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洪寶 胡美玲
(綏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綏化 152061)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因此,高校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其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對建設美麗新中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氣候逐漸變暖、土地荒漠化加劇、水資源污染加重、物種消失加快、綠色屏障銳減等生態問題愈演愈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大學生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者、保護者、受益者,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身肩挑著化解當前中國面臨的嚴峻生態危機,建設天藍地綠、山清水凈、生態良好的美麗中國的重任。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1]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全過程,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已經刻不容緩。高校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增強生態文明意識,通過課堂傳授知識、課下帶領實踐等活動,將生態文明觀念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出了青年一代要立志成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的要求。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注重以德為先,注重全面發展,注重知行合一”[2],高校有責任引導和培養其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共同進步和發展,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其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幫助其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加強其分析生態形勢的能力,提高其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踐行力,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校要從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態勢出發,建立以管理、技術和教育為主體的“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管理方面,高校以生態文明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為出發點,成立生態文明管理組織機構,制定生態文明教育實施辦法,完善生態文明管理措施等,確保生態文明教育能夠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技術方面,高校要加強校園軟硬件配套設置的綠色構建,通過創新科學技術,有力地推動節能校園建設。教育方面,以生態文明教育觀為重點,加強對師生生態意識、生態理念、生態行為等方面的教育。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是把生態文明學科作為哲學、倫理學和環境科學等專業教學的一部分,還沒有設置專門的課程。即便有的高校開設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管理等相關課程,但是對大學生生態意識、生態理念、生態責任等的培養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
1.鼓勵各學科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知識的傳授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由生態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相互滲透發展而來。高校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態素養、所學專業的學科特點以及專業大綱要求,結合所在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相關課程的生態意識滲透力,突破教學資源限制的瓶頸”[3]。高校所有教師都有責任為學生傳授生態文明觀相關的知識,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做到將所學專業知識和生態知識有機結合。
2.將思政課作為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
從生態文明的學科屬性講,思政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生態文明教育,因此,可以在思政課堂中有重點地將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設計到課堂的教學內容里。例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建設美麗中國等戰略構想中所體現的生態價值理念。[4]在形勢與政策的課程中,可以設計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題,從生態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論基礎、提出背景、總體要求及相關內容方面著手,建立學生的生態文明理論框架。這些課堂設計不僅使思政課堂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理論水平,增強了生態意識,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有的放矢,真正地實現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3.大學生要自覺在學習、生活中加強自身的生態養成教育
大學生在學習生態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嚴格要求自己,建立正確的生態觀念,自覺踐行文明的生態行為,養成低碳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態習慣,真正做到將生態文明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生活中
校園文化是高校發展的靈魂,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實力,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優勢,將生態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對營造有特色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精神文化層面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學生的認同度;在行為文化層面融入生態文明教育,既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又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校園宣傳(周)月”等系列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一部生態文明教育的電影,開展生態文明“進課堂”“進班級”“進寢室”“進食堂”“進社團”的五進活動,聆聽一場生態文明知識講座,參加一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書畫比賽、短視頻制作比賽等,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態文化活動,還激發了大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真正起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
2.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
學生在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理論教學可以幫助他們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實踐活動則可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行動,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首先,鼓勵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對自己的家鄉進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調研,并根據調研情況分析原因、提出相對應的解決辦法并撰寫實踐報告;其次,組織大學生參觀生態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參觀,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情感,提升解決問題的生態方法。再次,組織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和社團活動等。如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3?22世界水日”暨“中國水周”、“世界環境日”、義務植樹活動等活動,將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理念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中,引導他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點滴之水匯聚成海,最終強化自身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最后,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設計學生的生態實踐活動,寓教于樂,德才相長,這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提升。
3.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校園環境建設中
大學生每年有四分之三或者更多的時間都生活在學校中,所以校園環境建設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高校應合理布局校園的綠化面積,完善以生態為主題的人文景觀建設,可以通過宣傳欄、橫幅標語、草坪邊上的警示牌等進行生態文明觀教育宣傳,進而潛移默化地感染師生[5],使綠色之風貫穿于整個校園。
總之,生態文明教育,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大計,也是培養學生成為綜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應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堅持全面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為實現生態文明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