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杰
曾公亮(999—1078),宋仁宗天圣二年進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先后受封為兗國公、魯國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作為軍事家,他主持修撰百科全書式兵學巨著《武經總要》,集中反映了他在軍事方面的建樹和成就,也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鑒于《孫子兵法》一直是中國古代軍事傳承發展的一條主線,本文僅就曾公亮在《孫子兵法》傳承發展與運用方面的主要貢獻做一初步探討。
曾公亮在其人生實踐中,之所以能傳承發展與運用孫子兵法,與其自幼生長的地域環境以及良好的家學家風傳統是分不開的,也離不開他所生活的北宋時代特定的政治軍事文化環境。
曾公亮自幼所生活的泉州地區,深具傳統歷史文化積淀,是著名的閩南文化發祥地,也是閩南兵學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閩南地域文化自其誕生始,就蘊含形成了獨特的兵學文化內涵。泉州作為“海濱鄒魯”“家詩書而戶業學”,除去經館、蒙學、蕃學之外,還有以教授武術與軍事理論為主的武學作為泉州私學的重要形式。而軍事理論則是指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武經七書》。深厚的武學文化積淀,濃郁的兵學氛圍以及尚武精神,成為造就曾公亮傳承與發展《孫子兵法》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
曾公亮出身的晉江曾氏家族是一個崇學向善、學術文化氣息濃厚,同時也有著尚武家風特征的家族。其先祖延世公11 歲受業于四伯父暉公門下,學習《孫子兵法》〔1〕,為唐武宗時期武將,其子亦為武將。可見,《孫子兵法》為曾氏家學。曾氏所形成的謹嚴、好學的家風,為后世樹立了榜樣。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從而有曾公亮、曾孝寬、曾懷、曾從龍“一門四相”的榮耀。這就為曾公亮能熟諳《孫子兵法》,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傳承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兵學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公亮對《孫子兵法》傳承發展與運用也離不開北宋時期的時代和實踐需求。曾公亮的一生,歷經宋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四朝,但他的主要活動是在仁宗、英宗兩朝和神宗朝前期。這一歷史時期,北宋與西夏之間爆發大規模激烈戰爭,“王師出伐”,雙方經多次交戰,宋軍屢敗,暴露出宋王朝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北宋王朝在長期對外作戰中處于不利狀態,由此造成嚴峻的國家安全危機,必然要求在軍事上運用各種手段來維護邊境安全,這同時也催生了對軍事理論的強烈需求。而中國古代兵學是以《孫子兵法》為核心內容的理論體系。為此,宋王朝決心改變人不習兵、兵不知戰的局面,組織校訂了以《孫子》為首的“武經七書”,帶動社會講武之風興盛。特別是下詔編修大型綜合性兵書《武經總要》,為曾公亮傳承與發展孫子兵法提供了歷史機遇。
曾公亮對孫子兵法的傳承與發展,集中體現在其所編修的大型綜合性兵書《武經總要》上。這部軍事學巨著,始編撰于慶歷三年(1043年),纂成于慶歷七年(1047年),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據趙國華《中國兵學史》論證,曾公亮具體編纂了其中的80%,且為主體內容,包括兵制、兵法、兵器、邊防、戰例等。〔2〕通過對這部著作的研究,可以發現該書作為中國古代兵學史上第一部軍事百科全書性質的大型綜合類兵書,從很多方面傳承與發展了孫子兵法的兵學思想,并在繼承的基礎上,做出了創新性發展,內容極為豐富。茲從以下五個方面做些探究。
宋代以前,未見有官方系統編撰工具類、綜合類兵書。曾公亮奉詔撰寫《武經總要》以指導北宋王朝的對外戰爭準備和戰爭實踐,主要是綜合前代兵學研究成果,因而書中包含了大量《孫子兵法》的內容。曾公亮做到了對前代孫子兵學思想的系統梳理與總結,可謂萃集宋之前《孫子兵法》思想的精華。全書凡40 卷,分前后兩集,各20 卷。“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后集俱歷代之得失。”《武經總要·前集》卷八曰:“今之秘府所存孫武書,惟十二篇(注:疑為“十三篇”之誤),無圖。其所言皆權謀之事,極為精密。太公《六韜》《黃石公三略》《穰苴法》《吳子書》,皆遠古所存可觀者。唐《李靖兵法》于近世最為詳練,可舉而行,杜佑采其條目,著于《通典》。其書亡慮數十家,悉淺近無取。”〔3〕
由此可見,該書重點取材于《孫子》等古代兵書,以“古兵法及本朝計謀方略”為主要內容,而所謂的“古兵書”,主要是指《孫子》等古代兵書。考察《武經總要》,其中作為主要內容的“制度”“故事”兩大門類為全書主體,集中表現出了對《孫子兵法》為主體內容的中國古代傳統兵學思想的繼承發展。“制度”十五卷,是全書核心內容。該部分以《孫子》為中心,“大量引用《孫子兵法》的文字,各節內容多是結合新的經驗分條闡發《孫子兵法》的軍事原則”〔4〕。
