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慧玲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馬克思認為:“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而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習近平總書記也曾不止一次地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2]。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么打,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叫人口服心服”[3]。然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挑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刻不容緩。
“親和力”最早特指化學領域中原子之間的關聯屬性,后多用于表示一人對另一人的友好關系,比喻一種能使人愿意并樂于靠近的力量。廣義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形象”“氣質”的綜合體現,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接受度和滿意度;狹義上,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主要源于教育主體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內容的真理性,反映了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認同度、接受度和滿意度及教育主體、教育內容對教育對象產生的影響力、引領力、塑造力。[4]學生不是理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運用理論指導生活、改造世界的主體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總是會憑借自身感覺來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進行表態,或接受或抵觸或無感。若思政課對受教育者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滿足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預期,受教育者就會產生主動親近、接受并認同的積極反饋;反之,則產生被動疏遠、厭惡抗拒的消極反饋及相應行為方式。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有利于增進受眾對其了解、理解甚至深度認同,從而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各有自己的思想,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現實的個體,唯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才會達到學生愿意親近、樂意走進思政課的良好效果。
需求側迭代,受眾思維敏捷,個性鮮明。尤其在當今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學生通過電子設備可以不受任何時空限制地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甚至掌握比教師更豐富的信息。但由于學生思想素質各異,媒介素養欠缺,容易被各種不良思想左右和誤導。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迫切地需要教師對其思想進行有力的引導。要想引領得當,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可,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得到提升。若搞一刀切,忽視受教育者的差異性,將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尊重是相互的,情感作用也是相互的。教育者面臨的群體是各有特點的學生,如思政課缺乏親和力,必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從而帶給思政課教師消極的反饋。那么反過來也會極大地影響到思政課教師的教育心境。只有知識的傳遞而沒有情感的溝通、交流和共鳴,教育效果不由得大打折扣。傳統教師對學生單向度的知識灌輸,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難使學生親近。新時代下,鑒于教育對象的活躍性和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想達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勢在必行。
教育內容如果不夠生動,不能夠打動人心,就不足以說服人,就不足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對教學內容改進的關注重點排序為:密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69.0%、積極回應社會熱點問題60.4%,加強理論性和思想性12.6%。[5]學生所感興趣的思政內容主要是能夠滿足他們各類需要的思政課。因此,思政教育內容要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切入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可感可知的形式作為呈現方式。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若不改變以往教師對學生單向度的理論知識灌輸,不提升教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忽視與受眾的交流對話和情感互動,就永遠無法消除教師與學生的二元對立。要想推動形成豐富多樣和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氛圍,更好地感染人、引導人、教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就愈顯得勢在必行。
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時空界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挑戰。學生無時無刻不被良莠不齊的“網絡快餐文化”包圍著,網絡上諸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極易形成“群體極化效應”,從而削弱社會主體輿論宣傳的力度和效用,甚至有意或無意地分散和消解主導輿論的方向,傳遞消極負面的信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造成一定阻礙。[6]構建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網絡環境和校園環境,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
