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鵬
(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高校學生黨團組織是最基礎的組織單元,在學生工作中有重要作用。而中華優秀文化在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上又具有豐富的資源和獨特的文化特質,引領黨團組織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高校黨團組織完整的建設模式可歸納為:以黨組織為核心,團組織為主導力量和執行結構,堅持“以生為本”,充分團結、組織、教育學生,發揮黨團組織的政治和組織優勢,發揮學生們的青春正能量,使他們樹立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愛校情懷、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大學生黨團組織是基本的群體單元,對學生能力培養和品格塑造具有深刻影響作用,大學生黨團組織成員文化水平高、思想覺悟較強,加強大學生黨團組織建設能夠有效提高我國黨團建設成員的整體素質。可見,加強大學生黨團組織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現在大多數高校基層學生黨團組織僅限于完成黨團員情況統計、收繳黨團費、黨課通知及黨員推優發展等日常管理工作,活動開展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發揮基層組織教育職能。黨支部組織生活質量不高,黨員教育管理和作用發揮不到位,黨支部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減弱。[2]
在大學生黨團組織建設中,由于大多高校學生沒有固定教室,學生歸屬感、責任感低,集體概念淡化,凝聚力不足,部分學生干部存在感較弱,干部組織能力有待提高。
1.德育價值:培育高校大學生的道德品質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中“立德”與“樹人”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學習、掌握其中之精華,對樹立正確三觀有較大益處。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的才德觀;《論語》中“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正確義利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坦蕩胸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換位思考;《孔子家語》中“言必誠信,行必中正”的誠信觀;《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觀和《尚書》中“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奉獻精神及《沁園春·雪 》中“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砥礪奮進;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雷鋒愿做一顆螺絲釘的奉獻為民等中華民族精神品質,對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意義重大。
2.智育價值:擴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提高其實踐能力
智力是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發現中華民族文化中優秀元素,與大學生黨團組織建設融合,使學生在以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積累文化知識,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提高能力。
3.美育價值:提高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藝術作品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并給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4]我國美育資源豐富,如特有的國畫、書法、刺繡、雕刻、戲曲、剪紙、民族武術等藝術;唐詩宋詞詩歌曲賦、民族服飾、歌曲、舞蹈等元素。再如以革命元素為背景的歌劇《白毛女》、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豫劇《鍘刀下的紅梅》等藝術作品,彰顯著我國優秀文化不凡的智慧氣度和神韻,讓學生在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下,認識欣賞、感受創造美,善于表達美、塑造美和傳遞美,培養學生的真善美,自覺抵制假丑惡具有重大意義。
1.指引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
中華優秀文化在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上具有豐富的資源和獨特的文化特質,因此將其融入大學生黨團組織建設之中,是大學生學習感受文化魅力的基礎。通過開展傳統節日紀念活動、理論知識比賽、詩歌朗誦、手工、藝術作品等活動,讓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熏陶浸潤中強化文化自覺與自信。
2.增強學生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感
用中華文化引領高校黨團組織建設能夠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在情景體驗中加強學生心理感知,從而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勇擔文化傳承使命。[5]
3.促進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文化是核心價值觀最根本來源,前者是滋養后者的源泉,而以中華文化為引領的黨團組織建設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因此二者相輔相成。
文化活動可以為大學生全面發展創設合適的環境,通過文化活動能夠使學生對世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提高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將理論學習融于實踐鍛煉,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樹立家國情懷。
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是增強國人歸屬感和自信心的重要依托,對于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部分,我們要積極轉化和發展,使其為時代所需。
