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 王薇懿 鄒牧穎
(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各大高校的擴招,就業壓力也隨之增加,藝術類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同樣日益嚴峻。因此,如何培養并提升高校藝術類人才的就業競爭力成了必須思考的主要問題。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針對就業核心競爭力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學生社會實踐以及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以此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及學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本文主旨在挖掘有效的高校就業指導方案,由此探索如何將方案應用于實際。
近年來,國家和教育部門越發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藝術類專業的地位日益提升,藝術專業教學水平也有巨大進步。就目前來看,高校藝術類人才普遍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在就讀期間,各類專業技能大賽層出不窮,使學生擁有了豐富且良好的展示自身專業水平的平臺。各藝術專業學院定期舉辦的音樂、設計、表演等各種藝術類專業展演活動同樣為學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機會,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此外,每學期的期末考試及期末評定,同樣促進了學生掌握并運用專業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向上發展。大多數藝術類人才在就讀期間都有過從事專業兼職教學的經歷,這種行為通過“教學相長”的方式,側面增長了學生對專業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大多數高校藝術類人才的專業水準相對較高,對專業理論的了解也相對比較深刻,這大大提高了藝術類人才的平均就業競爭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有創新型人才,而高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高校愈發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創新教育體系,并將創新加入課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課堂內容不再拘泥于課本,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的擇業思路更加開闊。高校人才在學校教學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創新思維及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就我國三大專利申請量數據來看,僅2018年一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和擁有量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5.8%和17.6%,而大學生在校期間,一人擁有十幾項發明專利的新聞更是層出不窮。由此可見,高校創新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高校人才的創新能力也同樣較從前有了顯著提高。
高校藝術類人才畢業后的職業適應能力已成為影響應屆畢業生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高校藝術類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競爭也日益激烈,職業適應能力成為高校人才步入社會的必備技能。適應能力當中包含了社交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處事能力,可以反饋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高低。托爾斯泰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想改變自己?!蔽覀兛梢酝ㄟ^改變自己的心態、處事方法,來適應新的環境,以便高效地展開工作。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為,適應能力包含內心的理解能力和外在的執行能力。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思維不受限制,才能更輕松地理解一件事。要敢于正視問題、直面問題,不要被陳規陋習所束縛。提高執行能力的方法十分簡單,謹記“不懂就問”這一點,不要放棄任何可以學習及實踐的機會。懂得給自己和所處的環境一個解釋,便可以輕松適應新的生活。
對于藝術類人才而言,大量的專業比賽、交流活動使得他們具有相對豐富的社交經驗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高校藝術類人才往往比其他專業人才的交友范圍更加廣闊,應變能力較好,這為將來步入職場后的社交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校藝術專業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藝術類大學生既有一般大學生的特點,又有鮮明的個性特點。藝術專業學生通常是大學生中最活躍的群體。由于專業特色的影響,藝術專業學生往往思維活躍,富有創新精神,可以快速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改變。
此外,由于藝術專業通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專業練習,因此,藝術專業大學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耐心和定力,可以高效且合理地規劃、利用時間。盡管藝術專業人才具有許多其他大學生所沒有的優勢,但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缺陷。藝術專業大學生往往不完全具備例如英語、政治等的足夠知識儲備,學校在制定教育計劃時,應加強文化課方面的教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文化課的重要性,提高對學生文化成績的要求,制定新穎的授課方式,提高學生對國家要求必學的文化課程的興趣,從而促進藝術類人才的全面發展。藝術類人才只有充分展示個性,不忽視高校人才應具備的共性,才能在擇業就業時有優勢和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各大高等院校出臺了一系列的擴招政策,藝術類人才數量也因此劇增,滿足了用人單位對藝術類人才的需求,同時造成了崗位飽和的現象,增加了人才就業的難度和壓力。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其實是不斷發展演變的,而可持續發展教育則是在人的可持續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是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科學發展觀注重人的教育。[1]因此,高校應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構建出良好的實踐教育體系,以培養實踐型人才為目標,支持并鼓勵開展課堂實踐訓練,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以此培養出均衡發展的高應用力人才,促進人才市場的穩定和繁榮,保障學生的就業率。
