受者便具有了接受與傳播的雙重身份,不僅為壯族民歌的傳播邁入了多信源、高效快速的渠道提供了推動力,也為壯族民歌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扎實的受眾基礎。
在這樣一個新的傳播時代,是否能夠進入受眾的資訊接受渠道,對于信息或事物的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民歌的生命力來源于它承擔的社會功能,而功能的發揮與其自身是否能與社會接駁又有著密切的關系。融媒體對以壯族民歌為代表的傳統民族民間文藝造成了極大沖擊,但也為其在新時代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只要能夠順應時代文化的發展,借助融媒體的全域傳播平臺,不斷融入影視媒體和新媒體,壯族民歌就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也能從內部激活壯族民歌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的保護與發展。
注釋:
①李春沐:《民歌類電視節目的傳播價值》,《中國藝術報》2018年12月21日。
②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