在高校黨團組織建設中,可以深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以其為引領,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比如,每年5月端午節開展“品味甜蜜粽子、傳承濃情習俗”主題活動;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舉行“濃情中秋、感恩相隨”“我的家風家訓故事”中秋教育主題活動;9月教師節,開展《我的祝福送給您》尊師愛校主題活動;10月國慶節開展《我與祖國共成長》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開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題教育活動。
通過開展以上傳統節日紀念活動,讓黨團員在《論語》“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正確義利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坦蕩胸懷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換位思考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潤中強化文化自覺,進而堅定班級每位成員的文化自信,培養其自信心,提升其向上力。
革命文化,是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創造,是寶貴的精神遺產;是黨和群眾優良傳統的具體表現,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不同時期,凝聚了不同的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以此引領高校黨團組織和班級建設,引領新時代青年,有較為豐富的途徑。如定時前往當地周邊的烈士陵園,舉行以“追憶英雄、緬懷先烈”為主題的團日活動,拜謁紀念碑、祭掃烈士墓、參觀紀念館,深切緬懷烈士的不朽功績,讓學生體會一代又一代青年為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所做出的不懈奮斗,更加明確了自己作為當代青年肩負的歷史重任。在黨團組織和班級中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據地故事和英烈故事“四個故事”活動,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做到故事全覆蓋、學生全覆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每年開展“五四學習會”,收看紀念五四運動大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系列講話精神,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
籌建“五紅育人”工程,在學生中間開展“紅色故事,紅色電影,紅色動漫,紅色書籍,紅色歌、舞、劇”展示活動,具體如下:
紅色故事:在前期開展的“四個故事”宣講基礎上,增加新中國創建后的國家恢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及十八大以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的“新時代的故事”,采取更加靈活的形式,多頻次、全覆蓋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
紅色電影:每班每月看一場紅色電影,可以是愛國、抗戰、英雄等題材,也可以是現代化建設題材。
紅色動漫:每個黨團組織每月觀看一期紅色動漫,如青年毛澤東、青年周恩來、青年劉胡蘭等。
紅色書籍:開展一班一月一紅書“三個一”主題活動,如《知匯心語》《知之深愛之切》《知青歲月》《擺脫貧困》等,使學生在讀書中成長,在讀書中感悟。
紅色歌、舞、劇:據調查,當前青年對紅色歌、舞、劇知之甚少,比如歌曲《東方紅》《走進新時代》;現代歌劇《白毛女》、革命舞劇《紅色娘子軍》;豫劇《鍘刀下的紅梅》等藝術作品,學生們表示并沒聽過看過,更不用說創作背景、創作意義了,所以開展每班每月聽唱一首紅歌、觀看一場舞劇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青心向黨工程”學思踐悟方面視聽維度的內在要求,也是中華優秀文化引領黨團組織與班級建設的現實需要。
創建品牌活動,如《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紀念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主題教育,設計燭光祭—默哀宣誓—書法等藝術作品展覽—簽名追念—主題班會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追思歷史,明白和平來之不易,提高憂患意識。
在“主題黨日團日”平臺上,用志愿軍保家衛國的無畏;《沁園春·雪 》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拼搏奮斗;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等精神品質,激勵當代大學生,傳承愛國志,青春跟黨走,進一步提升黨團組織的凝聚力,使其在班級建設中形成精神火炬,指引班級所有學生向上、向尚,意義重大。
大學教育的要義在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幫助學生確立對待人生和社會的正確三觀,扣好人生道路的第一粒“扣子”。
大學應堅持用先進文化引導黨團組織建設,幫助青年學生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優化其知識結構,豐富其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努力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例如,舉辦“青馬工程”培訓班,培養學生中的先進黨團干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努力成為優秀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進而帶動廣大青年學子勇于自我革命、奮發務實進取,為我國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征程中增添更大榮光。
開展班級達標與樣板班級創建,爭取班級達標率90%以上,每年評選出“樣板班級”,提高畢業“樣板班級”考研率和就業率,以此帶動班級凝聚力、向心力。
定期舉行“道德講堂”,開展《祖國大建設》話劇、《社會主義好》舞臺劇等表演;觀看屠呦呦、袁隆平、顧方舟、茹振剛等優秀科學家訪談錄;學習雷鋒、李芳、黃文秀等楷模先鋒。組織學生黨支部前往衛輝唐莊開展“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做表率”主題黨日活動,參觀唐莊鎮吳金印同志先進事跡展覽室,了解吳金印扎根群眾、艱苦創業、造福人民的感人事跡,到金門溝造地工程現場,感受吳金印與當地群眾的同甘共苦。
近年來,網絡媒體發展迅速,若要使工作活起來,需要將黨團組織與班級建設和互聯網融合,增強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可以開通微信公眾號、新浪官方微博等,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為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就業助力,如每年推送考研學霸宿舍、學習楷模等,營造學院良好的學習氛圍;發布就業創業信息和奮斗模范,引領廣大學子形成先就業再擇業、到基層工作和創新創業的就業觀,從而努力取得考研率、就業率節節高升的神話,也牢牢把握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