《武經總要》中的“制度”,并非討論軍事制度問題,而是廣泛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攻守之略、戰術戰法、軍官培養、士兵訓練、作戰樣式、武器裝備等兵學理論諸多基本問題,基本遵循了軍事理論的內在邏輯,接近于現代作戰條令條例之規制。結構齊整完備,內容充實豐富,條理通達暢然,儼然搭建起一個較為完整的兵學方面的學術體系。然而,誠如諸多學者的考察研究,所采內容多依《孫子》。其中,以前集卷一之“選將”“將職”,前集卷三之“敘戰上”“敘戰中”“軍爭”,前集卷九之“九地”“六形”等,所述條目內容最為顯明,且大部分內容均屬《孫子》原文或對原文的闡釋。這就使得“制度”部分中的重點內容更為突出。〔5〕正是以《孫子兵法》為內在支撐,曾公亮由此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軍事理論知識體系。
在此意義上,也可以說《武經總要》是宋代孫子兵學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對《孫子》思想的重要繼承和發展,也是中國古代孫子兵學發展史上較為重要的成果。因而,《武經總要》對于《孫子》為代表的古代經典兵學著作的總結和闡發,也是對前代孫子兵學思想的系統梳理。
《武經總要》體例設置完備,條例闡釋詳盡,關涉“兵法”“兵制”“兵器”“兵略”等宋及其前歷代軍事學術和技術的主要內容。由于《孫子》被奉為歷代兵學之圭臬,《武經總要》在著述體例上往往以《孫子兵法》為核心展開。
一是以《孫子》原文命名部分標題。在前集“制度”部分大量引用《孫子》原文,其中包括部分二級條目的設置。如前集卷九下設的二級目錄,均是如此。至于后集“故事”部分更是“所設子目多以《孫子兵法》之語為題”,使得其條目精約化更具特色。〔6〕
二是以依據《孫子兵法》的論述體系編排戰例。如“故事”部分,精選以《孫子兵法》為主的傳統兵學名言精論,組成182 個篇目,從“上兵伐謀”開始,每個篇目下編排選自戰爭史上的作戰案例以說明問題。后集卷十一,集中列舉了十多種攻擊作戰案例。如“新集可擊”“半濟可擊”“饑渴可擊”等。后集卷十二,以《孫子兵法》中的《軍爭篇》為依據,集中選編了七八種不可出擊的戰場情況,如“餌兵勿食”“窮寇勿迫”“佯北勿從”等。
由于《武經總要》以孫子兵法為核心展開體例設置,以“制度”述“兵法”“兵略”等方面內容,以“故事”述史實戰例,因而,在兵書著述體例上可以講,是曾公亮在該書中首開“理論+戰例”的兵學論述先例。在某種意義上,《武經總要》因其引用了大量生動具體的戰爭實例,所以,也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宋以前的戰爭史。
同既往的兵書相比,《武經總要》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包容了豐富的軍事技術內容,與歷代其他兵書相比,它在兵書體例上的重大創新還表現在開創了理論與技術并重的軍事學術傳統,這也使得《武經總要》成為我國官修的第一部兼有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的綜合性兵書。這也是對《孫子兵法》以來的軍事學術傳統的創新。《武經總要》在理論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著豐富的理論建樹,論述了戰爭籌謀、攻防戰道、軍隊建設與訓練、擇帥用將等一系列重要軍事理論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武經總要》系統全面地論述了武器裝備與技術問題,如中國古代眾多的冷兵器,建設軍事工程的筑城技術和各種各樣的城戰器械,還包括用于水戰、海戰的豐富的戰船資料,既有學科門類和內容的廣度,也有嚴密的科學性和廣泛的實用性,深度也有擴展,向人們提供了研究宋代及其以前各代軍事技術的珍貴資料,在軍事技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因此,《武經總要》在堅持傳統兵學理論基礎上創新理論與技術并重的軍事學術傳統。《武經總要》刊印以后,它的編寫體例和學術傳統,對后世的兵書著述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后世兵家在撰著兵學著作時,往往也以相當的篇幅記述歷代在軍事技術上的成就和當代在軍事技術上的創新,而且在論述時還往往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介紹武器裝備,展示軍事技術水平。據初步統計,《總要》前集“制度”部分有各類附圖135 幅,兵器圖204 種。茅元儀的《武備志》,全面仿效了《武經總要》的編寫體例,在全部轉錄《武經總要》軍事技術內容的基礎上,囊括了自宋朝以來所創造的軍事技術新成就,使全書包容六百多件軍事技術制品的資料,僅各種火器資料就有一百八十多種。《武經總要》的編寫體例,理論和技術相結合的兵學傳統,被軍事技術家和兵書著述家所沿襲和采用,從而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武經總要》對《孫子兵法》中的一些重要論述,結合北宋面臨的現實政治軍事問題,進行了深度討論,深化創新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若干重要思想,對古代軍事理論的建樹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茲從四個方面做一簡要論述:
