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裝飾紋樣出現了多種形式,其中幾何紋的發展以周代青銅器紋樣為代表。幾何紋樣以竊曲紋、環帶紋、重環紋為主要代表,以二方連續為單位形成秩序、嚴謹的裝飾帶。形成豐富、變化的青銅器幾何紋樣。通過對周王朝青銅器的幾何圖案的研究進行總結,探析商周青銅器的變化和發展。
【關鍵詞】周代青銅器;幾何紋樣;裝飾帶;變化和發展
【中圖分類號】K87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2-0091-02
一、引言
青銅器的出現打破了原始社會以來的以泥土為材質所制造的陶器的局面,在商周時期作為一個新的種類的出現,在工藝美術史的發展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造型上繼承新石器晚期的影響和傳統。其中以黃河下游和長江流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陶器造型為基礎。幾何紋不僅代表審美的變化,更是周朝禮制、等級制的體現。在奴隸制社會的背景下,青銅器紋飾的變化更是代表這一時期的權力和制度,反映的是禮制的需要,以現實強調德的觀念。
二、周代青銅器幾何紋樣的類別樣式
青銅器幾何紋樣的出現使各學者研究其源,有不同的解釋和說法。著名學者郭沫若就認為,這種云雷紋最早來自古人制作陶器時留下的指紋,青銅器又是脫胎于陶器。還有的認為幾何紋是對自然物的提煉和模仿,象征生生不息和生命的延續。還有的是對商代動物紋的抽現象化等眾說紛紜。總之青銅器在商周時期是一個特別的工藝品,不僅代表的是當時藝術的表現,更是精神的體現。更體現當時的文化和政治,反映商周時期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生長環境,從紋樣的變化中,可以看出各類青銅器的功能訴求和美學法則。
(一)竊曲紋
“窮曲紋”又名竊曲紋,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戰國。青銅器歷經商早期、西周時期、春秋期、戰國期,竊取紋的變化由商代動物紋飾演變紋飾而來,由于周代尊崇禮制,竊曲紋變化更能反映秩序、莊重。竊曲紋呈“S”形,除具有龍形紋、龍紋、鳳鳥紋的變體外,還象征著自然界的植物生長的狀態。竊曲紋的多裝飾于器物的口沿下方,成為周代禮制的表現。其形式變化主要有:以兩獸頭相接,連接之處為獸目,也有兩軀體相接,上下或左右相接,相接處為目紋。而相應的竊曲紋樣則,竊曲紋大多由商早期動物紋演變而來,在周朝取代饕餮紋的地位,成為周朝等級制及禮制的體現,被廣泛運用于青銅器的主體紋樣,在變化中求統一。
(二)環帶紋
環帶紋的分類繁多,主要以有褶皺和無褶皺為主,并且依據獸目裝飾和附屬裝飾。此外波峰和波谷填充物也各有不同,分為眉、口形、獸面形、及雙首同身龍紋,還有眉口形與龍形的融合。波線的粗細也與裝飾的部位相關,作為主紋時波代較為粗,作為底紋或附屬紋飾則較為細。由一個單位的波峰和波谷組成,以二方連續的形式組成不閉口的連續的條紋,主體為寬闊的帶狀體軀上下大幅度的彎曲。在波曲的中腰飾以獸目或者近似獸頭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間填以龍形紋、鳥紋或其余線條,在西周到春秋戰國,主要飾以飪食器、酒器的頸部或腹部。但在環帶紋的形式變化上也有不同,有褶皺無褶皺的區分,單線和雙線的區別。在眉、口方向的以及形體上的區別。
(三)重環紋
重環紋又稱為“鱗紋”。是周朝極具典范的幾何紋飾。是由動物紋演變而來,即以龍或蛇身軀的鱗片排列而形成的紋飾,通常采用連續式、重復式、并列式排列。環的一段為弧形,另一端為兩銳角。連續式是指兩相同的鱗片,按縱向交錯排列,形成帶狀條。重復式指鱗片相疊,兩個鱗片交疊稱為一重,也有二重、三重的。這兩種鱗紋都可作為主紋,一般在器物的腹部。周朝因“棄教尊禮”,由幻想到現實的轉變,形成嚴格等級和秩序。在視覺表現上,且可將左右一重看作是眉目,兩重之間則為口,形成極度抽象化的表現形式,在寫實的形成中,走向簡練化,規范化,無不體現禮制在周朝子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周代青銅器幾何紋樣的紋飾組織形態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我國工藝美術上的一個特殊的類別,也是這一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反映。通過青銅器紋飾能清楚地研究這一時代文化。通常“文化”也是對“紋化”的解讀。幾何紋飾對商代動物的抽象演變和對新石器彩陶紋飾的傳承,具有時代的特殊性。幾何紋通過重復、交疊、組合、變化等手法,進行橫向飾、縱向式、二方連續、四方連續排列,形成裝飾帶。一般呈現規則、對稱式分布,曲直相交。在構成形式上表現秩序、寧靜、莊重的空間關系,從而表現周代對禮制、等級制的時代哲學和政治背景。對紋樣組織形態的變化和形態理解,從而窺探出周代的禮儀制度。
(一)周代幾何紋的構成形式
