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婉婷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
本文從結構角度研究了擬聲詞和擬態詞的特點及分類,針對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的特征進行了比較和綜合分析。
擬聲詞是模仿外界聲音而產生的,用來表達聽覺印象的詞。擬態詞即用聲音來象征性地表示現實聲音之外的人或事物的動作、狀態的詞。擬聲詞和擬態詞可分為非生物性“聲音”和生物性“聲音”兩種類型。[1]
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數量巨大,使用頻率高,在報紙、雜志上隨處可見,廣播、電視節目中也經常能聽到。如果沒有擬聲詞和擬態詞,日本人就無法充分而流暢地表達微妙的情感。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體現著日語的語音特點,深受社會心理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影響。[2]掌握擬聲詞和擬態詞,是中國人學習日語的一個難點。
在日語語境中,擬聲詞和擬態詞大量存在,具有表達情感的功能。例如,擬聲詞「にこにこ」給人一種“愉悅”的感覺;「ずきずき」就會讓人感覺處于“不舒服”的狀態。[3]沒有這兩個擬聲詞和擬態詞,就無法形象地表達出“頭痛”和“微笑”這兩個詞的意思,也無法表達頭痛的程度、微笑的程度等細微差別。因此,日語中的擬聲詞、擬態詞是豐富語言不可缺少的。
日語中擬聲詞和擬態詞十分豐富,可以表達各種意思,可以按照不同方法分類。
金田一[4]將擬聲詞和擬態詞分為如下五類:
1.人、動物聲音的擬聲詞
模擬人、動物聲音的“擬聲詞”包括わんわん、こけこっこー、おぎゃー、げらげら、ぺちゃくちゃ等。
2.自然界聲音和噪音的擬聲詞
模擬自然界聲音、噪音的擬聲詞包括ざあざあ、がちゃん、ごろごろ、ばたーん、どんどん等。
3.無生命物體的狀態和運動方式的擬聲詞
表達無生命物體的狀態和運動方式的“擬態詞”包括きらきら、つるつる、さらっと、ぐちゃぐちゃ、どんより等。
4.表達生物狀態的擬聲詞
表達生物狀態的擬聲詞包括うろうろ、ふらり、ぐんぐん、ばたばた、のろのろ、ぼうっと等。
5.表達人的心理狀態、感受的“擬情語”
包括いらいら、うっとり、どきり、ずきずき、しんみり、わくわく等。
如上所述,日語中的擬聲詞和擬態詞并不是單純的聲音和狀態的簡單區分,它們可以表達更細微的感情。按特征劃分的擬聲詞和擬態詞,可以表達從物到人、從自然界的聲音到人的心靈感受。
擬聲詞和擬態詞還可以與品詞、名詞、形容詞等一樣,按其詞的屬性進分類。通常情況下,擬聲詞和擬態詞的功能是副詞,即從語法功能來看,使用最多的是有副詞屬性的擬聲詞和擬態詞。還可以根據模擬的對象對擬聲詞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人、動物、物、人與物、動物與物。Kategorie還根據自然界和人類感官等屬性對擬聲詞及擬態詞分類。可見,擬聲詞和擬態詞的屬性和意義也會因對象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此外,擬聲詞與擬態詞屬性有時也有交集。即這些詞既有擬聲詞的屬性,又有擬態詞的屬性,如「おいおい」「かたこと」「ばきばき」等,既是擬聲詞,又是擬態詞。
擬聲詞和擬態詞的聲音特點對于分析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的本質及學習日語極有意義。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是通過語感來表達事物狀態和人的細微感覺的。
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表達微妙的感覺要靠元音,元音的特點是有固定的含義。
元音“u”有象征人類心理和生理的意義。例如“うろうろ、うきうき”等。
元音“o”有消極意義,象征著人類的心理和生理。例如“おろおろ、おたおた”等。
元音“e”表達的是一些骯臟或庸俗的東西。例如“へらへら、めそめそ”等詞。
輔音有三類,每一類特點都不同。輔音“r”、鼻音“m”和“n”、軟口蓋輔音“g”和“k”。如果用軟口蓋輔音“g”和“k”,代表尖銳或清晰的物體形象,如カチカチ(に凍る)。如果用輔音“r”,則有光滑或滑溜等意思。如“すらすら(と答える)、ぺらぺら(としゃべる)”等。鼻輔音“m”和“n”,它們象征著觸摸、柔軟和溫暖的形象,如“ぬくぬく、むしむし”等。[5]50