一是傳承發展了孫子重謀略思想。《孫子·謀攻篇》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武經總要》更為深入地揭示了謀攻的內涵,指出了謀攻的途徑和目標:“伐謀者,攻敵之心,使不能謀也;伐交者,絕敵之援,使不能合也;伐兵者,合刃于力士之場,不得已而用之也。”
二是傳承發展了孫子重視將帥作用的思想。孫子兵法重視將帥的地位和作用,這也是中國古代兵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孫子·作戰篇》說:“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武經總要》繼承了前朝兵書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的傳統,把將帥問題作為全書的首卷提出,指出:“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國家雖安,必常擇將。”《孫子·計篇》強調,“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武經總要》則解釋和發揮說:“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眾撫士;非勇不可以決謀合戰;非嚴不可以服強齊眾。”賦予了孫子的將帥選拔標準更為具體深入的內涵,而且做了進一步的強調,增強了操作性。
三是繼承發展了奇正戰術思想。孫子有奇正戰術的系統論述,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武經總要》認識到奇正的重要性,并在前人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一步做出了創新性論述,指出:“夫奇兵者,正兵之變也;伏兵者,奇兵之別也。奇非正,則無所恃;正非奇,則無以取勝。故不虞以擊則謂之奇兵,匿形而發則謂之伏兵,其實則一也。”后集卷三在“出奇”篇目下,編排了“方略”“權奇”“臨事制宜”“詭道”“奇計”5 個門類的戰例,通過戰例展示比較用兵引戰之得失,分列晉楚城濮之戰等17 個戰例和后周伐陳等6 個戰例。后集卷五亦專設“出奇”與“伏兵”條目,分列秦趙長平之戰等7 個戰例和晉楚泌之戰等24 個戰例,證明奇正相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7〕
四是傳承發展了孫子將帥愛兵思想。孫子提出將帥要處理好官兵關系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知兵、愛兵、帶兵。《孫子·地形篇》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武經總要》認為軍隊內部要實行仁愛,將帥要體恤士兵。《將職》篇曰:“故知良將不以己貴而賤人,不以獨見而遠眾。故冬不披裘,夏不張蓋,所以同寒暑。度險不乘,上陵必下,所以同勞逸。軍食熟然后敢食,軍井通然后敢飲,所以同饑渴。合戰必立矢石所及,所以同安危。”
曾公亮雖為文人,但參政議政本身要求他具備一定的兵學理論知識。他熟諳《孫子兵法》,一生歷仕三朝,居官47年,在軍政活動中面對紛亂復雜的社會危機,能夠成功地運用孫子兵法,針對宋朝在軍事與政治上的諸多弊端,不僅提出了若干改革時弊、富國強兵的政治主張,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付諸實踐,從而成就了他政治家的一世英名。
北宋初年,宋王朝為強化中央軍權、削弱武將權力、解決藩鎮擁兵自重問題,而實行了兵將分離的“更戍法”。“更戍法”推行的結果,造成了“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曾公亮針對這一時弊,提出了“擇將帥”以加強武備的主張。他在《武經總要》中反復強調“擇將帥”的重要性,并對將領的選拔任用途徑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他提出,選拔將領必須“先視其才,然后任之以事”“必先試以行陣疆場之事”。給予通過考驗的將領以厚祿以及充分的自主權。曾公亮又進一步提出了選將的標準——“五才為體,五謹為用。”〔8〕他自己在軍政實踐中,也注意選賢任能,“使主兵者久于其任”。
慶歷八年(1048年),曾公亮的《上仁宗答詔條畫時務》疏集中反映了他政治、軍事和用人方面的思想,尤其是精兵政策。他指出:“國家經用不給者,非有他焉,由冗兵之所耗食也。”“今乃自慶歷以來,既廣招募,又升廂軍為禁軍,凡總一百余萬。”他提出“練精兵”“損冗兵”的改革主張。他主張加強軍事訓練,用數年的功夫,“籍現兵之數,專委信臣,精加選擇……練為精卒,付之善將”。他認為“用精良之少,而代疲冗之兵,安得不足也”〔9〕。朱熹將其概括為:“完堡柵、畜兵馬;使主兵者久子其任,則夷狄不敢窺邊;取之得其要,任之盡其才,則將帥不患無人,損冗兵、汰冗官,則財用省,徭役不專在農,則耕者勤。”〔10〕曾公亮不僅提出“損冗兵”的改革主張,而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身體力行。如嘉祐五年(1060年),曾公亮任樞密副使時,便“修綱紀,除弊事,數裁損冗兵,又更制圖籍以周知四方兵數登耗,三路屯戍之寡,地里遠近”。〔11〕
