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曉
(中共淄博市委黨校 山東 淄博 255000)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已經歷了近30多年的發展歷程。當前,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已形成四種主要模式,分別是“農業生產大戶”模式、“農業龍頭企業+農戶”模式、“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和“農業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以下簡稱“四種經營模式”)。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業生產大戶”模式是采取多種措施扶持小農戶發展,最終小農戶發展為農業生產大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戶”模式是讓農戶直接和農業龍頭企業(主要是農業加工企業)進行對接簽訂合同;“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是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再與農業龍頭企業進行對接合作;“農業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又被稱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由農村基層黨委直接成立集體經濟性質或者混合所有制性質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展開合作。對這四種模式的比較研究,有利于我們明確今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
四種經營模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從經濟學角度看卻有共同的經濟理論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交易費用理論。根據交易費用理論,“市場經濟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市場中的交易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保障交易實現的各種制度使用、安排及變更都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產生及其變更都離不開交易費用的影響。如果一項交易中需要付出的交易費用太高,人們會考慮采用交易費用較低的替代方法,從而放棄原有的想法?!?/p>
自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特征的農村改革實行以來,小農戶已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力量。小農戶既要在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和農資經銷商博弈,又要在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收購商博弈。但是,相對于數量眾多的小農戶,農資經銷商和農產品收購商的數量處于絕對少數,而且由于他們更貼近市場,因此他們在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由此導致小農戶在和農資經銷商、農產品經銷商博弈時,農戶的生產剩余有一部分被農資經銷商和農產品經銷商侵占,即農戶在“兩個市場”中同時承擔了過高的交易費用。[1]這是引發“三農問題”“種地不賺錢”等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即進行了一系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探索。這四種經營模式要解決的共同問題,或者說共同的理論基礎就是解決小農戶市場交易費用過高的問題,因此交易費用理論成為這“四種經營模式”的共同理論基礎。
發展農業生產大戶模式的思路是:小農戶在農資市場和農產品市場中已經處于弱勢地位,如果政府采取各種扶持政策引導小農戶做大做強,小農戶成為農業種植大戶,憑借著自身的規模優勢獲得一定的市場議價權,就可以改變農民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降低農民的市場交易費用,讓農民取得不錯的經濟收益。[2]這種模式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等人口相對較少,人地矛盾相對不突出的地方獲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已經成為當地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方式。
這種模式雖然能夠提升農民的生產者剩余,改善農民狀況,但也存在著先天的不足,突出表現在:一方面,適合發展農業大戶的農作物種類偏少。從實際情況看,種植的主要是糧食作物、部分油料作物和部分經濟作物,不耐儲存、不易保鮮的農作物不太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大戶。另一方面,農業大戶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帶動能力相對偏弱。一個村莊受制于土地面積,往往只能發展1-2個農業大戶,這就導致一個縣域內的農業大戶數量一般在100左右,數量整體偏少,小農戶和農業大戶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將土地流轉給大戶,合作形式單一,農業大戶在農村產業振興中的覆蓋面有限,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帶動能力相對較弱。
“農業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的思路是:在市場和農戶之間引入農業龍頭企業,讓農戶和企業簽訂交易合同。農戶的市場交易費用變成農戶和農業龍頭企業之間的內部交易費用,再通過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來保障農民的利益,降低農民的交易費用。這種模式的實質是把農民面對市場的不可控的外部交易費用,內化為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可控的內部交易費用。
這種模式的優點一是降低了農戶的市場交易費用。農民不再直接和市場打交道,而是直接和農業龍頭企業打交道。根據事先簽訂的合同,農戶能夠以一個固定的價格出售農產品,不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降低了農民的交易費用。二是農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生產。因為有了固定的銷路和價格,所以農民在生產過程中不需要過度關注農產品價格波動和農產品的銷路,只需關注在規定的時間,按照規定的要求生產出符合企業要求的農產品即可。三是農業龍頭企業獲得了相對穩定的供貨渠道。企業不用再去市場上購買農產品,減少了中間環節,有的企業還通過發展訂單農業,獲取了質量比較高的供貨渠道。四是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化。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需要的農作物品種多、數量大,在這種模式下會有大量的小農戶參與到訂單農業的生產中來,相比單純地發展農業大戶,能夠覆蓋更多的農民,從而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
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在于:雖然農民外部交易費用已經內化為內部交易費用,但是交易費用并沒有消失。當市場價格高于企業的收購價格時,農戶就有違約的動力,直接去市場出售農產品獲得更高收益;而當市場價格低于企業收購價格時,企業就會采取種種方式拒絕履行合同,從而導致農民的損失。因此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都有違約的動機,并且一旦有一方違約,另一方很難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