日語擬聲詞有清音和濁音之分,可以用清音和濁音表達詞的形象。清音用來形容小而輕或尖銳的物體,如“きらきら、ころころ、ぽたぽた”等;濁音用來表達大的、重的或臟的東西,如“ぎらぎら、ごろごろ、ぼたぼた”等。
詞的屬性可以按照清音和濁音分類,只有“きらきら”和“ぎらぎら”,意思幾乎一樣,而詞的形象完全相反。[6]
以上研究明確了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的特點。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可以按發音形式來劃分事物的音和狀態。這是通過事物的感覺和發音的感覺之間的聯系表現出來的,這也是日語的一個特點。[7]換句話說,擬聲詞和擬態詞都是以聲音的形式表達微妙的感覺,通過抽象的聲音來表達具體事物。
日漢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詞匯和語法功能幾乎是一樣的。漢語中也有大量的擬聲詞和擬態詞,在翻譯時,基本可以找到其對應詞。[8]不過,二者也有區別。
首先,日語中的擬聲詞比漢語多。這里的“多”不是指“數量”,而是“詞匯量”。日語的擬聲詞有幾個屬性,重要的屬性是「快感·不快感」,不僅有「にこにこ」和「ずきずき」這兩個擬聲詞的區別,還有意思相近的擬聲詞的區別。例如「とろとろ」是形容無聲的液體的詞,是強調液體黏稠度的擬聲詞,「とろとろ」給人的印象是“快感”,而「どろどろ」給人的印象是“不舒服”,因為液體過于黏稠。「とろとろ」和「どろどろ」這兩個詞非常相似,甚至有相同的意思,但它們在形象上以“愉悅或不愉悅”的屬性分為兩個極端。[9]但漢語表達“液體很黏稠”意思的擬聲詞并不帶有“愉悅或不愉悅”的感覺。漢語中這些擬聲詞是“無屬性”詞語,它們只根據說話人的感情和語氣來表達積極或消極的意義。[10]因此,從漢語母語者的角度來看,日語的擬聲詞、擬態詞由于其“屬性”的存在而難以理解,不能完全被漢語意義所覆蓋。例如,當一個學習日語的中國人對日本人說“山藥好吃,因為它是黏糊糊的”時,中國人想到的是“黏糊糊”這個詞,但日本聽眾很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是黏糊糊的,但也很好吃。
本文對日語擬聲擬態語進行了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希望這些結論能給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以啟迪。
首先,本文從結構上分析了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并描述了中日兩國母語使用者使用中的細微差別。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所附加的屬性(愉悅、不愉悅等)是漢語所沒有的;因此,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根據中國人的感覺來理解日語是有局限性的。為了理解漢語和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的細微差別,筆者認為,學習日語必須訓練日語的語感。
其次是學習擬聲詞和擬態詞的方法。從前人對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的研究結果來看,擬聲詞和擬態詞是表達各種感覺的詞,五官表達能力是通過抽象的詞來表達的,詞的特點得以凸顯。根據研究,有一種應用現象叫“共感隱喻”。[5]50如果我們有能力理解這種細微的差別,就會更容易理解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
本文對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進行了比較、綜合分析,從結構角度研究了擬聲詞和擬態詞的特點和屬性。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學習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意義。對于如何根據漢語結構理解日語擬聲詞和擬態詞的問題,沒有做更深層次的研究,這是本文的不足之處,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