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居于不同地位,起著不同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首要的就是要處理好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二者的關系。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首先,教師在不斷提升自己政治思想、理論水平、道德品質和專業素養的同時,要根據不同歷史任務、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因材施教,辯證施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有著差異化的思想品德素質、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面對這些特殊的個體和群體要有針對性地設定和選擇教育目標與教育方法。唯有對學生進行分眾化教育,從“漫灌”到“滴灌”,方能讓各個層次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從而增強思政教育親和力。其次,堅持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是提升思政親和力的前提和基礎。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7]教師要從“天邊”回到“身邊”,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起到表率作用,不斷地用實力和行動去感染人,去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認可,從而讓學生愿意親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后,教師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面向學生、服務學生,注重發揮學生參與作用和創新精神,杜絕“滿堂灌”。面對活生生的、有著自己思想和主觀能動性的學生,講課不能照本宣科,死板教條,不能本本主義。要及時和學生進行語言上的、身體上的互動,得到學生的有效反饋,以及時調整自己的上課節奏和方式。善于觀察,見問則喜,挖掘潛在困惑,直面學生的思想困惑,及時回應,經受追問,激活對理論課渴求。讓學生既成為思政課的接受者,又成為思政課的傳播者。及時進行課程供給側的更新和創新,讓教育者收獲更多的熱愛與尊重,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真信和真情中形成良性互動,做到服務大局與人的發展同向而行。
內容是形式的內容,形式是內容的形式。內容是形式的內在要素總和,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好的形式當然有助于內容的傳播,但并不意味著過分追求形式而忽略內容質量的傳播,讓思政課的內容和質量大打折扣。思政課案例與情境的選擇都是為其內容而服務的,要不斷探索教學新方式,使教學內容更接地氣,跨越學生不愛聽的鴻溝,勾畫具有強大號召力的聚合體。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離不開現實生活,否則就變成了空洞而抽象的說教。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來都不是教條,它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思想政治教育要關照學生現實生活,能切實為解決大學生生活和實踐問題提供指導。基于實用性,他們才會認同這門課。反之,若不能夠為學生所容納,思想課則陷入無用境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擺脫對靜態教材文本的依賴、固化的教學流程,用忠于理論的講述、屬于現實的闡釋,淋漓盡致地展現思政課的感染力,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真正實現內容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各種各樣的打開方式,只要尋找源頭活水,定能尋得親近之道,領略思政課之美。讓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學生內心世界,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舉辦辯論賽、模擬法庭等,展示思政課的魅力,讓思政課內容大眾化、通俗化,展示出鮮活的生命力,成為學生的精神寄托,不斷鞏固和提升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靠唯美的情景、精致的設計,更要激起學生心靈深處的認同,達到互動與共鳴的良好效果。同時,不能紙上談兵,教師要親身示范把理論具體化為實際行動,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把握,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不斷提高思政課生動性、形象性,逐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影響力和認同感。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自上而下地傳授給學生,還要勇于回答學生疑問,以社會實踐和學生需要倒逼教師素養提升,切實增強對現實問題的理論解釋力,促進學生對思政課的理解和認同,宣傳與應用。
學生完成在學校思政課的學習并不意味著思政課就畫上了句號,按下了“暫停鍵”,而是要在課后的其他現實的場域,如家庭與社會,以及虛擬的場域,如網絡空間都能形成一個相互聯動的有機整體,形成一個統一、開放、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環境。社會和家庭成員有義務繼續用正確的三觀去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俗化。通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著思政的簡單化、破壞了思政的科學性和系統完整性,而是讓學生在多種情境下,多種場域里,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如不經意間觀看到的“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地鐵廣告欄設置張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觀看到的建黨一百周年慶祝典禮等,學生會油然地生發出一種尊敬之情,以及對黨和國家的愛戴之意,樹立了生動鮮明的榜樣形象,更加豐富、深化了學生內心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補足了精神上的“鈣”。尤其要利用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和體驗講好思想政治課。疫情防控期間思政課開展線上教學,是向混合式教學轉變的重要契機,是彰顯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凸顯針對性、注重實效性的教學實踐嘗試。[8]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線上線下兩個層面,統籌推進,同抓共管,形成聯動作用,促使學生態度迫切地轉向“我要學”,從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轉向悅納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多彩的教育內容和精彩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從被動接受向深度情感共鳴轉變,提升自我效能感,從知識理論到學科智慧,從知識增長到價值認同,從內隱品格到外顯行為,內化為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習慣。把思政教育建立在信任的社交鏈接之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使個體在更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理想信念中進行道德實踐;教育者從完成上課任務的單純說教到沉浸其中,擺脫以往嚴肅的道德說教形象,消解教師與學生的矛盾對立,寓教于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享受和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增進教師和學生的達成點、鏈接點和共識點,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和悅納感;教育場所要打破單一課堂場域的現狀,向生活場域進軍,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復合場域,通過微信、QQ等多樣線上方式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活力,打通教師與學生的精神隔閡和身份對立,與社會、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用富有親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打造思政教育的良好口碑,塑造正確的政治意識,引領向上向善的生活方式和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