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內部交易費用高的原因在于合同遵從度弱,如果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形式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業企業不再和農民直接打交道,而是和合作社打交道,企業和農民的合同關系就從“一對眾”變為了“一對幾”甚至“一對一”。溝通的主體變少、溝通成本降低,企業與合作社之間的合同就能得到比較好的貫徹執行,雙方的權利義務也在法律上變得更清晰,從而降低了企業和農民之間的內部交易費用。
這種模式是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地都在廣泛推廣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它有很多優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一是減少了農民的違約行為,降低了企業的交易費用?!稗r業龍頭企業+農戶”模式下雙方違約成本太低,合同約束力比較弱。中國的農村仍然是典型的熟人社會,村民之間多少都沾親帶故,相互間還存在著很強的道德約束力。引入“合作社”之后,合作社成為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中介”,會對農戶產生自發的約束力,企業和農民間的違約糾紛顯著下降,降低了企業的交易費用。[3]二是減少了企業的合同風險,降低了農民的交易費用。合作社介入后,農業龍頭企業只需和合作社簽訂合同,大大簡化了合同履行的對象,降低了企業風險,企業與農戶間的購銷關系會趨于穩定,企業獲得了穩定的供貨渠道,就可以憑借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進行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不斷壯大實力,和更多的合作社開展合作,收購更多的農副產品,吸納更多的農民,農民總體上的交易費用就會逐步降低。
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問題:一是合作社經營風險高。合作社往往都是由“村里能人”牽頭成立的自發性組織,在合作社經營過程中,有些“村里能人”因為各種原因,逐漸退出了合作社的經營,導致合作社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有些合作社因此而破產。二是合作社經營融資難。從銀行角度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屬于民間組織,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比較松散,一般采取“自愿入股、自由退出”的管理模式,合作社的法人制度不健全,合作社的信用水平低,金融機構向合作社發放貸款的違約風險較高,導致合作社難以從銀行獲得各類貸款。三是合作社經營脫實向虛。合作社的本職工作是組織農民開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但有個別合作社利用政策的漏洞開展違法經營活動,如利用合作社資格,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套取利潤等。
這種模式即通常所說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最早是在全面脫貧攻堅工作中提出來的,是確保農村貧困戶按期全部實現脫貧的工作方法之一。這個模式的思路是:村黨支部成員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村集體以集體資產等入股,農民以土地、勞動、資產或現金等入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這種模式里,核心的一點是以黨的組織力提高農村組織力,以黨的信用提高群眾信心,以黨的宗旨和紀律保證合作社“姓公不姓私”,為農村的共同富裕服務。本質上而言,這種模式就是用村黨支部的信用來提升合作社的信用,讓合作社守法、依規、扎實有效開展經營。[4]
這種模式有別于其他模式,一是凸顯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黨支部在合作社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導指導、提供保障、協調服務、監察監督等,做到“引導而不強迫、支持而不包辦、服務而不干預”,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力、號召力、引領力等核心領導和主導作用。二是村黨支部成員在合作社理事會中交叉任職。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委其他成員兼任副理事長等職務,合作社具體工作由懂業務的副理事長、監理等人員具體實施。三是合作社具有獨立法人地位。通過土地“三權”分置,實現土地參與市場化運作,逐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在市場經濟中參與公平競爭,代表村集體和入社成員“抱團發展”。四是保障集體股份和社員股份占主導地位,保證村集體、入社社員的整體利益不受損失。在收益分配上,強調合作社大部分利潤由集體和社員獲得。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一種新型的集體經濟體制。它既發揮了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橋梁紐帶作用,也發揮了基層農村黨組織的核心作用;既有公有制經濟的因素也有民營經濟的因素,是一種混合所有制經濟。它在服務廣大農民,幫助農民增收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四種經營模式”不是彼此獨立、互不相關的四種模式。相反,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演化邏輯關系。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初期階段,出于降低農民的市場交易費用的動機,各地政府選擇了發展農業生產大戶這種產業化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發揮了其歷史使命,顯著降低了部分農民市場交易費用過高的問題,但同時由于受覆蓋面小、適用條件高等問題而不能大規模推廣。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中后期階段,一方面各地政府逐漸樹立起從“抓大”過渡到“管小”的思路,通過合作社、村集體、農業龍頭企業這三種不同的組織形態,把農民層層包裹起來,從而實現了把農民和市場隔絕開來的目的,避免了農民市場交易費用過高帶動農民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通過合作社、農村基層黨組織把小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用組織化的力量來和農業龍頭企業談判,用強大的組織保障確保合作社、村集體在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立足、發展、壯大。
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四種經營模式”的探索史,實質上就是改革開放后對小農戶生產經營的再次組織起來的一段歷史進程,是保障小農戶主體地位、保護小農戶利益的市場經濟探索史。
農業產業化經營經歷了“四種經營模式”的發展完善,已經成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發展鄉村經濟的重要抓手。今后,應繼續圍繞更有效地降低農民交易費用這個初心,圍繞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職能這個思路,圍繞優化農業全產業鏈這個方向,深化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探索,不斷創新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為實現鄉村振興這個偉大目標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