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長期股權投資是企業(yè)對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方式,正確核算其初始成本及后續(xù)計量對相關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意義。現有相關研究重點關注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變化的解讀、長期股權投資后續(xù)計量的納稅差異及調整,以及成本法與權益法的比較及轉換核算等,研究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損益調整會計核算存在問題的文獻較少,主要包括:高紅玫認為,長期股權投資后續(xù)計量中采用公允價值存在主觀性強,易導致利潤操縱、成本高等問題,并與本身就存在爭議的權益法結合使用,會使權益法的核算更加復雜;羊婷等認為,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損益調整可能違反謹慎性原則,并且會極大提高會計信息的供給成本,卻降低了會計實務的可操作性。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對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投資損益存在的部分問題進行了揭示,但缺乏系統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對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損益調整的會計核算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國實際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希望能夠提高長期股權投資相關會計信息的質量。
我國的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公認會計準則趨同,在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xù)計量中,對聯營及合營企業(yè)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進行計量。在權益法下,確認投資方享有被投資單位凈利潤份額時,要以被投資單位凈利潤為基礎,根據重要性原則,對相應資產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然后調增(或調減)相應的成本或費用,進而調減(或調增)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再按照投資方享有的份額確認投資損益。
我國現行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假設被投資單位某年的凈利潤為P,投資方享有被投資單位凈利潤的份額為N %。
假設投資方取得投資后,被投資單位某年年初存貨的公允價值為C1,賬面價值為C2,當年這部分存貨有n %對外銷售。
當C1>C2時,則(C1-C2)×n %是被投資單位存貨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調增營業(yè)成本,相應地,投資方應以被投資單位調增營業(yè)成本后的凈利潤為基礎進行損益調整,此項損益調整為:[P-(C1-C2)×n %]×N %。
當C1<C2時,則(C2-C1)×n %是被投資單位存貨按照公允價值確認營業(yè)成本小于按照賬面價值確認營業(yè)成本的部分,那么投資方應以被投資單位調減營業(yè)成本后的凈利潤為基礎進行相應份額的損益調整。此項損益調整為[P+(C2-C1)×n %]×N %。當然,年初C1<C2的情況一般不會發(fā)生,因為根據現行企業(yè)準則,如果資產負債表日存貨公允價值低于賬面價值,被投資單位應進行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相應地,存貨的賬面價值調整至公允價值。
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損益調整,固定資產折舊業(yè)務與無形資產攤銷業(yè)務的會計處理類似,在此以固定資產折舊為例。假設投資時或投資后,被投資單位某年年初固定資產公允價值為G,賬面價值為Z,并假定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折舊額為D1,以賬面價值為基礎的折舊額為D2。
當G>Z時,(D1-D2)是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折舊額大于按照賬面價值確認折舊額的部分,則投資方應以被投資單位調增折舊額后的凈利潤為基礎進行相應份額投資收益的確認,此項損益調整為:[P-(D1-D2)]×N %。
當G<Z時,(D2-D1)是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折舊額小于按照賬面價值確認折舊額的部分,則投資方應以被投資單位調減折舊額后的凈利潤為基礎進行相應份額投資收益的確認,此項損益調整為:[P+(D2-D1)]×N %。當然,被投資單位如果嚴格執(zhí)行資產減值準則,則這種情況不會發(fā)生,因為被投資單位應在上年末進行資產減值會計處理,調整后的結果是相應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相等。
對投資方而言,在資產負債表日,需要對自身擁有或控制的存貨、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等進行減值確認。如果這些資產公允價值(可收回金額)小于其賬面價值,則需要進行減值確認,后續(xù)計量以減值后的金額為基礎進行會計核算;如果這些資產的公允價值(可收回金額)大于其賬面價值,按照現行會計政策,不需要調賬,后續(xù)計量業(yè)務,如銷售存貨成本結轉、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仍以相應資產賬面價值為基礎進行確認。然而,對于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損益調整業(yè)務,無論被投資方相關資產的公允價值(可收回金額)大于或小于其賬面價值,相關后續(xù)計量業(yè)務,如固定資產折舊,均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其折舊額。顯然,對于相關資產后續(xù)計量業(yè)務,投資方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是以資產減值準則為基礎,而投資方對被投資方相關資產后續(xù)經濟業(yè)務則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因此,在現有準則下,對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損益調整的規(guī)定,可能產生會計政策的非一致性問題,從而使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與歷史成本計量相比,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因為多數情況下,公允價值需要進行選擇或估計,缺乏足夠的客觀證明材料。一般認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為基礎將顯著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利于相關信息使用者決策。然而,在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損益調整經濟業(yè)務中,如果被投資單位相關資產公允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由于其損益調整不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造成高估相關成本或費用、低估被投資單位凈利潤,以及低估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從而可能使相關利益人誤認為被投資單位經營不善,與被投資單位經營良好的真實情況相背離。另外,盡管《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但現實中依然存在諸多具體問題,例如,應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前提條件是交易雙方熟知情況,但多數情況是交易的其中一方往往不具備熟知信息的條件;并且,在我國多數市場,商品交易亦是討價還價,其交易價格受到磋商時間、交易雙方當事人性格等因素影響。由于公允價值的可操作性差,而會計信息供給成本高,因此非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受到很多學者的批評。總之,現實中很多因素會干擾公允價值的認定,市場參與者的最有利選擇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公允價值本身不公允,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由于公允價值受多種因素影響,相關資產的公允價值認定非常復雜,同種資產在同一市場的同一時間,其成交價格(或報價)并不是唯一的,受到交易對象、磋商方式和時間長度等干擾,有時成交價格(報價)存在較大差異,加之被投資單位資金種類和數量多,公允價值認定成本高,公允價值的最有利認定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客觀事實的存在,使相關資產公允價值會計確認存在選擇,其結果是公允價值,是一個范圍,而不是唯一值,從而為投資企業(yè)進行利潤操控提供了空間。如果投資方為了調減利潤,對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損益調整的會計業(yè)務,將選擇被投資單位相關資產交易市場的最高值,從而高估其公允價值,相應資產后續(xù)計量成本和費用將增加,調減被投資單位凈利潤,相應調減投資方的投資收益。相反,如果被投資方資產負債表日未進行資產減值處理,則選擇被投資單位相關資產交易市場的最小值,從而低估其公允價值,相應資產后續(xù)計量成本和費用將調減,最終會調增投資方的投資收益,實現調增利潤的動機。因此,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損益調整會計核算規(guī)定,為投資企業(yè)進行利潤操縱提供合法外衣,使外部審計等監(jiān)督失效成為可能。
上述分析表明,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損益調整的現行規(guī)定存在會計政策的非一致性、未能顯著提升會計信息相關性、為投資企業(yè)進行利潤操縱提供合法外衣等問題,因此,此項規(guī)定不合理,需要改變現行做法。結合我國目前現實情況,所有企業(yè)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是否存在減值跡象,進而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資產減值測試,相應地,如果被投資方相關資產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則需要進行會計減值處理,使其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一致,投資方對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損益調整就不存在了。如果被投資方相關資產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其后續(xù)計量的損益調整現行規(guī)定不合理,為保證會計政策的一致性,被投資方相關資產后續(xù)計量仍以賬面價值為基礎,此項業(yè)務也不需要調整被投資單位的損益。因此,筆者建議,應刪除權益法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損益調整的規(guī)定,以便降低會計信息供給成本,確保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比性,使投資方的投資收益會計信息能夠真實反映被投資企業(yè)真實凈利潤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