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1306)
2018年5月,教育部啟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求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1]。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教師,結合“三全育人”的制度背景,依托高校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這一協同育人主體,構建起及時反饋、動態調整的育人模式,關注育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落地,引導和培育青年學生更好地度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
落實“三全育人”工作,重點在“全”,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要求充分挖掘育人資源,包括高校輔導員、教師、學校各職能部門等,構建教育資源支持體系;全過程育人側重時間范疇,將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貫穿到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則側重空間范疇,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校園學習和生活的各方面。
全員育人是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力基礎和組織保障;全過程育人體現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的客觀要求;而全方位育人既需要全校各職能部門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又需要按照全過程育人的要求,挖掘不同領域、不同體系的育人元素,聚焦育人資源,創新育人方式[2]。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是有機的整體。輔導員肩負著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重大責任與使命,在協調各方育人主體、達成育人共識、尊重育人規律和探索育人模式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致力于將鑄魂育人的理念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滲透到育人的各個方面。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旨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化,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深入挖掘思政課程之外的其他各類課程的育人元素,形成協同效應。除了完善的頂層設計,持續的反饋機制是“三全育人”制度落地的有力保障。將宏觀政策落實到育人的日常工作過程中,來自育人主體與客體之間及時、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有助于推進育人工作的動態調整,實現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良性互動,消除教育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達到一個動態平衡,完善育人資源的分配,優化育人效果。
目前,在全國各地高校的大力推進下,“三全育人”工作穩步開展,以縱向銜接和橫向貫通的方式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辦學治校全過程,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更體現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3]。但是,從鑄魂育人的長遠目標來看,一些現實問題有待改善。
第一,育人主體的覆蓋面不夠廣。高校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承擔,隨著課程思政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專業課教師加入學生價值觀引領的實踐,但主要局限于課堂,而且缺乏連貫性。
第二,育人過程缺乏動態調整。反饋機制的建立健全能夠指導高校不斷完善“十全育人”體系,在傳統育人模式下,育人主體和客體間的反饋頻率較低,一般以學期,甚至學年為單位計算。如果沒有一個恰當、及時的反饋機制,育人資源難以以一種最高效的方式分配到育人客體,可能產生供需不均衡。
第三,“三全育人”的目標在“育”。落實“三全育人”工作的最終目標在于培養可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了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應當關注政策和制度的落實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之際曾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教育領域的試錯成本非常高,一勞永逸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只有通過持續的反饋和改進,才能把握好育人的方向,見到成效。
在全國高校輔導員優秀骨干培訓班的開班儀式上,教育部長陳寶生將“輔導員”三個字拆開做了解釋,“輔”是作用,輔導員不僅是統籌推進“十全育人”體系的助手,還要辯證看待崗位的主輔二重性,即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學生管理的主導者和學生成長的主心骨;“導”是方法,輔導員主要從思想引領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指導;而“員”是身份,要找準定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大力推廣課程思政的背景下,為了確保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及育人效果的連貫性,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建立專業課教師與學生雙向選擇的本科生導師制度是一種育人模式的新嘗試,旨在幫助突破自身局限,勇于探索未知,并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專業發展,通過給予及時反饋,關注學生的點滴成長。
高校輔導員是全員育人中的重要一員,在全面落實“十全育人”體系中承擔著主導者、協調者和推動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輔導員與學生的聯系最為緊密,從入黨啟蒙到學風建設,從社區管理到實習實踐等各育人場景,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輔導員在主導各項事務性工作的同時,通過易班平臺、主題班會等各種線上、線下的育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滲透到學生管理工作中。
輔導員在“十全育人”體系中不僅要協調其他育人主體之間的關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學校各職能部門等,還要協調育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包括學生及其家庭,更要協調育人客體之間的關系,包括以班級為單位的凝聚力建設和以寢室為單位的學生社區文化建設。這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網絡,需要其中的每一個節點緊密銜接。
結合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輔導員的育人工作也應當與時俱進,通過聚焦學生關注的平臺和內容,深挖育人元素,充分運用新興線上育人載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互動和交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產生共鳴,才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實落細,達到正向的育人效果。
