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潘 煜
協同創新戰略背景下的大學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研究
徐 靜1潘 煜2
(1.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2.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創新能力逐漸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要實現持續發展和民族復興就必須要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中國擁有為數眾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這些學校與機構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資源共享機制的缺失造成了資源浪費。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相較于發達國家依然存在明顯差距,人才強國戰略的持續推進是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根本保障。文章從協同創新戰略全面實施展開探索研究,剖析大學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的價值與原則,明確教學資源共享的具體策略。通過高校優勢資源的全面整合推動體育教育優勢互補,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做出積極貢獻。
協同創新;大學體育;教學資源;共享
協同創新戰略將區域內各個大學的優勢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師資、場地、信息、課程等等資源的深度共享,逐漸消除高校資源重復配置和低效應用的現狀,推動高校體育教育的健康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較為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我國高校資源分布存在差異性,中東部地區高校比西部高校擁有更多資源,而重點高校和非重點高校之間的資源占比差異同樣顯著[1]。協同創新戰略的持續推進有助于打破資源分布不平衡,推動大學體育教學資源的協同創新和有序分享,高效利用現有體育教學資源并彌補部分地區存在的資源不足現象,
觀念的更新有助于調整和完善人們對事物的固定認知,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雙一流大學”建設及“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實施使得很多高校對體育教育事業發展及教學資源共享形成了全新認知,逐漸明確了協同創新戰略的價值與意義。高校是我國高層次人才孵化的基地,高校始終要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堅定全局意識與核心意識,為加快教育事業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做出貢獻。協同互助的觀念樹立就是要根本上改變高校之間的門戶界限,通過資源共享、教學合作、科研互助等等方式推動協同發展。此外高校要牢固創新觀念,協同創新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和主題,突破舊有規律束縛才能夠真正實現發展[2]。
我國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行政管理及發展模式等等因素的制約而長期處于各自為戰狀態,溝通少、交流少、協助少的局面制約了高校發展,協同創新能夠從源頭改變現狀。高校需要深入挖掘自身優勢資源并強化溝通交流,逐步完成資源的共享和重組,機制創新正是協同創新戰略落實的關鍵。在基礎創新方面要依次實現組織管理機構的機制創新、資源協同的機制創新、效果監測的機制創新,組織管理機構的協同創新能夠為教學資源共享提供充分支持,而資源則是高校協同創新的基礎,監測管理創新能夠保證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做出反饋,構建穩定的發展循環,實現高校協同創新的穩定發展。
協同創需要從協同入手,兩個及以上的資源通過全面合作完成目標是協調的主要表現形式,高校的協同創新是院校之間的協同創新,跨越院校的界限展開的合作研究是協同創新的重要突破口。院校展開協同創新需要打破原有的高校辦學傳統,特別是要將人為設置的壁壘徹底打破,有效突出高校協同創新的真實價值。高校在協同研究過程中要明確自身的優勢與不足,積極主動地尋求協同途徑,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給予其它院校幫助,同時借助其它院校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團辦。協同研究是協同創新戰略實施的最佳途徑,體育教學資源能夠得到更加高校的利用。
高校的協同創新平臺建設能夠真正將協同創新戰略落到實處,形成常態化可復制的發展機制,各個高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并投入充足資源構建組織系統,保證組織范圍內的高校利益最大化,共同給予平臺建設支持。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要通過平臺徹底打破高校之間的界限,全面優化高校的體育教育資源,形成立體化的發展體系,共同推動協同創協目標的落實[3]。高校協同創新共享平臺構建構成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求,實現創新主體開放和參與主體開放,充分匯集更多平臺需要的優勢資源,依托平臺優勢實現高校深度合作,從源頭解決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對等置換在現代社會隨處可見,它是保持公平和穩定的重要基礎,經濟學中將其稱為等價交換原則。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共享中資源和實力對等的高校在資源貢獻過程中必須要秉承對等置換原則,高校在付出資源的同時期待獲得對等的資源,不平衡的資源共享無法持續維持,強校與弱校展開資源共享時,強校往往不愿意將自己的優勢資源分享。對等置換原則需要所有參與共享的高校需要主動尋找自己的優勢體育教學紫云,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色,真正推動資源的全面共享,這才能夠保證體育教學資源共享持續進行。
強校擁有更多的優勢體育教學資源,而很多學校在該領域沒有突出優勢,投入互補原則就是要通過數量或質量的互補來彌補差異,絕大多數高校的優勢集中于某個領域,自身的劣勢往往是其它高校的優勢,所有高校都在主動尋找資源互補對象。例如某兩所高校之間的體育教學優勢分別集中在不同領域,而對方掌握的優勢資源恰恰是自己急需的資源,雙方之間的資源共享能夠更加順利地實現。高校在尋求資源互補過程中首先要共享自己的優勢資源,關注資源投入的互補性,解決當前高校在體育教育方面各自為戰帶來的資源確實問題,同時提升劣勢高校的資源質量[4]。
地理距離相對較近的高校能夠更加順利地實現體育教學資源共享,如果高校能夠在距離較近的高校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源在能夠降低成本并提升共享效率。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地理因素的遠近往往會對體育教學資源共享成功與否產生直接影響,距離較遠的高校在資源共享時往往會面臨過多成本消耗,影響到資源的有效利用。近年來我國各地在大學城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大學城為基礎開展的校際體育課程資源共享有助于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教學資源潛力,建立起協同管理機制與網絡共享平臺,在大學城周邊體育教學資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之后,高校可以主動向外擴大資源共享范疇,在更廣闊范圍內完成體育教學資源共享。