提高就業競爭力,首先要提高高校人才的綜合能力。人才,主要是指是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源。人才的概念具體到企業中可以理解為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勝任崗位要求,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因此,想要提高高校藝術類人才的就業競爭力,就需要學生自身根據人才的定義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尤其要根據社會的實際情況,注重多方面發展。
就目前的就業情況來看,用人單位及人才市場對高校人才的工作經驗十分重視,高校作為培育藝術類人才的“搖籃”,要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專業實踐平臺,不拘泥于刻板的專業認知,重視藝術專業的整體發展,杜絕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取長補短,使學生在就讀期間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優勢。[2]
高校應關注人才市場需求動向,適時調整教育方針,針對社會需求有的放矢地培育人才;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注重學生優勢特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豐富的簡歷是贏得就業競爭的關鍵“鑰匙”,而簡歷內容的豐富離不開實踐活動。藝術類人才在校期間,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無疑是增加自己競爭力的好辦法。
從不同的人才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創造性”是人才必備的才能。“人才”的定義不單單是博學多才,更要注重創新實踐。當今社會日新月異,使得創新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創新成了高校人才綜合能力中的重要部分。[3]實踐經驗也不可或缺。高校人才在配合學校教育方針的同時也要時刻自省,在學業上溫故知新,在實踐活動上積極進取,稱為真正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現如今,各招聘大會及人才市場上優秀人才輩出,就業壓力激增。但就調查來看,高校畢業生擇業期望及自身定位普遍過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要實現夢想,就要去尋找合適的平臺,這無異于給自己又增加了一份壓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經歷了幾次失敗的面試后開始缺乏就業競爭自信。這種社會環境其實也給高校人才提供了很多機遇。高校人才會更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從而及時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完善自己。而高校也應同各大用人單位加強交流合作,開展校內招聘活動;開發高校特色教育,著重發展特色專業,打響學校特色專業名號,吸引用人單位招收本校人才,側面給予學生應聘自信。
高校人才要認清自我,擇業時不要一味看重薪資待遇,更要注意能否汲取到有用的工作經驗,腳踏實地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以便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為日后更好的機遇打好堅實基礎。
就近幾年的就業形勢來看,高校人才的就業“門檻”越來越高。藝術類專業由于專業對口性比其他專業低,因而藝術類人才的就業難度也相對更高。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高校藝術類人才應另辟蹊徑,不能只注重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也應嘗試學習順應社會需求的新技能,由此讓自己多方面發展。努力掌握多種技能,成為可以“哪里需要往哪搬”的“全能型”人才。
藝術類專業課程較少,學生可利用充足的課余時間去學習并實踐新技能,不能放松自己的專業學習。留心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同學,不難發現有很多人敏銳地察覺到了“專業對口工作崗位少”這個問題,他們在發現問題后積極行動,早早地開始學習一些未來步入社會后可能會用到的技能,為日后就業競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企業及單位普遍傾向于招收具備熟練使用辦公軟件及設計能力的人才,而這些技能對于思維靈活且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高校藝術類人才來說,學習掌握并不難;因此學習新技能是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在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中,要注意靈活行事,發揮自身優勢,利用活躍的思維和理解力快速掌握新技能。還要注重新技能的實踐,最好可以從事有一些關新技能的實習工作,從而增加用人單位所要求的工作經驗,豐富自己的簡歷。掌握一定的新技能后,在應聘專業對口的工作時,也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特長優勢與保障,即使應聘其他與自己專業關聯不大的工作,也可以因為提前實習實踐了新技能,從而獲得“加分”,提升了自己的就業競爭力。[4]
人脈是擴大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用人單位在招聘新職工時,偶爾會把這項內容作為考察項目,以此來判斷應聘者是否可以為公司帶來利益。[5]高校人才在校結識的優秀人才,所擁有的良好的人脈關系,無疑大大提高了人才自身對于用人單位的吸引力。
高校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重要過渡。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是高校藝術類人才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能否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取決于綜合素質和工作經驗;因此,高校就業指導類課程至關重要。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應按照科學發展觀原則,有計劃地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習實踐活動,增加工作經驗。將社會實踐融入課堂,不拘泥于固有理論,帶動學生創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就業競爭力。藝術類人才在擇業時也要認清定位,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