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凝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 廣州 510830)
“互聯網+”課程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課程的教學模式相結合,通過新的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達到新的課程運作。園林與景觀設計是一門學習景觀設計原理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2020年廣東培正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1],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全校開展線上理論教學和線上實驗教學模式。以景觀與園林設計課程為例,有18學時的理論課和36學時的實驗課,線上教學需要合理安排實驗教學部分。本文對廣東培正學院《景觀與園林設計》課程開展的線上教學進行了分析,對課程特點情況進行了介紹,對線上教學產生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基于網絡平臺的園林與景觀設計課程線上教學的實施策略和創新思路,為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從理論知識體系上講,景觀設計是景觀學基礎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運用園林知識進行室外空間設計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室外設計思維的重要載體,是集景觀學、生物學、生態學、植物學、建筑學、城鄉規劃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從課程分布來說,在廣東培正學院主要專業為環境設計,重點講授景觀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程序等,讓學生學會運用CAD、PS、SU等軟件,使學生具備利用這些設計工具解決實際項目問題的能力。課程難點和重點在于實際項目的設計程序。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是室內設計。景觀與園林設計課程是學生首次接觸的室外方向課程,在學習先導課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設計概論課程的基礎上,加強景觀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中,學生往往感覺理論知識聽明白了,但是面對實際項目時無從下手。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理論聯系實際項目,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線上教學以線上資源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互聯網+”與課程目標合理融合,統籌園林、景觀設計課程與思政教育、愛國教育的聯系,實現教學的智能化和個性化的發展。[2]
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同,線上授課和接受知識,每位學生和教師的情況不盡相同,教學中會產生各種問題。如教學材料能否保證,能否在現有條件下達到示范效果;教學環境能否保證,網絡是否穩定,是否有電腦等基礎上網工具;不能確定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授課前是否做好預案。園林與景觀設計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如果一味地錄課、轉發社會在線課程資源,學生是學不會“設計”的。園林與景觀設計課程需要多鍛煉,多去現場考查,多以項目為課程來完成目標,掌握景觀設計的流程;因此,實際場景調研、電腦畫圖可操作性和網絡環境的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
可以就近選擇一塊場地并拍攝周圍和基地情況,授課當天在線根據google earth、百度文字和圖片,結合教師的現場調研資料,進行場地情況分析,根據資料來闡述方案在前期設計時需要注意的內容,盡量保證學生“身臨其境”。
89%的學生有電腦或者可以借到電腦,2%的學生有臺式計算機,95%的學生可以保證聽課和參與直播,大多數學生可以用手機聽錄播課程和直播課程,基本可以保證上機操縱,這為開展線上實踐教學提供了基礎。
線上教學,備課極重要,與以往傳統教學不同,不僅做好教材的準備、知識掌握、構筑知識框架、課堂教學設計等,還要課前錄課,保證開課前線上資源的完整性。錄課時需要調整語速、強調重點、控制時長。除此之外還要在課前掌握線上學習的工具,熟悉使用學習通手機App和電腦客戶端。電腦客戶端的功能更多,但學生使用手機App的較多。為了做好開課預案,學生使用時發生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需要熟練掌握手機App功能。為了保證教學資源及時共享,教師可自己申請另一賬號以學生角色進入課程,隨時掌握課堂情況。
按照學校的統籌安排,課程建設是使用學習通,剛開始使用會有很多問題,逐漸熟悉及系統穩定后,課程建設足以滿足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直播工具學校沒有做統一要求,教師通過騰訊課堂、釘釘直播、騰訊會議等直播軟件的課前試用,掌握了不同App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選擇操作性功能性更簡化、方便的App來進行課程直播,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根據教學安排合理開展線上教學。
廣東培正學院的園林與景觀設計課程,為藝術學院開設的課程,面向大三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教學以課前發布的錄課內容為主(教師錄課),每周在課當天14:00—16:00再直播,在線人數達到100%,學習通前9周課程簽到基本全勤(有1位學生遲到一次)。該課程總任務點為223個,視頻總數348個,文檔總數185個,圖片311個。截至目前完成前9周任務點學生人數占比為94%以上。學生總訪問量6029次。發布了7次討論、8次作業(其中3次為方案設計稿)和36次通知。最終成績=課程視頻(40%)+訪問次數(10%)+討論(10%)+作業(25%)+簽到(5%)+課堂互動(10%)。
