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長春科技學院 吉林 長春 130600)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中最基礎、最深厚、最根本的一個部分。中國走過的道路,所取得的成果是有源泉的,這個源泉就是文化。習近平指出,“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自信是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新時代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通過有效的文化自信培育,推動大學生在時代復雜的信息潮涌中,堅定思想定力、牢記初始使命,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融入追尋中國夢的時代進程。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培育過程中堅持何種基本原則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并育的基本原則,為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必要的原則支撐。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是我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因此,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機制的構建、教育教學設置環節上、人才培養各個方面都必須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原則,突出黨領導的核心地位,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新時代大學生提供精神指引。
第二,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1]的高度,并且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了重要部署和要求。一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意識形態工作上必須旗幟鮮明,工作方法要創新,意識形態陣地要鞏固。二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內核和根本任務,始終將其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固本工程、鑄魂工程、聚力工程來抓。三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主要包括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培育和弘揚中國精神。四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不斷創作集中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質內涵的優秀作品,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鑄魂育人,為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基礎。
第三,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并育。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只重視科學技術而忽視人文精神所引起的社會失衡與社會矛盾,避免出現類似現象,就要在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過程中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平衡,既要發揮科學文化精神的批判作用,又要發揮人文情懷的關切,實現兩個方面的平衡,為大學生文化自信鑄就正確的發力方向和有力的科技支持。
“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離不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引領、品德涵養和理論提升。”[2]因此,打造洋溢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致力于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文化育人推進立德樹人,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關鍵作用。
第一,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基本素養。一是政治要強,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講信仰者自己首先要真真切切有信仰。要有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在錯誤政治觀點和政治思潮面前要敢于亮劍、敢于批判。要嚴守政治紀律,真正做到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的內容要嚴守紀律。二是情懷要深,要有家國情懷、傳道情懷、仁愛情懷。三是思維要新,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善于運用創新思維、辯證思維,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四是視野要廣,要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立足中國、善于從世界的視角分析和看待問題,還要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善于從歷史、縱向的角度看問題。五是自律要嚴,不管是課上、課下,網上、網下,教師都要做到知行合一。六是人格要正,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贏得學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引領者,真正讓學生“親其師”與“信其道”,讓優秀的文化內涵內化于學生的思想血液中。
第二,推進教學改革,增強教學效果。一是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在講文化自信問題時,要加強政治引導,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對文化問題的困惑,用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二是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大學生處于文化意識觀念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授課過程中注重將價值引導與知識傳授緊密結合。三是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育要協調好“立”與“破”的關系,既要講清各種正面的觀點,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又要剖析和批判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引導學生辨別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四是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用科學的理論文化知識培育學生,同時組織社會文化實踐活動,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領會到中華文化的實踐價值,增強文化自信。
第三,樹立文化自信,釋放正能量。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當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當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科學地擁有文化自覺和自信,要敢于且善于對文化有所自省、有所反思、有所創造、有所發展。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避免出現呆滯的單行線文化,要明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明確文化自信里面其實非常重要的是“自”,很多時候我們用的標準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標準,用的是其他人的一些眼光,我們現在提倡的自信,是用我們自己的視角來看整個世界、看待自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向全世界學習他們的優秀文化,也向他們傳播我們的優秀文化。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輿論的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加劇了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的交流、交融和交鋒。在意識形態領域,一些新問題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許多錯誤思潮在網絡發達的背景下加速發酵。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空間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關重要。
第一,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一是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設優質網絡文化載體和資源,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弘揚主旋律,傳播與主流意識相符合的正能量文化,構建融合思想性、服務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的先進網絡文化。二是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堅持正面網絡宣傳為主,并不意味著放棄輿論斗爭,對于網上攻擊、文化滲透的行為要嚴密防范和堅決抑制,對于錯誤思想、錯誤觀點要組織力量集中批駁,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正確價值引導的網絡環境。
第二,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構建良好的網絡秩序。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為一體,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等手段的綜合治理格局。主管部門要履行好監管責任,依法依規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凈化網絡環境,從源頭上遏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掃除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結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網之道,更好的構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環境,積極為青年大學生提供健康的文化自信生態環境。
第三,打造良好的校園網絡育人新環境。一是實現校內外優質育人資源的整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搭建學科之間互動的橋梁。組建跨學科研究中心,實現專業課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機結合,最大程度做到資源共享與開發,借助網絡的力量,構建校園網絡育人新環境。二是運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優秀文化。新媒體平臺的運用備受新時代大學生的喜愛,工作者要主動出擊,搭建線上平臺,將新媒體作為傳播陣地。通過設置積分、獎項等內容,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自覺主動地將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做堅定文化自信的表率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3]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青年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中堅力量,要不斷加強自我教育學習、積極參加文化實踐、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拓寬文化視野,做到文化自覺,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
第一,加強自我教育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生的真諦,是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地認識自己,自我教育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引導青年大學生自覺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論素養,從而更好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古典詩詞等書籍,做到超越已知、突破平面,充分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二是積極參加各種文化知識的講座,了解文化發展的前沿動態,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三是有效利用新華網、央視頻、抖音、快手、Bilibili、微信公眾號、QQ、微博等各種新媒體平臺,更好地掌握文化的最新資訊;四是觀看《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綜藝類文化節目,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五是理性對待外來文化,借鑒有益的外來文化成果,與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要本土化,增強文化學習的自覺性。
第二,積極參加文化實踐。文化實踐是大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環節。正所謂實踐出真知,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文化知識,更要主動踐行文化自信,走出課堂,提升個人實踐能力。一是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參加經典誦讀、國學禮儀、知識宣講、知識競賽等活動;二是積極學習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參加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三是參觀文化遺址、歷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暑期“三下鄉”文化活動、文化傳承和保護社會調研等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和體驗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和精神內涵,更好地實現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為中華優秀文化而驕傲。
第三,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國文化影響力。”[4]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擔負起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一是需要自信、需要勇敢直率的面向世界。講述中國傳統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結合;講述發展問題要與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講述效率問題要與全球化機遇以及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相結合;講述改革開放問題要與中國式的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相結合。二是需要懂中國更懂世界。作為中國的新時代大學生懂得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大學生應該不斷學習自己的傳統、自己的文化。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更應該做到懂世界,熱愛交流,善于溝通,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多元文化沖突愈演愈烈,不同的文化觀念、價值信仰體系不斷沖擊著我國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意識。當前,培育和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關乎國家安全和民族獨立問題。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有共同意識、責任意識、文化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集體,促使青年大學生擔負起文化使命,積極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實踐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勁、持久的青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