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萍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信息化時代,農業發展越來越迫切需要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強力支持,互聯網與農業緊密融合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農產品是農業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當下鄉村旅游中,特色創意農產品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因此,農產品要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升級釋放新的生命活力,逐漸形成更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吉林省創意農產品品牌。另外,包裝設計語言是農產品牌的重要視覺表現,創意農產品包裝設計是品牌形象的視覺表現,是對外宣傳推廣品牌的重要手段。
吉林省土地資源利用結構以農用地為主體,占土地總面積87%,其特色創意農業產品資源豐富,大致可分為自然資源產品和創意文化產品兩大體系,特點各異,分布在省內各區域。
結合地理位置及土地資源差異,吉林省自然資源農產品主要集中分布在東部、西部和中部,呈現出“東林,西牧,中農”的基本格局。吉林省中東部為長白山區,以林地為主,占81%,主要依托菌類、人參、中藥材、林蛙、野菜等山區自然資源,發展特色生態林業和特色農產品,其中人參等中草藥具有較高的醫用價值和經濟效益。[1]西部是科爾沁草原,草地、濕地和荒地較多,占38%。根據草原和農作物特色,主要發展牛羊飼養及草料等畜牧業產業,同時盛產紅松籽、松茸等區域農產品。中部是松遼平原,以耕地為主,占45%,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有世界聞名的“黑土地之鄉”美譽;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是國家最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盛產玉米、大豆、水稻等農作物,逐漸形成糧食農產品及深加工為主農產區。同時,中部也是中國梅花鹿之鄉,養殖規模和質量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優勢,產品遠銷日、韓等國。
吉林創意文化農產品集中分布如下:
1.吉林民間繪畫
(1)布貼畫。如吉林市王氏布貼畫、白城姜淑艷布貼畫、通榆張玉欣布貼畫。(2)葫蘆畫。如東遼縣葫蘆畫,分彩繪和火繪兩種表現形式。(3)年畫。通榆闖關東年畫。早期用木版印制,逐漸發展成為膠版印刷,手法仍是中原與東北年畫的融合。(4)硬筆畫。通榆縣費景富硬筆畫。以圓珠筆為畫筆,受民間家具壁畫、裝飾畫影響演變而來,開創了中國硬筆畫先河,榮獲圓珠筆中性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5)農民畫。東豐農民畫,創作以關東民俗為養分,以民族傳統為根基,以自身生活為源泉。(6)縫繡畫。洮南市叢翠蓮縫繡畫,主要刺繡窗簾、布枕等生活用品,不拘泥于傳統繡線,甚至用毛線刺繡。(7)無筆畫。通榆縣李向榮無筆畫,源于中國畫,家傳。
2.吉林剪紙
如九臺關云德剪紙,祖傳滿族民間剪紙藝術,以傳統剪刀為工具,傳遞著對民族文化的依戀和自豪。此外,還有通化長白山滿族剪紙、吉林潘氏剪紙、通榆縣李瑞士、王巖剪紙、集安市藝發刻紙、通化僮佳江剪紙、長白山滿族撕紙等。
3.吉林雕塑
(1)松花硯雕刻。如白山松花石雕刻、白山安氏雕刻、安圖松花硯制作、通榆李國祥石雕等。(2)布偶。如吉林馬氏集藝術性、娛樂性和觀賞性于一體。(3)山核桃拼貼。如通化長白山以野生核桃為原料,切片后拼接各種造型。(4)泥人。如長春東升堪稱北方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5)絹人。如長春宇平融合民間雕塑、繪畫、裱糊等多種技法。(6)根雕。如通化長白山紅松根雕、通榆劉福山黃榆根雕。(7)魚骨。如通榆縣于洋魚骨家族內傳承,形象栩栩如生。(8)蛋雕。通榆縣劉景峰蛋雕,主要為浮雕。(9)面人。吉林市面人胡,形神兼備。
4.吉林刺繡與服飾
(1)刺繡。如通化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前郭蒙古族枕頭頂刺繡、延邊朝鮮族刺繡等。(2)服飾。延吉市朝鮮族傳統服飾、滿族旗袍、長春郭麗傳統手工藝布鞋等。
5.吉林編結
(1)編織。如長春賈春紅編織,作品造型獨特風格迥異。(2)草編。長春董叢仁草編,以苞米葉、稻草等為原料編制,此外有鎮賚柳編等。[2]
當前,我國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吉林省農業產品包裝設計被賦予了全新內涵。吉林省創意農業產品包裝設計目前呈現出重視農業產品包裝設計,地域特色的創意開發不足的狀況,包裝設計存在如下問題:
農產品商家過多采用泡沫、紙等緩沖材料,這種簡單粗暴式的包裝只提升了包裝的基本保護功能,卻帶來了過度使用資源、包裝結構缺乏合理性、造成資源浪費、成本增加及環境污染的問題。
“互聯網+”模式下,吉林創意農業產品包裝更需要注重良好的物流配備基礎。消費者要求商品完好無損地送達,但仍有部分農產品包裝出現破損擠壓等情況,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影響了農產品品牌及企業的形象。
部分農業產品包裝設計簡單、粗糙,缺乏與吉林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導致農產品的品牌文化內涵缺失。在地域性旅游文化市場、禮品市場、文化產品收藏市場等,缺少強烈的地域特色文化符號設計,產品包裝整體視覺表現力弱化,市場競爭優勢不強。
