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關乎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也愈來愈成為衡量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這表明,要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必須以“人”為本,改進思政課教學體系,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滿足大學生現實的或潛在的發展需求和期望之后,因‘獲得’而產生的正確的、持續的、實實在在的心理感受。”[2]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既是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試金石。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充分說明了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必須以“以人為本”,更重要的是“以生為本”,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以生為本”是將“以人為本”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旨在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質上就是為滿足學生的需求而設置,只有真正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提高了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學校才是真正落實了“立德樹人”。此外,“以生為本”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兼顧學習和心理。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心理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迷惑。對此,學校必須發揮主陣地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發揮教師自身的引領作用,始終做到“以生為本”,對學生注入更多的關心。
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一種主體感受,包括世界觀的獲得感、方法論的獲得感、價值觀的獲得感。而滿足學生需求正是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獲得感的動力。大學生對思政課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他們會帶著自己的預期參與思政課的教學過程,并在親身實踐之后檢驗實際達到的效果與預期是否相符,最終形成自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評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效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既有教學內容的契合性,也有教學方法的改進,還有教師隊伍、教學設施的配置等,也就是兼具“教的實效”和“學的實效”。無論這套評價體系內容多么復雜瑣碎,但始終是與大學生的獲得感緊密相聯的;只有大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了獲得感,才能說明該高校思政課是有成效的。這樣的評價標準不僅關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而且與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緊密相關;離開這個標準,思想政治理論課將成為一種擺設,一個空架子,完全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大學生的培訓基地,高校自然面臨嚴峻挑戰。思政課需要滿足不斷出現的新要求,以提高大學生的獲得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了,才能扣好剩下的扣子,才能讓自己更舒適,思想政治理論課正是讓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眼睛”。大學四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會在不同程度上受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影響,使得心理產生較大的波動。因此,必須讓思政課持久地發揮積極作用,必須讓大學生的內心產生獲得感,以推動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以加強大學生的獲得感為起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從而正確認識世界,正確認識自己,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完成好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同時,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為教學評價標準,更能讓教育者反省自身工作,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的態度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好的期望會使學生更深入學習思政課,產生正向的效果,反之亦然。就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的現狀而言,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度較高,但深度不足,參與度不高,肯定思政課教師的知識素養,但對教學活動缺乏興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缺失既有學生自身原因,也有教師和課程設置的原因。
受當今社會思潮多元化的影響,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在發生變化。大學生的思想并不完全成熟,難以明辨是非對錯,更難以對馬克思主義這一摸不著看不見的學說有理性認識,從而對思政課的科學性存在認識偏差。另外,受實用主義及功利主義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認為思政課“無用”,因為它并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利益,所以很難把精力放在思政課上。此外,思政課在一些高校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一方面校園人文氛圍不夠濃郁,學生感受不到思政課的價值所在,進而影響其學習該類課程的態度;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課教師被邊緣化,進而消極懈怠,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緒和態度。
教師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是教育者,教師如果對思政課有足夠清晰的認識,那么就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然而,目前高校部分思政課教師存在“理論不自信”的問題,對思政課教學的認識不夠充分[3]。部分高校教師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離,對當前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不能站在政治的角度,不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去看待分析,偏離課程教學方向,使得學生不能正確對待思政課。部分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度不夠,表現一種理論自信不足。另外,部分教師知識面小,講授時照本宣科,缺乏新意,難以滿足大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求,逐漸喪失了課堂教學主導權,造成了學生的抵觸反感,影響了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心。
當今,面臨著多元價值格局的沖擊,大學生難以在思政課的學習中獲得對生活實踐的精神指引,思政課與大學生難以真正碰撞出火花。首先,部分思政課的目標抽象,遠離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一些思政課比較理想化,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與思政課產生距離感。其次,部分思政課教學方式陳舊,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由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學生接受的只是一些枯燥的知識,課堂沒有溫度和感染力,學生也就無法從思政課得到獲得感。再次,大學生的個體性得不到展現,獨具特色的個體性被忽視,師生之間無法建立良好的關系。學生自然“身在曹營,心在漢”。課堂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對思政課就無法產生獲得感。
高校的思政課必須具備一定的實效性,而要提高其實效性,就必須聚焦于大學生的獲得感,并隨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使得課程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更能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
培養合格的大學生,首先就是要導向鮮明,立場堅定。高校要培養的四有新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突出課程的政治方向,將思政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也要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對于錯誤思潮敢于質疑,認清其本質。要加強對思政課堂的正確引導,意識形態目標與育人為本結合,讓課程成為一個探索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持久的獲得感。
堅持導向鮮明和育人為本相結合,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到“真懂、真信”[4]。首先,教師要有扎實專業基礎,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有深入且獨特的見解,做到“真懂”,并且“真信”,有“真心”。思政課教師要講好思政課,必須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真心”教學;牢牢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科研與教學協調,既提升自己科研水平,又能用心教學、安心教學、精心教學,以良好的榜樣向學生傳遞社會正能量。總之,思政課教師只有真懂真信有真心,才能帶動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真心真學真用,逐步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思政課的教學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價值取向,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就此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供給必須與學生的需求掛鉤,精準把握學生對思政課的需求,讓學生更好地吸收教學內容,學會融會貫通。
高校思政課教師與大學生的雙邊互動,不僅需要教師提供優質的教學內容,更需要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實現思政課教學的雙贏。在教學內容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將專業知識與社會熱點結合,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擴展自己的知識域,有效運用相關學科理論知識,升華思政課的知識,使得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得到回應。另外,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不斷變革,適應性成為高效思政課的一個重要特征。要充分應用互聯網思維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改革創新,構建新型思政課堂。始終要按照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新媒體的輔助作用,避免重形式輕內容,既要深化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解,也要注意審視其價值,不能完全被其捆綁,使得教師和學生喪失主體思考的能力。
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強迫學生接受;它讓學生在感受其理性思維、深刻內涵后,收獲其價值。因此,依據學生需求施教,理性認知與感性觸動結合,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思政課的魅力。
思政課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要求,保證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與價值性、現實性與針對性、理論性與實踐性。要積極創新教學形式,變傳統的“漫灌”為“滴灌”,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具有親和力的課程,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的訴求,扭轉傳統思政課供給的缺陷,實現從“真的有用”到“真的運用”的轉型。親和力的生成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需要教師對思政課的準確把握,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讓思政課的教學潤物無聲,讓學生在關懷中感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溫度;也需要學生尊重老師,尊重思政課,積極主動探索思政課。
毛澤東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5]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終要使大學生將其精髓“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即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必須是思想和行為上的雙重認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要自覺實現務虛與務實的有機統一。
首先,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虛”的理論和“大”的道理,積極引導學生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使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然后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實踐教學中加深學生對思政課難點重點的理解,感受思政課的深度。其次,思政課要讓課堂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之與課堂教學建立緊密聯系。同時,思政課要聯系時政熱點,將理論運用于實踐,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肯定思政課的價值。就此,學生就會逐漸在實踐中掌握理論,解決難點,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印象,使課程真正“活起來”從而為學生成長成才筑牢科學的思想方法基礎,提升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