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明
遼寧省阜新市時代建筑設計院 遼寧阜新 123000
城市化的推進雖然是現代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結果,但也對農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造成了危機,鄉村中的人口流失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流失,一些傳統舊民居的廢棄和破壞是文化與價值的毀損,要協調好鋼筋混凝土建筑與傳統、自然的關系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既要保存好傳統舊民居及其價值,又要將全新的活力諸如整個保護和改造過程中,以下對舊民居改造的鄉村民宿建筑設計進行具體探究[1]。
改造舊民居和進行鄉村民宿建設的過程中,要盡量維持傳統民居本身的文化價值,與此同時要加入一些具有創新點的建筑技術和藝術,相關研究表明,鄉村民宿建筑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鄉村民宿是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產物,它能夠為前來旅行觀光的游客提供住宿等服務,因此為了凸顯自身特色、打造民宿品牌并吸引更多人來居住,應當對鄉村民宿建筑進行精致化的布置,提供細致、周到、專業的高品質服務,以便溫馨民宿氛圍的形成,讓游客產生“家”的感覺。
鄉村舊民居本身就是當地文化特色的顯現,很多來自城市的旅行者也會更愿意選擇獨具特色的民宿,他們不僅關注住宿的舒適度,也關注居住環境、居住氛圍,因此在進行鄉村民宿的建設時要保持或者增加其外觀和內飾的鄉土氣息,與城市中的酒店、賓館區分開來,為游客提供獨一無二的文化體驗[2]。
在對舊民居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的設計師對其進行設計,因為每個設計師的想法和思路都是不同的,有的關注建筑本身的創新,有的則更關注文化的融合,多種選擇可以創造出多元風格,使鄉村民宿建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讓每位游客在住宿過程中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基于舊民居改造的鄉村民宿建筑設計不僅僅是對建筑的改變,因為每一種建筑都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中,相應受到地理環境的約束,與鄉村生活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整個改造過程應當結合當地的文化理念。改造之后的鄉村民宿建筑應當有效保護周圍的環境,但也可以對環境進行一定的影響和改變,或者某種程度上的重新定義,以使建筑能夠從用材、顏色、裝飾、精神等諸多方面表現出文化特色。設計師在對舊民居進行改造時要首先考慮外部環境,將本身存在便利關系的旅游資源和民宿聯系起來,促進民宿的迅速發展。除了借助本土的文化資源,鄉村民宿建設過程中還應當充分尊重生態環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對舊民居進行改造以建設出具有特色的鄉村民宿建筑,這就需要在傳統民居的基礎上對其空間進行調節、規劃與整合,對于空間的處理應當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不僅要讓鄉村民宿建筑發揮基礎的提供吃住功能,還要讓旅客在這個空間內獲得精神上與美的享受。
被改造的舊民居基本都用于居住,在改造時一定要注意功能的保留與調整。比如對于需求相似的空間,可以采用相同的調整思路,不改變其本身的宏觀構造,只在內部細節進行創新;而對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建筑,則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加以修飾與更新。前文已經提到,鄉村民宿最基礎的可以提供住宿、餐飲、庭院以及公共的休閑區域,對其進行改造之后還可以增加茶室、手工室、花藝室等豐富多彩的功能,讓民宿具有更強的吸引力。盡管對舊民居進行改造會調整其空間結構,但是一般來說傳統民居的空間是相對有限的,所以還要注重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劃分,比如對于空間狹窄的民居,可以將室內物品沿墻體擺放,給旅客一種廣闊空間的感覺;同時可以拆除小空間之間的擋板與隔墻,以使空間能夠相通,增加空間的利用率[3]。
游客對鄉村民宿的情感感知不僅從其整體形象出發,更是從其呈現出的細枝末節出發,因此在改造舊民居時應當注意建筑細節,將民宿的風格與氣質通過微小事物表現出來。比如室內物品的擺放,在門口擺放一盆龍船花可以表現出民宿的熱情,擺放一盆君子蘭卻可以表現出民宿的清雅;這些擺放的細節不僅美化環境,對人的心情也會產生影響。同時還要關注某些細節功能能否滿足客人的要求,比如客人是否可以便捷使用水電、安全設施是否完善等。這些建筑細節能夠使整個民宿表現出更強烈的人情味,讓客人玩得開心、住得舒心。
在傳統的舊民居中,往往存在一些老物件,這些物件有的還保留著使用價值,有的雖然不能使用,卻是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表達,因此建設鄉村民宿時要保護這些老物件,將其融入當創新的環境中去,比如某些民居中的石磨、石臼等,既可以成為游客文化體驗的一種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效益,舊民居改造之后展現出新舊文化撞擊的也是一種特色。
除了老物件的使用,也要增加本地材料的使用,比如在改造舊民居時可以使用木頭、石頭、竹子等自然材料,讓民俗更加樸素和幽雅,促進民宿與環境的融合,當然在取材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環境,切不可因小失大,一定要堅持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綜上所述,鄉村民宿建筑具有精致化、鄉土化和多元化的特點,在對舊民居進行改造時,要善于結合外部環境同時要調整內部空間,此外還要關注建筑細節、保留民宿的鄉土印記,這種改造方式能夠讓傳統建筑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鄉村文化的魅力,促進歷史的傳承,同時拉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提高群眾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