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雯 顏國輝 黃麗玲
(廈門華廈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本科教育為主,以應用型專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而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念強調了高校思政工作應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因此,如何將育人模式與思政工作有效結合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關注的問題。
1.“訂單式”模式
“訂單式”模式指的是高校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雙方一起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及計劃,共同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最后用人單位按照協議約定安排學生就業的培養模式。目前,除了高職院校,也有不少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采用這種合作辦學模式,不過二者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高職院校主要培養一些初級技術型人才,而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多的是為了適應地方經濟需求,培養具有較高理論水平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3+1頂崗實習”模式
在“3+1”模式下,學生在大學的前三年主要是先接受關于專業基礎理論、職業素養及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在最后一年,進入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企業將為學生配備有經驗的師傅,對工作事項進行指導。這一年時間的實習,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需要。
3.產教融合模式
產教融合是新時代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主要要求。該模式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學校教育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以對接產業發展為導向、以系統培養職業能力為基礎、強化實踐教育、開展合作育人的模式。在育人過程中,將產業的理念、技術、資源與學校的培養體系相融合,并把學校的各項成果帶給產業,從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促進產業建設。
1.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學校在設置專業的時候,未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只考慮吸引生源,從而導致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的缺乏,造成畢業生人數與市場需求不對等,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課程體系的應用性有所欠缺,部分學校仍存在著輕實踐、重理論的問題,難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無法達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的。
2.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教育部強調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建設滿足實習要求的實訓平臺,對校內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實驗教學平臺。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地、設備,企業并未從育人者出發,積極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教學,難以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除此之外,校企雙方缺少有效溝通,無法實現資源的互補利用,從而加大了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難度。
3.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
應用型本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必然對教師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豐富的實操經驗。然而有很大一部分教師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的,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導。部分教師重科研輕實踐,也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1]
2015年4月,在駐馬店第二屆產教融合發展國際論壇上,廈門華廈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一期)”框架性意向協議,成為首批入圍共建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的合作院校之一。當年5月,廈門華廈學院與中興通訊開始聯合共建“中興通訊ICT學院”(以下簡稱“ICT學院”),開設通信工程專業,以智慧教育為方向,重點聚焦云計算、下一代網絡及信息化等相關產業領域,并開展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的合作,探索“校企聯動、互促共贏、全程共建”的ICT產教融合創新育人模式。
基地建立以來,學校信息與智能機電學院選派一批優秀的教師,負責通信工程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ICT學院還引進了行業技術高端兼職教師,與本校教師一起承擔實踐課程的教學,并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從而實現通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與行業技術的無縫銜接。
除此之外,廈門華廈學院與中興通訊著力搭建師資培訓平臺。一方面,在校內通過定期技術交流、共同編寫教材、跟班聽課、教師培訓班等聯合教學方式,促進混編師資的深度融合,校企雙方師資優勢互補,實現雙贏。另一方面,打通國內外教師培訓通道,組織教師參加國內各類教師能力培訓班等,并支持教師出國訪學交流,提升團隊專業技能水平。
基于ICT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校企雙方聯合多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大了實驗實訓課程的比重。因此,自項目啟動以來,廈門華廈學院與中興通訊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增加硬件設施投入,提升軟件技術水平,加大對實驗平臺的建設力度,以滿足通信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條件。此外,ICT學院還通過設立課外素質拓展學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成立了ICT協會,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興趣團隊,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實訓能力,提高實驗室利用率。
ICT學院成立以來,充分發揮混編師資團隊的資源優勢,聯合相關企業技術人員組建大數據課、通信系統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等多個教科研團隊。通過團隊建設,申報省市縱向課題,并承接企業橫向課題,實現了科研成果的突破。團隊還出版了三網融合技術、數據通信網絡、移動基站工程施工等校企合編教材,為ICT學院學生實驗實訓課程的開設奠定了基礎。在校園建設方面,ICT學院也與信息中心合作,共同打造了數字媒體中心、云計算移動互聯展示廳,為大數據時代的智慧校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合作以來,ICT學院采用的是“六位一體”育人模式,“六位”指的是:企業師傅、混編師資團隊專任教師、專業指導教師、輔導員、領航導師及伙伴計劃成員。在這種模式下,通過多元育人,從專業學習、技能培養、學業指導、思想引領和朋輩師范等方面,共同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格局。首先,企業師傅與專任教師合力,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技能水平;其次,由專業指導教師與輔導員聯合,分別從專業教育方面與思政工作方面引導學生;最后,將學生黨支部黨建品牌“領航導師”與中興通訊職素課程“伙伴計劃”有機結合,學生黨員發揮朋輩示范引領作用,通過“1個學長/學姐+9個新生”的伙伴計劃,發揚學生在成長成才中的“傳幫帶”精神。
ICT學院成立了創新創業教研組,開設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從而培養學生基本的創新創業素質與能力。學院在學生活動中心設立學生創新創業培育基地,通信工程專業學生負責或參與了多個項目。在2019年,廈門市大學生創業促進會與廈門華廈學院共建“廈門市大學生創業促進會高校雙創服務站”,為在校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政策、場地、比賽、資金等方面的服務;這為ICT學院創新創業的實踐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更進一步深化了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踐。
“三全育人”是指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應用型本科發展的過程中,應以三全育人體系為指導,結合校企合作模式,從而形成創新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育人模式。
1.全員育人
也就是說,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是育人工作的參與者,教育學生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全體社會成員也應該相互配合、共同育人。應用型本科的育人模式,更應該充分體現學校及企業的育人資源優勢,有效地實現協同育人。
2.全過程育人
大學階段是學生專業知識的儲備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育人過程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可以在理論及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全面了解國情,把握時代大勢,提高分析問題、明辨是非和價值判斷的能力。
3.全方位育人
要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則需要各個環節的協同發力。合作企業不只是提供社會實踐,還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如學生社團活動、獎勵與資助等,企業可以與學校實現資源互補。通過多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課業學習與課余生活相互促進,真正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三全育人對應用型本科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對于應用型本科的思政工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1.積極發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工作要充分發揮好各門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積極發掘課程中的思政資源。不論是專業理論課程還是實踐操作活動,都應將知識傳授與思想引領有效結合起來。在授業的同時積極向學生傳遞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等內容,通過榜樣示范、朋輩導師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
2.加強實踐教育課程建設
校外實踐基地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補充,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學校和企業應積極推進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充分利用時事熱點和社會調查,引導學生將理論實踐與職業素養結合起來。與此同時,學校應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并聘請優秀企業人員和創業導師對其進行指導,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實踐體驗平臺,從而構建“素質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
3.推進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
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可以吸收優秀的企業文化,從而實現學生與企業員工的文化對接。例如,通過定期邀請企業人員到學校開展關于企業精神與文化的講座,為企業和學生提供一個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自覺培養職業道德素養和團隊協作精神。將企業考核制度與學校考評制度結合,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量化成績作為學生評獎評優、入黨推優、企業培訓和就業推薦等的主要依據,并設置校企專項獎學金,對學習優秀和社會工作表現突出的學生予以鼓勵,從而營造學生良性競爭的成長氛圍。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及要求都在不斷提高,傳統的育人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需求。在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體系下,應用型本科應加強育人模式與思政工作的結合,豐富其文化內涵,進而實現育人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