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斯琦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錦華幼兒園 江蘇 昆山 215300)
手工制作課可以很好地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具有團結協作、開發思維的作用。而在廢舊資源的再利用加入到手工課中時,又為幼兒手工課添加了環保的格局意識,自小培養幼兒尊重大自然、節約資源的意識。同時,手工課也是一個展示的空間,可以鍛煉幼兒的自信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要想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首先應該創設開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學環境,創設輕松的氛圍,并從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創設情境以激發幼兒的情感和學習興趣,將幼兒帶入一個開心、有趣、樂意表現的環境中,引發孩子們的共鳴。
1.1 創設環境,激發興趣。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利用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來的各種廢舊材料,分門別類的擺放在創意美勞活動室,并制作相關手工作品進行展示。例如:廢舊紙盤紙杯組,有各種小動物造型:獅子、烏龜、小老鼠等。廢舊瓶子組,有用各種輔助材料。例如紙繩,顏料,粘土、松塔等創意制作出的霍比特小屋、茶壺、花瓶等。參與材料收集,讓幼兒也有滿滿的成就感。
1.2 給幼兒提供與材料充分接觸的機會。幼兒的手工制作意圖大多是在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因而要多為他們提供與材料充分接觸的機會。幼兒參觀完創意美勞室,對手工制作已經產生極大的興趣,各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教師的指引下自由發揮,自主創作。
1.3 在玩耍與欣賞中明確制作意圖。幼兒手工制作的意圖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產生的,因而在手工游戲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逐漸明確制作的意圖。如:幼兒拿了一半核桃殼,在無目的地玩耍,教師在展示完自己的創意后,可以啟發他們聯想:“你想用核桃殼做成什么好看的東西嗎?”在引導幼兒欣賞教師的作品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提問,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明確意圖。
在手工課的開展過程當中,動手實際操作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之一。而幼兒在手工課上所能獲得的最大思維進步也是在自我操作的過程當中。我們都知道,幼兒由于年紀小,經歷少,因而其思想就像一張白紙,需要經過描畫才能呈現各種各樣的色彩。在手工課上,幼兒也會因為有限的知識結構而導致不能在腦中形成成品模型,這也就是他們需要在操作的過程中反復實踐的原因之一。在這在他們動手操作的過程當中,幼兒之間又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比如有的小孩子學東西比較快或者動手能力比較強的,能夠先試驗出成果來,而有一些動手能力比較弱,或者是學東西比較慢的孩子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以及教師更多的鼓勵來完成這項手工。在手工課當中利用廢舊資源可以說是很好的選擇,最好是利用幼兒都能知道的一些物件,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孩子們已經了解到了這些東西是用來干什么的,他們有什么樣的結構,教師也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帶一些材料,這樣大家組織起來也會更加容易,對思維和動手能力的鍛煉也能夠更上一層樓。
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對人們良好的思想行為做出肯定和贊許的評價,能使其產生愉快地情感體驗,受到鼓舞,激發更大的積極性。因此,在活動中,適時、適度的用語言對幼兒的大膽創作給與支持、鼓勵,會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根據幼兒具有思維具體形象、好模仿的特點,教師應選準幼兒模仿的對象,在手工操作活動中,教師應時刻注意幼兒的精彩表現,及時發現,及時提出,為幼兒樹立榜樣。同時也應該將表揚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受到表揚的機會,教師應該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發現每一個幼兒身上值得欣賞的地方,使幼兒的優點得到放大,并給予鼓勵和肯定。作品是評價幼兒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但幼兒完成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一切,幼兒在手工的過程中獲取經驗和訓練才是最重要的。作為調動幼兒積極因素的重要手段,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對有進步的幼兒進行獎勵,從而來激勵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信心。
總而言之,,在幼兒手工制作課當中來利用廢舊資源鍛煉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是一門大工程學問。舊物利用可以培養孩子們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發展,而手工課則直接作用于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而要成功將其結合起來,還需要各位教師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慢慢的才能夠為幼兒提供適合他們的手工課,才能讓他們在創造性的道路上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