“善謀劃定策”,即曾公亮對孫子廟算思想、謀略思想的運用,成功地謀劃,定策。編修《武經總要》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加強將領們的作戰謀劃能力,宋仁宗在該書序言中指出:“俾夫善將出抗強敵,每畫籌策,悉見規摹。”曾公亮通過編纂《武經總要》,為北宋王朝的戰爭籌劃做出了理論貢獻。而他本人輔佐三朝,擁立兩帝,成為“定策亞勛”。世譽曾公亮:“公自嘉祐秉政,至熙寧,熟朝廷事。嘗與韓魏公共政務,去民疾苦。處西北邊事,亦善謀劃。”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發生的西夏元昊叛亂事件,使曾公亮初步展示出其軍政才干。元昊“筑壇受冊,即皇帝位”,使得宋廷震動,在如何處置元昊稱帝一事上,主戰、主和兩派爭論不休。仁宗在聽取眾臣建言后不置可否。這時曾公亮以博士身份參與朝政,看到宋夏關系中的關節所在,站在戰略高度,反對當朝所采取的妥協、投降路線,主張“宜以德懷柔,不率,然后加兵,著《征懷書》一篇奏之”。曾公亮 “以德懷柔”的策略為宋廷所采納,從而“元昊請臣中國,卒不出兵”〔12〕。可謂“上兵伐謀”,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及至曾公亮晚年,“公雖不能朝,上猶遣中使詔問北陲備御之策”〔13〕。
熙寧四年(1071年),曾公亮已經七十二歲高齡,正逢朝廷征討西夏,關中作為前線的戰略要地,地位愈加重要。朝廷“欲得元老大臣鎮關中,以為重”。此時曾公亮被“強起為永興軍路安撫使,判永興”。曾公亮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件事是慶州兵禍。有慶州散兵游勇襲擾陜西各州。其次,他加強戰備,“訓練三將以備邊,分屯于河中府”。他還“益繕治城壁戍器增修政事之闊”,完善城防體系。經過曾公亮的備邊防匪,精心治理,最后達到了“州郡晏然”的目的。〔14〕做到了如《孫子·九變篇》所云:“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可謂臨危受命,安定邊危。
【注釋】
〔1〕曾鼎堯:《曾公亮學術研究文集》(第一輯),華星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頁。
〔2〕趙國華:《中國兵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1頁。
〔3〕凡以下引用《武經總要》,主要出自(宋)曾公亮等:《中國兵書集成·武經總要》,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88年版。不再一一注明。
〔4〕于汝波:《孫子兵學大典·歷代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4頁。
〔5〕李新偉:《〈武經總要〉纂修體例研究》,《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第1 期,第175頁。
〔6〕李新偉:《〈武經總要〉纂修體例研究》,《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第1 期,第177頁。
〔7〕李新偉:《〈武經總要〉與北宋孫子學的發展》,《濱洲學院學報》2011年第5 期,第43頁。
〔8〕趙積優:《曾公亮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5~46頁。
〔9〕(宋)曾公亮:《上仁宗答詔條畫時務》,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卷一四七,第1683頁。
〔10〕(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
〔11〕陳培坤:《試論曾公亮的歷史功績》,《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3年第2 期。
〔12〕(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轉引自趙積優:《曾公亮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25~26頁。
〔13〕(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轉引自趙積優:《曾公亮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2頁。
〔14〕(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轉引自趙積優:《曾公亮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40~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