周代幾何紋于商代動物紋和彩陶幾何紋兩種基本結構形式上發展而來,此時幾何紋飾取代商代的動物紋而成為主紋。幾何紋的形式主要有:1.竊曲紋,以“S”形為主體,末端形成漩渦式“回形紋”,以獸目為中心點,做中心對稱。“S”形一方面根據夔龍紋的身軀做蜿蜒波浪,賦予龍紋的動態線條;另一方面根據植物生長的藤蔓,兩端做枝芽狀內旋,象征生命力的延續。“S”形不僅打破了商代的威嚴、莊重的形式,更為周朝的秩序、寧靜增添韻律感,為橫向空間的延續增加想象和無限的可能。2.環帶紋,在“幾”字形的基礎上發展,在波峰和波谷處各增加眉口形紋樣,形成一個獸面紋。并以二方連續式形成裝飾帶。眉口形做不封閉的空間,與幾字形紋樣組成一個單向開放的空間。3.重環紋,以回形紋做閉口空間,一段以弧線向內,一段以直線相接。在兩重環紋間飾以縱向閉合“口”字形紋。有的重環紋以雙層或三層交疊,形成二重、三重。4.垂鱗紋,以“U”字形代表龍或蛇的鱗片,進行“扇形”排列,開口處一般向上,并依據扇形的弧線來確定U形紋的大小。由開始的單層橫向排列到橫縱飾多層排列。5.漩渦紋,以“囧”形構圖,象征太陽或者火焰,并在圓圈邊緣向中心展開勾線,做三到五個鉤子。6.云雷紋,以“回”字形作為基本形式,并由云紋和雷紋之分,云紋一般無棱角,雷紋有棱角,有轉折。云雷紋在周代作為主體裝飾帶在腹部,圈足,頸部處。7.乳釘紋,一般以圓圈做單層橫向或多層橫縱向排列,由線刻到浮雕。與早期的連珠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周代,打破了商代以直線為主的特點,一般組成S形,但又完全沒有擺脫直線的限制,形成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特點。
(二)周代幾何紋形態特征
周代中期青銅的紋飾以幾何紋為主,早期還有對商代的模仿和傳承,到中期則完全以反復連續、有條不紊的秩序和規律為主導,使得周代的青銅器從繁復走向質樸,二維圖形在空間上形成無限的延伸。這種形制的改變從根本上是從想象過渡到現實,從宗教轉向禮治。“S”形、“回”形、“幾”形、“囧”形、“U”形以及圓圈形為主要的構圖形式。在空間的組織形式上多采用中心對稱、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形成裝飾帶。在周朝,幾何紋一般以帶狀環繞器體周身,多以主紋底紋結合,在主體部位飾以主紋,且紋樣清晰,與底紋對比強烈。以矩形、條狀帶內進行裝飾,以區別等級、制度和身份。這種形式不僅能夠使青銅器具有清新、典雅的美感,更是將周朝禮制文化融入青銅器之中,賦予這一時代獨特性“紋化”。而這種紋樣的出現給與禮器的設計很大的進步,許多青銅器的紋樣都是依據這幾種基本形式變化而來的。以竊曲文、環帶紋、重環紋等為依據,加之等級制的演變,從而形成商周時期特有的紋樣變化。對于后世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形成青銅器的百花齊放的色彩。
四、周代青銅器紋樣的幾何紋樣變式設計
在周代青銅器紋樣中,幾何紋樣的抽象化、文化韻味、組合有序,以其特有的裝飾手法和排列形式,形成這一時代獨有的抽象裝飾帶。通過列舉出周代青銅器紋飾的研究與探索,對幾何紋飾進行打散、重組、分割、局部提煉等方式進行概括和提煉,將原有的元素轉化為新的裝飾元素。以軸對稱、中心對稱的形式為準則,以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形式為紋樣法則,形成古今特有的紋樣變化。周代青銅器幾何紋裝飾紋樣上呈現規則性和秩序性的視覺感受,對幾何紋進行元素的重構,運用圖案構成法則對幾何紋進行變式設計,而本文就是以幾何紋中的竊曲紋、環帶紋、重環紋、渦旋紋、云雷紋、垂鱗紋以及乳釘紋為例進行圖案的變式設計,進行設計實踐研究。
五、總結
總之,青銅器的發展代表著禮儀制度的進步,不僅社會的發展,更是人類思想精神的升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在日常生活人們的生活用品中窺探文化的發展。在設計紋樣的變化形式時,重回歷史,從經典中吸取靈感和變化樣式,利用古典文化與現代美學的構成法則,從而設計出更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紋樣。并且商周青銅器的發展對后世的工藝美術做出巨大貢獻。這些也是今天的藝術設計需要借鑒和吸收的地方。從而立足于這樣優秀的藝術傳統,使今天的藝術設計真正做到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方四文.藝術設計概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涂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朱志榮.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5]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華超,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藝術專業,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導師:吳玉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