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倬 劉霽堂
(廣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科學建構主義者認為,科學是諸多社會因素建構的組織行為,科學建制化是科學的組織化、制度化和體制化,是科學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標志??茖W發展史既是科學知識生產史,也是科學建制進化史,把握科學建制機制是探究科學發展規律之捷徑。16世紀天文學革命,宣布科學獨立,拉開近代科學建制化序幕??茖W建制是科學獨立的表征,科學建制和制度不斷升級,促進了科學獨立和自主發展,科學的獨立、和自主又加速了科學建制化。近代以來科學建制化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17世紀無形學院科學、18世紀學會科學、19世紀學院科學和20世紀以來后學院科學。無形學院作為17世紀的科學建制,在以后的科學建制中不斷與時共進,扮演著科學發展主體的角色。
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誕生于1645年倫敦地區培根主義者關于科學問題的不定期聚會稱為無形學院。[1]341645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于關鍵階段,革命使倫敦地區的學術活動處于中斷狀態;一些實驗哲學愛好者為了能在戰亂中繼續活動,設法組織不定期科學聚會。開始時沒有固定地方,常召集人在家里聚會。作為非正式科學聚會,無形學院的參與者不僅有知名教授,也有愛好科學的商人和貴族,他們的原則是不談神學和政治,只談論自然哲學和相關科學知識。[2]隨著無形學院后來固定在格雷山姆學院,參加人數增加,研討的問題開始多元化,每周聚會時間也固定下來。1648年后,無形學院主要人員部分到牛津工作,他們在牛津組建無形學院。牛津無形學院與倫敦無形學院獨立活動,相互交流,不少學者穿梭于兩地之間,吸引更多科學愛好者參加,在英國知識界傳為佳話。1658年是無形學院轉折點,牛津無形學院核心成員回到倫敦,牛津無形學院衰落,格雷山姆成為無形學院活動的唯一場所。
1660年11月28日,無形學院在格雷山姆聚會結束后,核心成員們商議無形學院實體化問題,一致同意把無形學院升格為正規社團。1662年7月,國王特許狀下達,特許無形學院為英國皇家學會,歐洲首個正規科學社團誕生。
作為近代科學最初建制,無形學院之價值很長時間并未引起學者關注。20世紀30年代,隨著科學社會學研究興起,無形學院價值被科學社會學家發掘,形成科學社會學經驗研究成果。[1]33英國科學社會學者馬爾凱等人復活無形學院術語,以無形學院表征格森、李約瑟和貝爾納等堅持該范式的學者團體。[3]不久,美國學者普勒斯從大科學時代科學學術交流網絡定義無形學院,指出:小科學過渡到大科學時,不同學科或領域的學術團體擴張到一定程度總會分化出100人組成的小團體,其成員間緊密接觸大大提升學術質量和效率,該團體就是無形學院。[4]美國學者克蘭從大科學時代科學論文發表分布實證由高產作者形成無形學院,研究了無形學院影響科學知識的增長機制。[5]
探究無形學院的發生意義和后來學者對無形學院的重新定義,我們認為無形學院有兩層基礎含義:其一,無形學院是一種特殊科學共同體;其二,無形學院是一種特別科學交流方式。所謂特殊科學共同體,主要指:第一,該共同體是亞科學共同體,其范式模糊,只求意會;第二,該共同體是隱性科學共同體,非官方認可,實體性不強;第三,該共同體無章程約束,成員邊際模糊,內聚力不足。所謂特別科學交流方式,主要表現為:第一,交流非正式化,即無法規約束、無嚴格程序、無正式記錄;第二,交流人際化,即個體直接信息溝通、人際紐帶聯結;第三,交流媒介化,即通過電子網絡、電話信件、期刊和會議聯絡。
17世紀英國無形學院在近代科學的獨立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一,英國無形學院科學是17世紀歐洲科學的代表,有力地捍衛了15—16世紀近代科學革命成果。由于英國無形學院成員多數在牛津、劍橋擔任教職,且對貴族保持開放,因此其更具活力,成為當時歐洲科學組織楷模。其二,英國無形學院在實現培根有組織地生產知識理想上邁出了關鍵一步。近代科學鼻祖培根在其著作《新大西島》中憧憬了知識生產的合作圖景,以集體生產知識行為來定義科學。