通過“平臺+直播”的多元混合教學方式,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將教師的角色由知識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啟發、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學意識和培養學生的自律。將有限的課堂直播時間留給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促進課堂實驗教學改革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線上教學并不是將網絡上已建好的課程庫傳給學生即可,學生很難深度學習或者自主學習。為此,教師可以以學習通為線上教學平臺載體,在課前按照章節為學生錄制好課程視頻,上傳教師課件、教學大綱、授課計劃、相關線上資料,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隨時隨地掌握課程內容,便于學生自主掌握園林與景觀設計課程理論知識。
為了督促學生深入了解園林與景觀設計課程內容,教師從以下三個方面設計安排課程:
第一,每章都進行線上作業測評,并引導學生對教師發布的討論回復或者互相回復。
第二,直播過程中對學生課前學習情況進行梳理,并對上一節課內容進行知識鞏固,構建課程框架,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景觀設計。課上進行問答互動,隨時掌握學生的進度情況,及時調整授課方式。
第三,布置課程設計,就課程知識點所對應的案例進行分析,并在線上收取階段性作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
主要包含五個環節:網絡建課、學生自主學習、直播答疑、案例分析及學生作業點評。按照實施先后順序,又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1.線上建課與多元混合式教學
主要任務是利用學習通搭建景觀與園林設計課程章節。為了快速滿足授課要求,教師以EV錄的視頻和PPT作為授課主要內容。結合文字、圖片及學習通教學資源包和MOOC平臺資源布置任務點,并對部分知識點做了重新闡述。第一章任務點中插入教學文件(課程任務書、教案、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及課程通知單)。通過課程任務流程圖,把幾個章節的內容串聯起來,如把課程分成設計原理、各要素的設計方法及專題設計,完成后面的專題設計需要了解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而各要素設計方法分成道路、地形、植物、水體等幾個章節內容,學生了解課程結構才可以融會貫通,使理論知識融入實踐。
教師利用微信建立群聊(也可利用學習通群),可以隨時發布信息、作業、線上資料,學習通信息也可以轉發到微信群上。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群公告和代辦事,確保學生收到重要提醒;在微信中發布網盤資源,共享資源。[3]
2.直播課堂
選擇“釘釘和騰訊會議”軟件作為直播工具。釘釘支持分享屏幕、PPT 播放,支持舉手文字發言,且含有學生觀看時間等信息。此外,直播視頻支持無限次回放及下載,便于學生隨時復習,可將直播視頻上傳到學習通。騰訊會議支持分享屏幕、PPT共享播放,學生可以隨時發言和教師交流互動。前期理論講解會用釘釘,可直接下載視頻。后期方案解析用騰訊會議,需要學生語音互動,但需要同時打開EV錄屏軟件。
3.課程進度與評價方式
自主學習要在本周直播前完成,視頻直播在每周課程當天進行答疑。學生按照學校課表和教師安排有序進行,學生自行觀看教師錄課視頻,可以自行調節進度(根據聽課倍數調整成績會不同)。授課教師通過平臺數據統計,了解每個學生的進度情況,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課程性質為考查課,課程總評成績=平時(30%)+期中考核(30%)+期末考核(40%),平時成績以完成任務點、參與討論、每周作業測試成績等構成,期中考核以課程設計中期檢查為主,期末成績以最后上交展板為考核標準。[4]
第一,采用“學習通平臺”+“直播”的學習方式,利用教師在平臺上上傳的資料,結合錄像視頻進行相關預習,對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學習通上做記錄。直播課給學生留出提問時間,通過直播彈幕或者連麥與教師討論解決,增加師生互動性;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微信提供網盤資料,共享多種在線教學平臺,發起討論、簽到、作業、搶答、測驗等互動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辨過程中構建知識。直播結束以后,學生利用平臺上的資料和直播錄像進行復習,滿足學生反復學習的需求,使學生更能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第二,景觀與園林設計課程著重強調設計方法和設計思想,即學生要學會獨立分析問題,并用相關設計原理來解決場地問題。教師會先上傳一些案例或者材料,提出一些問題,即設置“問號”;學生先閱讀相關案例或材料,然后思考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上直播課的時候結合案例和材料講解設計方法,并直播手繪方案,更能讓學生理解課程內容。
第三,線上教學可以及時有效地進行學情分析,統計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多元的考核評價。
第四,將線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其他線上資源輔助教學,讓學習資源更豐富,教學手段更先進。
第五,基于作者主持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創新實驗教學改革研究》開展科研項目,將實際案例轉化成高校研究成果,進一步挖掘專業的辦學資源,營造良好的環境設計專業辦學環境,為建設精品課程積累經驗。
“互聯網+”就是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整合所有線上優質網絡教學資源,深化教學改革,推動實驗教學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效教學平臺的梳理,不僅實現了資源的集中化,方便了學生隨時隨地進入學習;充分利用大數據實現教學管理,使教學評價更多樣、直觀、客觀、合理。線上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導向。線上教學有很多障礙和問題,這也促使我們不斷思考混合教學,加速實踐教學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