農產品包裝缺乏特色。吉林創意農業產品品牌及特色包裝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其在市場同類產品中的影響力,提高藝術視覺表現力,突出吉林創意農業產品網絡平臺展示的優勢。
創意農產品包裝設計應緊跟時代潮流,有“互聯網+”時代特色,與市場需求、消費者需求密切結合;吉林地域特色的創意農產品包裝,會成為吉林品牌的名片。
“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創意農產品包裝設計存在較多問題,具體原因如下:
吉林省個別農戶及企業主仍存在觀念陳舊、沒有與時俱進、文化素質低等問題,部分農產品包裝停留在品牌設計初級階段,缺乏長遠眼光,品牌建設的積極主動性較小。
對“互聯網+”背景下創意農業產品包裝的重視不足。農產品包裝是產品特點、質量及企業相關信息的重要載體,有重要的宣傳推廣作用。包裝設計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視覺表現手段;因此務必引起重視。
農業產品包裝要科學合理、新穎、獨特,應基于人性化思考包裝結構、材料等。如包裝材料的使用不當,會對人與環境造成損害及資源消耗,與低碳環保觀念不符。
很多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仍然為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店面式。由于缺乏雄厚的資金支持、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導,難以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甚至產生中小企業間惡性競爭,不利于品牌建設。
地域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是地域環境與地域特色的融合。品牌包裝能夠反映商品的品質、檔次、數量等重要信息,是品牌及商品信息的重要載體,因此應融入吉林省地域文化元素,如自然景觀、風土民俗等,結合包裝載體,設計應有當地風俗民情和民族文化氣息。可選用有地域性特點的材料,汲取地域文化養分,延伸地域性結構造型及色彩等,突出地域性特點,提升吉林農產品品牌地域性、品牌影響力及產品美譽度和知名度,實現品牌的創新,讓更多人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從而推動地域經濟發展,獲取消費者認可。
要培養生產者和經營者包裝設計意識。“互聯網+”時代,銷售渠道的改變是對商品的運輸、倉儲、裝卸的挑戰,因此要調整傳統包裝設計。從線上網絡銷售需求出發,電商物流包裝要保護商品不受損壞,便于物流操作。商品的安全性是電商物流包裝追求的目標。吉林創意農業產品的包裝設計要重視其保護功能,注重包裝材料創新,保證結構的穩定等,持續提升農業產品包裝的保護性能。
快遞業務量暴增,帶來了包裝用紙、封箱膠帶、編織袋等包裝物的大量使用。廢棄的一次性包裝產生大量垃圾,造成資源極大消耗與環境污染問題,加重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互聯網+”模式下吉林創意農業產品包裝設計可以學習借鑒國際環保聯盟所倡導的5R原則,即包裝輕量化、材料可回收、材料再利用、可循環再生、拒絕非生態(拒絕使用不利于生態發展等包裝制品)。[3]另外,消費者越來越追求親近自然,尤其喜歡自由自我的原生態意境。為了凸顯產品的天然性,產品的包裝可以采用稻草、木頭或由再生材料制作成的纖維素等,注重綠色包裝標準化,推動包裝向減量化、綠色化、低碳可循環方向發展。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社會要求信息傳遞更加快速高效。吉林創意農業產品包裝需要強化信息的符號化表現。包裝圖形符號化設計,要充分結合網絡消費群體的生理、心理特點,借助線上網絡平臺進行品牌、產品信息的快速傳播,便于受眾識別,產生濃厚興趣及購買欲望。另外,農產品包裝運輸性指示符號設計應用十分重要,能夠提升快遞的配送效率,增強包裝安全穩定功能等。如易碎符號應用能夠及時提醒裝卸人員物品要小心輕放。
由于線上銷售渠道的特殊性,使商品的品種和數量不斷增加,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逐漸升級,應根據創意農業產品的特性,賦予包裝附加價值。因此,包裝設計可簡化流程,做到快速成型,便于快速開啟、拆卸及回收再利用,這可提高效率,給消費者帶來便捷的消費體驗。[4]
“互聯網+”時代,吉林創意農業產品的包裝走特色化、時尚化、國際化的道路,解決了包裝易損、低值等問題,加強了包裝的保護功能。努力打造差異化,使創意農產品包裝的功效媒體化,為創意農業產品品牌化推波助瀾。
吉林創意農產品以“互聯網+”模式渠道售賣,可消除地域農產品地理位置偏僻不利的因素,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將地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包裝設計中,使吉林省創意農業產品包裝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實用性及保護性等特征。特征的有機結合,對挖掘吉林省地域文化有深刻影響。
創意農業產品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游客青睞。農業產品是勞動人民用勤勞雙手和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凝聚著自然美和人工美。創意包裝設計對于農產品升級起著關鍵性作用,能更好打造鄉村品牌形象,助推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時代,吉林省創意農業產品包裝設計,要凸顯品牌的差異性、國際化、特色化,使其滿足消費群體視覺和心理需求,促進品牌化發展,引導新興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