[6]其三,由英國無形學院發展為皇家學會之途徑為后來歐洲科學建制提供借鑒,法國、德國和俄國相繼學習英國成立了官方認同的正式科學組織,為18世紀歐洲學會科學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17世紀的科學學會多是業余科學愛好者的自發行為。進入18世紀后,西方多國政府仿效英國皇家,特許了學會組織法人資格,學會組織由無形學院變為有形學院,科學建制化是其邁出的關鍵一步,主要表現為:其一,政府干預學會組織,形成綜合性權威學術機構,科學無序狀態有所緩解。據資料顯示,18世紀歐洲各國政府相繼成立類似英國皇家學會的國家綜合科學組織有18個,類似法國科學院的綜合科學組織有7個。[7]43-44其二,18世紀參加學會者盡管部分仍為業余學者,但由于入會門檻的學術資質條件提高,學會吸引來諸多科學精英,增強了學會組織向心力。如牛頓是皇家造幣廠廠長,也是皇家學會骨干;拉瓦錫是法國稅務官,也是法國科學院院士。其三,18世紀科學組織章程越發完備,對入會資格、責任、義務、組織選舉和學術道德等都有規定。如牛頓任學會會長后修改章程,清理無學術貴族會員,優化學術生態。[8]其四,18世紀學會組織和科學院相繼創辦反映其學術成就的會刊和院刊,建立論文發表審稿制度,推介會員優秀學術成果,初步形成科學承認和同行評價機制。其五,18世紀學會科學自組織性明顯,學會獨立運作,即使是法國皇家科學院,政府也只提供50個編制,且薪酬難以養家,編制人員多靠兼職糊口。[7]42
18世紀學會科學的運作與其中的無形學院不無關系。18世紀的科學組織盡管是有章程和規劃的正式組織,但基于該時期科學的經驗性和綜合性,在學會內仍形成了有以學科和籍域為特征的無形學院,加快了科學的分科建制。
首先,學科無形學院關注學科利益,引導學會科學非平衡發展。蘇聯學者凱德羅夫曾提出科學非平衡發展理論[9],認為自然科學門類發展不平衡,某些學科得到優先發展,然后帶動整個科學門類發展。牛頓出版《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后名聲大振,成為皇家學會學術新星,經典力學無形學院在皇家學會生成。他舉辦力學問題沙龍,與力學愛好者交流,形成影響力,不久被推舉為皇家學會會長,加強了力學范式對學會科學的規范力,拓展了學會科學共同體。其次,學科無形學院對學會科學經驗性構成沖擊,使之理論化和分科化。18世紀英國皇家學會中的化學愛好者通過爭論,使氧化理論取代燃素說,化學理論化加快,化學學科獨立。再次,基于相同科學對象和人文氛圍的籍域無形學院成員,關注本地科學問題研究,促成學會科學地域化和大眾化。18世紀英國皇家學會的愛丁堡成員對愛丁堡地區巖石進行觀察后,創立火成說,形成愛丁堡地質學無形學院,與主流的水成說地質學派針鋒相對。[10]最后,18世紀學會科學的無形學院積極參與科學啟蒙運動,為科學新建制準備輿論。18世紀中期法蘭西皇家科學院部分成員形成無形學院式的百科全書派,倡導科學、理性的大眾科學觀,為法國大革命后政府科學建制化制造輿論。
學院科學是政府主導并委托大學法人治理的職業科學,學院科學家被大學有效組織起來,形成室、系、部、院等組織結構,成為職業科學家。逐步生成的世俗大學學術組織吸納學會優秀成員,學會漸漸被大學內部化,大學成為19世紀主導科學建制。
首先,大學代替學會成為19世紀科學主戰場。18世紀末,法國科技制度改革,創辦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的大學校,以教授科學技術為主,制定由理論到實踐的課程體系,取消神職人員大學主導權。德國政府效仿法國,1810年創辦柏林大學設置科學學位教育,并于1850年前創辦10所理工大學開展高等技術教育。[7]86-9119世紀后半葉,歐洲各國相繼完成學會科學向學院科學的轉化。其次,大學設置規范化科學學位培養體系。拉普拉斯在學院科學教學中倡導牛頓主義,用牛頓范式編著教材和講義,把數學訓練和實驗訓練引入教學,建立規范科學教育體系。吉森大學李比希教授創立吉森化學學位培養模式[11],科學教育與科學研究相貫通,推進歐洲學院科學建制進化。最后,大學創建專業科學研究機構。隨著吉森科學教育模式的流行,學院科學研究規模和能力的提升亟須研究組織化。為適應學科分化后的理論化需要,大學各專業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從1866年到1885年,英國大學僅物理學就創辦了24個研究所。[12]
19世紀學院科學中有兩類無形學院:一是基于教授委員會的學院內無形學院,二是基于科學學派的學院外無形學院。這兩類無形學院在近代科學體系完善及其建制過程中扮演著主體角色。
