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華
(長沙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社會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政府部門制定的規則體系,還體現在社會成員的規則意識。《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突出了“強化規則意識”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規則是現代社會良性發展的基本元素。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堅實力量,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當代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是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環。
有學者從高校與公民規則意識培養方面對大學生這一公民群體開展研究,分析大學生規則意識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圍繞社會大環境的不利影響、規則意識教育內容和方法的缺失、教師在知識傳授方面有待提高、家庭教育力度太小等不同方面展開。張文英[1](2014)的相關研究提到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人才,高校的工作重點也在于培養人才;明確了公民規則意識的根本意義,培育學生公民規則意識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基本問題,也是方向性的問題。從體育與公民規則意識的相關研究上來看,體育規則是社會法規和人類共同規范的一種模擬和縮影,體育規則意識是法律自由、平等、權利、秩序價值在體育活動中的彰顯,能夠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依賴[2](蔣美茹,2018)。謝曉雪等[3](2013)從體育運動和體育發展的特殊性角度,指出現代法治理念與現代體育發展的制度要相契合,從體育規則意識、公民權利意識和法律至上觀念,對體育人現代法治理念作出了法理解析[4]。不管是學校體育、社會體育還是競技體育,都有著其自身的規則,雖然這種規則不是國家的法律,但是很多是整個國際社會的運動規則,借助這些規則有助于培養體育參與者及其他人員的尊重規范的內心自覺,進而養成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與規則意識[5](鄭香妞,2016)。
綜上所述,國內外文獻在研究公民規則意識培育的成果頗豐,為該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但高校課程改革與規則意識培育的融合研究比較單一,注重課程體系改革,缺乏課程改革后的實踐活動的落實、運行、監督和評價[6]。該文根據體育教育特有的“規則”特征,在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中融合公民規則意識教育,從而拓寬高校體育培育學生公民規則意識的方法、手段及功能,對高校體育培育和踐行公民規則意識,為高校體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通過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的方法,了解當前高校學生的公民規則意識及體育教學與公民規則意識教育的融合現狀,查找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與公民規則意識教育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問題的原因,試圖找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融合公民規則意識教育的對策。
體育規則是各個體育項目自身的游戲規則,是人們在體育活動中形成的決定體育參與主體行為的一種規范性文化現象,它包含著順應社會文明化進程要求的價值標準。體育規則精神在終極目標、價值內涵和理性基礎等方面與公民的規則意識有著天然的契合[7]。因此,對公民規則意識與高校體育的融合機制展開研究,既有利于高校體育的發展,也是新時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公民的規則意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而規則是體育教育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無論是在高校體育課程項目技術教學、教學競賽過程,還是在課堂教學、課余訓練及課余體育活動等各種體育教學的形式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規則教育,把高校體育的規則教學與學生公民規則意識有機融合,探尋其踐行的路徑是研究的重要內容及研究目標[8]。
確定高校體育培育學生公民規則意識教育評價的指導思想,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公民規則意識教育評價的指標體系;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相對與絕對相結合和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實施過程中,利用課堂與課外、短期與長期、描述與測試的方法,探討高校體育培育學生公民規則意識的評價體系。
依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分析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融入公民規則意識教育的現狀和主要問題,通過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為完成以下現實目標。
以培育和踐行公民的規則意識為教學改革的理論框架,完善包含指導思想、體育課程目標、體育課程結構、體育課程內容、體育課程實施、體育課程評價等在內的課程體系建設。
通過對不同運動項目各項規則的內容進行梳理、分類和總結,將體育的規則教育與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相融合,挖掘體育的育人價值,為豐富和完善現行體育教材中的公民意識教育內容提出合理建議,使高校體育學科真正地實現育人價值、育人功能,構建高校體育教學系統、全面的公民規則意識培育體系[9]。
深化高校體育課程融入公民規則意識教育的教學實踐,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構建效果評價體系,完善評價體系和內容,將公民規則意識教育理念落實到體育教學中,切實推進公民規則意識教育進課堂、進教材,最大程度地發揮體育健身育人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結合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全面、準確地定義高校體育教學中公民規則意識的含義。
高校體育課程公民規則意識教學,就是要深入挖掘高校體育教學中蘊含的豐富規則意識教育內容,精心進行高校體育課程中公民規則意識教學設計,對教學過程進行整體規劃、安排和組織,包括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設計。
體育課程的實踐內容基本上是以某項運動項目內容為主體,如何有機地將項目規則與學生的公民規則意識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也是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確定體育課程評價的指導思想,建立基于公民規則意識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相對與絕對相結合和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實施過程中,利用課堂與課外、短期與長期、描述與測試的方法,探討高校體育培育和踐行學生公民規則意識的課程評價體系。
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個重要渠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貫徹落實培育和踐行學生公民規則意識的教育思想,培養政治信仰堅定、思想品德高尚且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素質大學生人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公民規則意識的培育改革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學生只有具備了規則意識,才能更好地參與社會活動,才能做好本職工作,才能更好地生活,提升自我,成為合格公民。大學生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肩負國家和社會發展重任。當代大學生規則意識的現狀及培育,是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公民規則意識的培育改革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社會公民具備了規則意識,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與社會公德,減少甚至杜絕違法犯罪、擾亂正常秩序、違背道德的行為,從而保障社會的有序運行和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