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偉東 張鵬程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2020年11月21—22日,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辦、復旦大學“歷史GIS與數字人文研究”青年融合創新團隊承辦、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8ZDA188)復旦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團隊、國家社科重點項目(20AZS020)“絲綢之路中國段回族歷史人口研究”團隊以及復旦大學傳世項目中國移民史研究團隊共同協辦的“‘絲綢之路’沿線歷史人口與區域社會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2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絲綢之路”沿線的歷史與人口、民族與社會、區域與開發、數字人文與歷史GIS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會議由召集人路偉東教授主持并致開幕辭。開幕式上,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副處長羅長遠教授、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偉兵教授與路偉東教授一起主持開通了“數字禹貢”網站。隨后,葛劍雄教授、王社教教授、鄭景云研究員等七位學者分別從“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背景”“蒙元時期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過去2 000年中國冷暖變化與人口波動初探”等學術議題出發,做了相關主旨發言。其后舉行的專場討論分成10組,分別圍繞“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人口史、移民史、民族史、邊疆史地、區域社會、經濟開發、數字人文、歷史GIS等若干議題進行。在兩天計42場精彩報告和深入研討之后,大會于22日傍晚閉幕。
本次研討會在研究視野上,對傳統的華夷天下觀再次審視評估,對不同歷史觀在當下民族史研究領域的映照進行差異化分析,展現了對具體研究觀念和整體學科發展不同層次的關切。在空間范圍上,會議提交的論文所涉空間范疇不僅涵蓋國內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更延伸至域外絲路沿線,大大拓展了本研討會的研究視閾。在學科背景上,跨學科交叉屬性和參會學者的學科融合性非常顯著,與會學者不僅來自歷史、民族、社會、經濟等人文社科專業,還來自建筑、地理、計算機等理工學科。在研究主題上,涉及西北史地、回族人口、歷史民族文化以及歷史GIS和數字人文等領域,不僅有傳統的歷史學與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式,還有對歷史數據可視化、歷史數字平臺搭建、時空數據建模分析等技術方法的具體探討,更有將建筑學分析引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融合之作。
本次學術研討會召開得益于各方支持幫助。在主題報告、分組研討和更多的學術交流中,與會專家學者都貢獻了卓有價值的學術見解和思考,共同促成了這一場跨學科的學術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