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授課內容不乏育人元素,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思維漸趨活躍,空洞的“說教”或者單一的價值觀輸出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隨著越來越多專業課教師的加入,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育人主體實現了多元化,也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獲得了專業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的教育效果[4]。而要實現育人效果的連貫性和持續性,可效仿研究生培養模式,以高校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為協同育人主體,構建兩者合力育人的新模式。
導師在英語中譯為Advisor,也有“顧問”的含義,即給出意見和建議的專家。在西方的高等學府,導師本質上就是專業顧問,關注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通過不斷互動,與學生切磋學問,解答其疑惑。因此,本科生導師的職責就是突破以往專業課教師和學生課堂互動的局限,與學生建立更為緊密而持久的聯系,關注育人的全過程,不斷給予反饋,支持學生的求索和發展。
本科生導師在專業課程方面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與使命,指導學生明確專業方向,夯實專業知識;在科研方面,本科生導師能夠指導學生從檢索和閱讀文獻開始,接受系統的研究方法訓練;在實踐競賽方面,本科生導師能夠結合自身研究方向,指導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或申請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在職業規劃方面,本科生導師通常都是博士及以上學歷,對于有深造需求的學生,能夠分享經驗,給予指導。因此,本科生導師在完善育人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將價值引領融于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引航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除了廣博的知識面和高超的教學能力,高校教師對學生最深遠的影響應當體現在道德和品行方面。首先教師應以德立身、以德立學,將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其次,應以德施教,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傳遞正能量,在專業課程中深入挖掘育人元素,著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引導學生向善求真;最后,應以德育德,品德的修煉需持續地跟蹤與不斷反饋,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做學生求學路上的一盞明燈,引導和培育青年學生更好地度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
為了更好地關注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實現因人施教,高校應當轉變原先頻率較低的評價模式為更及時的動態反饋,依托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兩大育人主體,建立長期、動態調整的育人模式,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構建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協同育人的模式,首先應當完善育人的載體和表現形式。輔導員與學生的聯系更為密切,可以通過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日常表現建立起學生的成長檔案,例如,在學風建設方面,輔導員通過每周聽課,查看學生的出勤、座位分布、與任課老師的互動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定期與學生本人或其朋輩的溝通,直接或間接知曉學生的學習方法;結合每學期的考試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時給予反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成長檔案是“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體現,也是輔導員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事務性工作的有力抓手。
本科生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側重于專業領域知識與技能的拓寬,其表現形式不局限于考試成績,更體現在學術思維和方法的訓練,或是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互為補充,充分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兼顧個體差異,適時地進行反饋,實現因材施教上。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的合力育人,在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給予指導與幫助,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三全育人”中。
為了提升育人實效,高校不僅要豐富硬件設施、整合教育教學資源,更要營造能提供及時反饋、幫助學生持續改進的育人環境。在學業方面,雖然考試也是一種反饋,但頻率較低,難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良好的反饋機制體現在學生的點滴成長都能得到外部環境的及時反饋,包括來自高校輔導員、本科生導師及學校其他職能部門全方位的反饋。
問題導向有助于形成反饋機制與教學改進的良性循環。在“三全育人”的視角下,反饋機制的建立依賴于良性的互動。首先,應當加強輔導員、本科生導師與學生三方的溝通意識,建立密切、主動的聯系,有利于完善學生全過程、全方位的成長檔案;其次,通過育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及時反饋,形成良性互動,動態調整育人方式,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及時改進,達到正向育人效果;激勵學生突破自身局限,勇于探索未知,最終實現“鑄魂育人”的根本目標。
在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過程中,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得到扎實推進。一方面,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培育愛國主義情懷,豐富育人主體和育人資源是關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學生管理的主導者和學生成長的主心骨,在主導各項事務性工作的同時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育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滲透到育人工作中;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專業課教師的育人作用,保障育人效果的連貫性和持續性,建立反饋效率更高的本科生導師制度,依托高校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作為協同育人主體,實現專業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創新育人模式,構建育人主體和客體間及時反饋的機制是重點。每個學生的成長軌跡不同,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應合力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因材施教;通過及時反饋,動態調整育人方式,關注育人的各個方面、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