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浪
(福建省詔安縣紹興小學 福建 詔安 363500)
創設問題情境是教師實現師生交流與打造開放式教學課堂的有效途徑,它能夠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保障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在現在課堂教學理念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也不是接收知識的儲存器;教師通過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促使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便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意識進一步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構建有效問題情境時,需從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入手,設計的問題難度不能太高,難度過高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也不能將問題設計得過于簡單、單一,問題設計得過于簡單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這就需要教師在有效問題情境構建中,進一步展現其問題的探究性特點,才能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讓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作用,使學生在數學問題的探究分析過程中獲得更多學科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運動(三)例2”過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圖形旋轉的變化過程,教師如果沿用傳統說教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旋轉后有哪些變化?”等問題,學生由于缺少空間思維能力,容易遇到學習難題,影響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基于此,教師從學生的學習特點、認知水平出發,為學生精心構建探究性問題情境,借助電子白板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三角形旋轉的變化過程,使學生由想象變化過程到直接觀看變化過程,同時還感受到數學所隱藏的對稱之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三角形旋轉后的形態、位置等方面有哪些變化?”等有關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結合自身所看到的形態,融合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中,由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化差異,因此,在有效問題情境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規避單一化的設計原則,而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制定差異性顯著的有效問題情境[2]。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四則運算(括號)”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教師在有效問題情境構建中需體現其層次性特點,根本原因是混合運算的思考過程比較復雜,還有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明顯差異性,所以教師在問題創設時應該遵循從簡到難的層次性問題情境創設原則。基于此,數學教師通過構建層次性問題情境,讓數學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回答難度系數比較低的問題,夯實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通過讓數學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回答難度系數比較低的問題,夯實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反之,讓數學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思考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由于數學課程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把握學科特點,精心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情境,便于學生在熟知的問題情境中,強化與鍛煉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3]。另外,生活問題情境的構建,可將學科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聯系起來,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點,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引發學生思考“在實際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品是長方體與那些物品是正方體呢?”等問題,便于將抽象化、復雜化的數學知識轉變成便于學生學習與理解的內容,促使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有的學生想到牙膏盒是長方體,還有的學生想到魔方是正方體,使學生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與根源,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問題教學意識,通過發揮問題驅動作用,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獲得發展與強化。這就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注重有效問題情境的構建,從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等多個方面入手,全面衡量與思考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有效問題情境,通過構建層次性、探究性、生活性的問題情境,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突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