高校在教學資源共享過程中,某一方給予另一方面的資源補償有助于促成資源共享,這也被稱為弱勢補償。弱勢補償并不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給予教育弱勢方全體的補償,而是針對資源共享過程中給予付出了場地設施損壞、教育資源付出,教師兼職待遇等等代價的高校進行補償,體育教學資源相差懸殊較大的高校之間在資源共享過程中可以采用弱勢補償原則,例如某所高校提供了其它高校需要的優質體育教學資源,而這些高校無法給予對等的教學資源,這些高校就可以選擇采用經濟補償方式完成弱勢補償。弱勢補償原則使得非對對等高校同樣能夠完成體育教學資源共享,進一步拓展了資源共享的范疇。
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共享需要從思想觀念調整與共享方針建立入手,達成思想共同的同時明確發展方向,依據既定目標和規劃開展資源共享工作,否則會導致資源共享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在體育焦旭資源共享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觀念,主動打破“敝帚自珍”的錯誤認知,主動將自身優勢資源用于協同共享,將資源共享作為資源整合、資源互補、影響力提升的有效途徑,真正為資源共享提供優質資源。高校在體育教學資源共享過程中可以將“協同創新、合作發展、資源共享、協同成長”作為核心方針,各個主體積極投入自身優勢資源并開展深度合作,真正將自身最精華的師資、場地、信息全面整體共享,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廣闊的教研與學習空間,通過資源整合完成協同創新,依托共享組織協調機構實現所有高校的協同發展。
我國高校數量眾多,各個省市擁有為數眾多的高校,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分別呈現于師資、場地、信息、教學內容等等方面,高校在體育課程教學資源共享時進場會遇到困難和挑戰,如何有效協調組織資源共享成為關注重點。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管理組織的構建能夠保證共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得到集中處理,逐步實現體育教學資源的有序發展。例如湖北省在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共享過程中就成立了以省教育廳為主導的管理委員會,在省內各個地市設立了多個支部管理委員會,支部管理委員會由各個高校主管體育教學工作的校長構成,所有委員會共同制定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的實施方案和管理方案,明確管理委員會的工作制度和獎懲措施,有序指導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的實現。高校內部由教育處、體育部門、教研室共同負責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的實現,推動資源共享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發展。
網絡技術已經在全社會形成了全新發展浪潮,網絡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持續深入,特別是高校教育領域的網絡技術應用更加深入頻繁[5]。大學在體育課程資源共享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網絡力量,通過共享網絡平臺的構建向學生們呈現豐富多樣的體育資源,減少不必要的資源充分開發利用現象。網絡平臺的搭建能夠讓資源共享的管理更加順暢,同時方便學生快速查詢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高校在體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過程中可以考慮將平臺分為后臺管理和個人用戶兩大部分,前者主要包括用戶注冊、資源發布、考試管理、平臺維護等等,后者則進行師資、場地、課程等等資源介紹和信息發布,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并進行快速查詢,學生與教師能夠在平臺內展開快速溝通交流,進一步優化資源共享成果。
各地應該對當地教師資源進行全面分析,全面掌握教師年齡、職稱、學歷后明確各個高校的優勢資源和優勢項目,通過協同創新實現優秀師資資源庫的全面整合,高校可以根據需求到師資資源庫中尋找教師,同時教師所在高校要放寬對教師限制,鼓勵教師在完成本校教研任務的同時匹配其它高校選擇,真正實現體育師資的共享互補。場地設施是高校開展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重要保障,場地設施的優劣將會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的質量,雖然高校學生在體育選項課上擁有主動權,但是學生們也經常會因為場地制約而被迫改變自己的選擇[6]。場地設施的優化配置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們的需要,各個高校應該充分開放本校的場地設施資源,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安排體育課程,同時將學校的體育課程設置情況公布在共享網路平臺,方便本校學生及其它學校學生做出選擇,這能夠滿足更多學生的興趣并擴大選擇空間,緩解場地設施緊缺造成的緊張同時減少資源浪費。
高校通過協同創新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充分展現高校的創新能力,將各個高校的優質體育資源整合起來,發展區域范圍內的高校教育聯盟,將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深入共享。高校之間可以展開跨學科共享,例如借助財經和政法類高校資源搭建體育產業經濟學和體育法課程,借助計算機技術優勢高校資源搭建體育游戲開發和體育網絡平臺構建課程,借助醫學類高校開展體育營養學和體育康復學課程,借助藝術類高校開設芭蕾舞和體育舞蹈等課程,各個高校特色課程的集合有助于實現特色課程資源相互補充,最終形成具有集中優勢的教學資源并建立更加豐富的資源寶庫,學生們完全可以依據個人喜好選擇體育課程。
[1]張孔軍,錢婭艷.改革開放40年高等體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社會學審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2):103-114.
[2]趙時,王丹,楊東明.構建區域性高校體育網絡教育資源共享保障體系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6):59-60.
[3]鐘曉雄,吳建華,張燕.我國大學城發展途徑初探:以廣州大學城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研究為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5(3):130-133.
[4]陳子銳,黃發貴,林少娜,等.大學城區域優勢體育資源互補與共享的研究:以廣州大學城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2):76-79.
[5]許紅峰,彭雪涵,莊昔聰,等.面向師生、服務社會、資源共享:大學城體育資源的優化與整合[J].中國體育科技,2015(4):122-125.
[6]劉成,司虎克,莫蘭加.衡陽市高校體育教育資源優化整合發展戰略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29(6):122-125.
Research on University P.E.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y
XU Jing, etal.
(Changjiang Polytechnic, Wuhan 430000, Hubei, China)
徐靜(1990—),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