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升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湖南常德 415000)
田徑教學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項基礎內容,體能訓練又是田徑教學中最基本的內容,對運動員進行定期、系統、科學的體能訓練可以提升他們的反應能力與爆發力,增強運動員的意志力,這是磨煉運動員毅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高校田徑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并加強對學生的體能訓練,給予科學有效的指導,不斷增強學生的日常鍛煉意識,促進學生田徑運動水平的提升。
體能是指人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及表現出來的運動能力等,包括對人格、思維及身體等各方面的塑造[1]。從微觀角度分析,體能的評定主要根據生理指標,重點將機體的能力與形態體現出來;從結構角度分析,體能包括人體機能及人們活動的狀態;從生活角度分析,體能是人體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包括抵抗疾病、適應工作強度的能力等;從體育角度分析,體能主要包括力量、速度及耐力等[2]。
田徑有徑賽、田賽之分,任何一項田徑項目對運動員的體能都有極高的要求,增強身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是運動員順利完成訓練及出色完成比賽的根本。例如,短跑是田徑中的常見項目,運動員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績,需要有很強的爆發力及規范的技術動作,需要將速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因此,體能訓練能夠幫助運動員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3]。
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是體能訓練價值的主要體現,相關研究表明,體能訓練可以提升學生機體的協調能力,還可以提升走、跑、投等能力,是鍛煉身體的有效途徑。經常參加并認真進行體能訓練,特別是戶外體能訓練,學生能夠顯著提升身體適應能力[4]。除此之外,體能訓練的類型和訓練方式繁多,其中很多訓練對學生的承受能力有較大的考驗,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避免學生因承受過大的壓力或者遇到挫折等而出現心理障礙,換言之,有效的體能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有助于改善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狀況,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田徑運動的運動強度較大,運動損傷事故難以完全避免。一旦出現運動損傷事故,輕則導致田徑教學或訓練無法展開,重則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給學生的身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對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運動能力及身體素質,有利于運動損傷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例如,在跨欄、跳遠、短跑等運動中,很容易出現股后肌群拉傷的問題,其原因在于股后肌群的肌肉力量較弱。因此,在體能訓練中有目標、有方向地訓練運動員股后肌群的肌肉力量,就可以針對性地提升股后肌群的肌肉力量,進而降低運動損傷事故發生的概率[5]。
田徑運動對運動員的速度素質有較高的要求,速度素質包括動作速度、反應速度等。在具體的體能訓練中,教師應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原則,基于對動作速度及反應速度的把握,可采取如下訓練方式。(1)要求學生用最快的頻率進行高抬腿練習,提升學生的反應能力。(2)要求學生以半蹲的姿勢向上跳,根據教師給出的指令觸摸上方的目標物,要掌握好節奏變化,不斷向上跳躍摸高。(3)分別在坐姿、站姿情況下擺動雙臂展開訓練,要求學生前腳掌著地站立,聽教師的口令,根據口令適當地前傾身體,在失去平衡的前一秒借助慣性向前沖。采取上述訓練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速度素質,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有機結合不同的訓練方式,充分考慮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確保每一位學生得到扎實、有效的訓練。
耐力訓練在田徑訓練中非常重要,特別對慢跑、長跑運動員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是運動員充分發揮運動技能的基礎。在跑步過程中,教師要指導運動員注意氣息的調整,通過鼻腔完成呼吸,借助科學的氣息訓練使長跑更加科學、有效。這種訓練方式的原理如同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運動員只有掌握好節奏,根據節奏調整好呼吸及步伐,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水平。此外,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創新訓練方式,可借助中速循環跑、追逐跑、長短跳繩、蛇形跑等方式展開訓練,這不僅可以提升運動員的耐力素質,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以及培養其團隊精神[6]。
田徑運動對運動員的爆發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體能訓練中,教師應結合場地、學生、學校的實際情況等制訂科學、系統的訓練計劃,加強對學生爆發力的訓練。例如,在400m操場上組織學生進行沖刺、彎道減速、長跑等訓練,要求男生跑3~6圈,女生跑2~4圈,每節課都要注重學生的爆發力訓練,并且指導學生在鍛煉過程中合理調整氣息,進而具備良好的氣息調節能力。此外,在短跑訓練之前,教師應規范學生的起跑姿勢,要求學生左腿與雙手撐地,右腿后撤,做好準備姿勢,當聽到信號槍響后,以右腳為發力點向前沖,與此同時,有節奏地擺動雙臂,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短跑爆發力。
要想在田徑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步頻、步長進行訓練,這是提升靈敏性的基本要求,具備了良好的步頻、步長,學生在田徑運動中就能充分發揮出戰略戰術。但在實際的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地追求步頻、步長的數值,應根據具體的需求和情況進行合理調控。以跑步技術為例,學生的后蹬角度、雙臂擺動及髖關節等多種因素會影響其步長,因此,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應結合該項運動技術的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升運動員的靈敏性[7]。在具體的訓練中,教師可以采取負重換腿跳、負重跑、負重大步走、負重跳臺階、單足跳、蛙跳等訓練方式,還可以合理引進“車輪跑”、高抬腿跑、收腹跳等方式,通過豐富的訓練方法與訓練內容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靈敏性。
為了提升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教師應結合教學需求和學生的成長需要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并且針對訓練的結構、方式等不斷進行完善與創新,促進訓練效果的提升。例如,在短跑訓練中,可以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的實際情況將其分為普通身體訓練、專項力量訓練兩部分。其中,專項力量訓練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機體水平,使學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更具有優勢,充分符合短跑運動要求。因此,在體能訓練中,教師應當合理發揮一般訓練的輔助作用,結合短跑運動特征有目的、有方向地訓練專項素質,以此提升學生的短跑水平。
體能訓練是提升學生田徑水平的基礎與根本,為了提升體能訓練效果,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可采取以下方法。
體能訓練比較枯燥,且易產生疲勞感,這使很多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易產生排斥心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以應付的心態對待訓練,這種情況下的體能訓練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善于激發他們的興趣,同時對學生進行言語上的鼓勵,以此提升學生的訓練興趣。
專項訓練與一般訓練是有區別的,后者適合大多數運動員,而前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直接影響運動員的田徑運動成績。一般訓練的訓練方式種類繁多,可以全面發展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但專項訓練則需要專門性訓練,才能顯著提升運動員的專項能力水平。在具體的體能訓練中,教師應適當以專項訓練為主,輔以一般訓練,并且根據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情況合理安排訓練的強度與訓練方法。
很多人認為,運動員在田徑運動中競技力主要取決于身體素質,這種想法是片面的、錯誤的,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主要靠競技力,但競技力并不是只由身體素質構成,還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學生年齡小,心理狀態穩定性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也意味著他們的抗壓性較差。因此,要想獲得優異的成績,除了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訓練,還要重視并有機結合心理訓練。自信力、注意力、意志力缺一不可,只有將心理訓練與身體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升學生在田徑運動中的競技力。
綜上所述,體能水平直接影響田徑運動員的訓練質量和比賽成績,在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體能訓練,包括速度訓練、耐力訓練、爆發力訓練、靈敏訓練及專項素質訓練等,并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的訓練方案,全面提升其體能素質,確保運動員在田徑運動中發揮出更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