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偉
山東中正食品科技檢測有限公司 山東萊陽 265200
“民以食為天”食品問題始終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基于人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加工、儲存等技術的創新發展和應用,食品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在此背景下,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日益凸顯,食品檢測與監管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在食品檢測與監督過程中,現代食品檢測技術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加強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研究,為食品問題預防與處理提供良好技術支持。
食品檢測是保障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重要手段。基于食品行業的高速發展,食品檢測項目與種類日漸增多,如氨基甲酸酯、有機硫脂、有機磷、有機氯等與農藥相關的物質檢測;砷、鉛、汞、鎘等重金屬物質檢測;磺胺類、生長促進劑類、呋喃類、抗寄生蟲類、激素類等與獸藥相關的物質檢測[1]。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食品檢測難度,為食品檢測技術及應用提出來更高要求。如何在保證食品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同時,提高食品檢測效率,降低食品檢測操作難度成為人們關注與思考的重點問題。
現代食品檢測技術則是在此背景下,基于計算技術、傳感技術、生化分析技術等創新發展與結合應用下形成的食品檢測技術,以聲、光、電、磁、熱等為基礎,依托儀器、試劑進行物質分析、識別、鑒定、測定,滿足食品治理與安全檢測需求[2]。現代食品檢測技術類型多樣,且各具優勢。這就需要相關人員能夠對其具有全面、正確了解,能夠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根據檢測物品、檢測要求、檢測標準等科學選用現代食品檢測技術,以有效保障食品質量和安全,維護食品市場秩序穩定。
近紅外光譜技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光譜分析技術。研究表示有機物分子以及部分無機物分子經近紅外光(波長780-2526nm)照射,和其振動頻率相一致或相近的化學鍵或官能團會隨之振動并將一部分光能吸收,得到紅外光譜。通過分析紅外光譜能夠對物質結構、物質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將近紅外光譜技術應用到食品檢測中,可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實現食品質量評價、食品類型區分、食品真假辨別、食品有害物質檢出。例如,近紅外光譜能夠有效檢出牛奶中還原奶的含量,正確率超過99%;近紅外光譜可有效檢出肉制品蛋白質、水分等營養物質成分,為肉制品品質等級鑒定提供可靠檢測信息;近紅外光譜可有效測量花生含水率,鑒定銀耳、黑木耳、牛肝菌品質等。隨著近紅外光譜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具備了操作簡便、適用范圍廣、檢測成本低、檢測速度快、無損傷等優勢,可在食品檢測中廣泛應用推廣。
計算機視覺技術是基于生物視覺原理在計算機領域、智能學習領域等應用下形成的技術。該技術能夠將采集到的圖像進行針對性處理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可視化呈現。在食品檢測領域,該技術不僅能夠辨識食品新鮮度、食品品質等級,也能夠有效評估食品成分含量,滿足食品質量與安全監測需求。例如,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采集胡蘿卜顏色參數,并根據胡蘿卜顏色與胡蘿卜抗氧化活性、胡蘿卜總酚含量之間存在的關系構建數量模型,通過模型計算掌握具體顏色值,并根據顏色值估算胡蘿卜抗氧化活性與胡蘿卜總酚含量。又如,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提取可評價肉類食品新鮮度的信息特征量(氨氣、細菌菌斑、顏色等),對肉類食品新鮮度進行檢測,劃分肉類食品品質等級。
基于分子生物學、人類基因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動植物、微生物基因組序列得以測定。在此背景下基因芯片技術應運而生并得以迅猛發展。基因芯片技術又被稱為“DNA微陣列技術”,主要是利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將具備特定基因序列的探針分子固定到載體上,將標記待測樣品加入其中,進行多元雜交,根據雜交信號對受檢測樣品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該技術不僅操作簡單,且自動化程度高在轉基因成分鑒別,微生物含量測定等方面存在明顯優勢。在食品檢測中,可根據轉基食品特異邊界序列設計探針并制作成基因檢測芯片,用以鑒定該類轉基因食品,并在和其他食品檢測技術結合應用下測定轉基因食品成分;可根據過敏物質、毒性物質設計探針并制作基因表達譜芯片,用以分析食品致敏與致毒風險[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技術是食品檢測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定量分析技術。在現實應用中,食品中含有的金屬與非金屬元素(如鎂、鋁、鍶、鉀、銅、鈣、錳等),經原子化產生自由基態原子,被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器所發射的特征譜線吸收,通過測定輻射光強度掌握待測物質在食品中的具體含量。
人工嗅覺/味覺檢測技術屬新型檢測技術,該技術可通過食品氣味識別進行食品安全性、新鮮性評估。同時,該技術也能夠用于食品加工生產過程中,用以檢測食品生產過程中腐敗程度,以保證食品生產質量與安全。
食品品種的多樣性、成分的復雜性,決定食品檢測要求較高,難度較大。為保證食品檢測的及時性、準確性、有效性,應對食品檢測技術具有正確、全面了解,能夠根據檢測要求合理選用現代食品檢測技術,滿足食品檢測需求。同時,應樹立創新發展意識,不斷提升現代食品檢測技術水平,以更好保障食品質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