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曄

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勇敢地表達,就是讓他在公共場合或者在眾人面前敢于大聲說話,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其實,表達有很多種方式,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在眾人面前講話的,也不只是這樣的表達才叫勇敢地表達。
孩子需要勇敢地表達什么?
站到眾人面前朗誦一首古詩,或者唱歌跳舞,都不是我們讓孩子勇敢表達的重點,對于孩子來說,這也并不是他發展中的重要部分。那么,我們需要讓孩子勇敢地表達什么呢?
表達自己的需要
勇敢地表達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讓孩子能表達自己的需要。3歲之后,孩子要進入幼兒園了,一些父母會發現孩子上了很長時間的幼兒園,還是不適應。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在幼兒園里,不敢向老師表達自己很多生活方面需要幫助的地方,不敢向小伙伴表達“我想和你一起玩”的需要。所以說讓孩子學會勇敢地表達,一定先培養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能力,孩子能表達需要了,才有可能尋求或者得到其他人的幫助,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小學,甚至任何陌生的環境。
表達自己的想法
接下來,就是要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比表達自己的需要更高一步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逐步在孩子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升的。表達自我是一種綜合能力,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分析、判斷能力的提升,也是孩子有自信心的體現,甚至還需要孩子對自我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怎樣讓孩子勇敢地表達?
如果我們不再狹義地理解勇敢表達只是一種形式,那么就會對孩子不愛舉手發言、不愛在人前說話等情況減少一些焦慮,而是會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
找到孩子的表達舒適區
人類表達自己的方式有很多,輸出的不僅是語言,比如畫家是用藝術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舞蹈演員是用肢體動作表達情感的,每個人都有更好的表達自我的方式。我們需要關注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表達特點,讓他嘗試用自己更覺得舒適的方式來進行表達。比如如果孩子比較喜歡畫畫,那么一定想鍛煉他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能力的話,可以試試讓他把自己的畫講給大家聽,那樣他會比較有自信,也不容易太緊張。
父母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多觀察孩子,更了解孩子,就能發掘孩子的表達潛力,幫孩子找到表達舒適區。
及時地給孩子肯定與鼓勵
父母要有一雙發現孩子每一點一滴進步的眼光,并且一定要及時鼓勵。哪怕孩子這次只是很小聲地說了一句話,也要及時表揚孩子表現得非常好,表達了自己的需要,說了自己的想法。
另外,父母也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經常對表達方式有著固執的、單一性的判斷,認為只有愛說話才是好的表達。其實有的孩子不愛多說話,但是很愛畫畫或者做手工,其實這也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也要給他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讓孩子對于表達這件事不感到有太大的壓力,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認可。其實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和判斷最初都是來自于自己最親密的人,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表達方式被父母接受和認可,沒有太多“被要求說出來”的壓力的話,也許等語言發展到比較成熟的時候,自然就能用語言表達了。
給孩子創造表達的機會
家庭生活基本都是由成人做主的,住在哪兒、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幼兒園、吃什么、穿什么……孩子在生活中能主動控制的范疇很有限,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表達的機會。
聽聽孩子在說什么
父母能和孩子平等地對話是很重要的。大人總覺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如果我們事事都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的話,孩子表達的欲望就被壓抑了。舉個例子,周末到了,父母想帶孩子去植物園看植物,覺得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但孩子說想去登長城。父母覺得孩子只是隨口一說,并不當回事,但其實如果聽孩子說一說的話,就知道了他是因為最近在幼兒園里看了不少和長城有關的繪本,聽老師講了長城的傳說,特別想去看一看。如果聽到了孩子想去長城的理由的話,也許會覺得帶孩子去長城更能實現讓他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目的,也更有意義。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聽孩子在說什么,并且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表達自己需要、自己想法的習慣才有可能養成。
循序漸進擴大孩子的社交圈
有一些孩子可能確實比較膽小,如果想鍛煉一下他在眾人前講話、表達的能力,也不要一下子就把他放到一個大場合去,這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后更加害怕在公共場合表達。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結交一些家里剛好有和自家孩子年齡相仿的孩子的朋友,幾家人經常帶孩子一起活動,讓孩子們相互認識,甚至可以安排孩子獨自去別的小朋友家做客或過夜等,再從這樣熟悉的朋友群體,過渡到帶孩子參加一些小規模的有陌生人的場合,讓孩子逐漸習慣接觸陌生人,習慣在各種場合都不畏懼表達自己的需要、表達自我。
讓孩子學會勇敢地表達是有一個過程的。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表達方式,每個孩子都能實現勇敢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