首先,基于學院教授委員會的無形學院成員熟悉本學科發展情況,對學院學科建設、教學及學術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了解全面,形成的學院發展建議更為合理,以第三種聲音向政府及校方董事會提出的發展要求更能得到認可。19世紀中期,英國學院科學教育落后,受到學術界及民眾訾議,劍橋大學形成以巴比奇、休厄爾等教授為首的教授委員會無形學院,他們相互溝通形成共識,呼吁學校開辦自然科學榮譽學位課程,設置自然科學教育體系,得到學校董事會認可。[7]114其次,同學科學院科學家針對同一科學對象形成不同范式,生成不同學術派別無形學院,學派無形學院成員通過通信、拜訪和論文互引等加強聯系,在各類科學組織中彰顯自己,影響組織構成。19世紀中期,光的波動學派與微粒學派針鋒相對,左右法國乃至世界的光學發展方向。再次,學科不同但學術范式相同的學派無形學院形成了跨學科綜合學術組織。如19世紀的力學、光學、電學、磁學等在解釋作用機制時,一些學者用近距離接觸作用范式來解釋所在學科的作用機制,生成跨學科無形學院,促成更多更大學術組織誕生。最后,不同類型學派無形學院不斷擴展,為了學科話語權和滿足科學整體發展需要,成員相互聯絡,結成大科學無形學院,形成科學輿論,引導科學建制化。
恩格斯說,科學一旦有了生產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推動社會發展,其另一層意思是生產需要也使科學面貌發生根本變化。19世紀以來,產業革命的深入,使基于工匠經驗的技術創新遇到瓶頸,基于科學理論的技術創新博得產業資本關注。19世紀后期,美國引入德國科學教育模式,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產業研究,世紀末美國經濟步入世界前列。后學院科學建制從多個方面超越學院科學,呈現出多彩畫面。
進入20世紀,德國政府于1911年首先發起威廉協會科學計劃,規劃通過25年在全德創辦獨立于大學的30座國家科學研究所。[7]143“二戰”時,美國政府成立了科技發展局,推進“曼哈頓計劃”,動員100多所大學、6000多位科學家、12萬工程技術人員研發核武器?!岸稹焙?,美國相繼成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科學院、國家科技委和國家技術評估局等。
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名校教授于20世紀60年代創辦硅谷科技產業園,形成科技企業家主導的基礎、應用、開發與生產一體化研究機構,匯聚政府、科學院所和企業資源,開啟國際大科學計劃組織模式。
19世紀德國高等教育改革使德國的科學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到德國大學研習科學成為世界各國學子的夙愿,由此科學的國際交流大大增強,國際性科學組織大量生成。從1860年到1900年,大約成立了12個國際性科學學會[7]139,以諾貝爾科學獎為代表的各類國際科學獎的出現,使全世界科學家結成世界最大科學共同體。
后學院科學是大科學,科學對社會的滲透和整合作用十分強勁,政府和產業對科學干預作用十分明顯,后學院科學的無形學院機制也呈現新特點。多元網絡化、功利化和價值負載化是后學院科學無形學院基本特征。多元網絡化表明:后學院科學參與人員有更多的交流渠道,如會議交流、書信交流、論文交流、電話交流、電子媒體交流等,這些渠道形成立體網絡,交流快、效果好。功利化表明:后學院科學是職業科學,科學資源競爭激烈,資源決定學術地位和話語權,取得科學成就和獲取學術榮譽成為科學參與人員的第一需要。價值負載化表明:后學院科學是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的大科學,國家科學發展戰略和科學政策制定表現出明顯的意識形態傾向,科學參與人員在團隊組建、科學選題和科學成果評價等活動中務必有價值嵌入。
無形學院作為最初科學建制形式,一直存在于科學建制化過程中,但不同科學發展時期,其形式和角色有所不同。作為科學共同體,無形學院是科學建制化隱性主體,一直是新科學組織的誘導者、新科學范式的設計者。作為科學通勤方式,無形學院一直支撐和保障著科學組織運行,并不斷創新組織運行模式。20世紀以來的后學院科學是大科學,大科學建制復雜化,無形學院復雜化,如何創新無形學院機制,使之在大科學建制化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確實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