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
(綿陽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綿陽 621000)
在社會經濟步入新常態之后,制造企業的外部競爭加劇,內部管理也不斷調整,再加之國家多項稅收政策的出臺,制造企業的稅務管理面對較多的不可控因素,稅務風險發生概率明顯加大。隨著2016年10月“金稅三期”優化版的正式全面上線,稅收征管力度的持續加大,制造企業稅務風險管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制造企業需要把握“金稅三期”特點,及時調整內部風險管理舉措,有效規避和防范稅務風險,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金稅三期”是國家電子政務系統重點工程之一,簡單來講就是國家稅務局采用新型稅務識別、征管信息系統,在數據集成和信息識別方面優勢突出,可集中處理和分析稅務數據。它主要包含三項模塊,一是稅務管理;二是核心征管;三是發票管理。通過“金稅三期”處理稅務數據,使用統一的稅務管理流程、數據標準以及接入規范,實現動態稅務數據監管[1],規范稅收風險管理。
“金稅三期”系統特點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人工智能化。在“金稅三期”之前的稅務系統存在局限性,比如識別發票信息僅能獲取稅金、稅號信息。“金稅三期”可識別所有稅務信息,提高發票信息識別的效率。此外,信息識別由系統自動完成,智能化程度較高,人為識別失誤得以規避。第二,信息透明化。可以僅憑發票的稅號在“金稅三期”中精準定位查詢信息,動態跟蹤包括制造企業上下游的每一筆應稅業務,從產、供、銷詳細全面記錄業務數據。稅務部門通過信息共享和大數據比對,對重點稅源和高風險業務一目了然,能快速判斷企業的違規行為。同時,制造企業根據“金稅三期”的數據記錄,可對財務管理、稅務管理等內控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第三,監控嚴密化。“金稅三期”中的發票模塊增加了產品編碼的信息顯示和監督功能,增值稅發票的開具處于嚴格的監控之下,最大限度地減少錯開增值稅發票的情況。一旦出現假票或虛開發票的情況,認證鏈條就會斷裂,監控系統就會將相關信息傳遞到稅務系統,成為稅務監控的重點對象。
制造企業的增值稅雖已建立比較成熟的防偽稅控機制,特別是增值稅電子專用發票的推行,但稅務機關方面的不規范操作,企業自身稅務風險防控和應對機制的不完善,都可能使企業面臨經營風險。此外,國家為扶持制造企業而出臺的增值稅留抵、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虧損彌補、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一系列稅收政策,為制造企業創造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其稅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合理的稅收籌劃才可能避免違規操作的風險。
合理的稅收管理制度是防范稅務風險的重要基礎,完善的稅務風險管控機制則是減少風險的保障。制造企業應當加強稅務風險識別、評估和監督工作,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和組織結構,增強稅務風險管控機制的有效性[2]。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制造企業普遍存在稅務風險管控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如缺少稅務風險管理組織、制度條例不完善、風險防范自動化程度低,管控機制不到位導致稅務風險影響范圍擴大。
國家鼓勵產業改革、技術創新以及解決財政收支矛盾,不斷結合社會經濟形勢對稅收政策進行調整,制造行業適用的稅收政策變化加快,企業稅收人員對稅收政策的學習和運用不及時勢必導致稅務風險。制造企業與當地稅務機關溝通不到位、對政策變化理解不到位,稅收籌劃方案可能會伴隨較高的稅務風險。
制造企業應該完善稅務風險管控體系,要求各部門都積極參與并配合稅務風險防控,及時向企業的稅務管理部門反饋應稅業務數據。首先,制造企業的管理層需重視對稅務風險的管理,樹立稅收風險意識,從戰略角度出發整體部署稅務風險防控措施。同時,在稅務管理部門中設置風險管控崗位,明確崗位職責,統籌稅務風險防控。其次,制定完善的稅務風險防控制度,分別從稅務風險意識、稅務管理流程、人員層面完善等方面更新制度內容,針對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中的應稅業務,不斷優化制度條例,保證物流、資金流、發票流適配。對業務部門宣傳貫徹稅收政策和稅收風險,避免業財稅的脫節。此外,還要明示關鍵環節,要求企業的稅務管理部門加大對該環節的監管力度。最后,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提升稅務風險防控效果。根據“金稅三期”要求,制造企業需要打造優質的稅務系統使其與“金稅三期”系統對接,并且與生產計劃、銷售、采購、后勤系統等對接、融合,完成數據在系統之間的無障礙傳輸,實現內部信息互通。企業可逐步完善稅務風險識別、評估和預警機制,依靠強大的信息系統對應稅業務進行實時監管,及時判斷風險影響范圍以及深度,在有效時間內采取應對措施。
稅收政策變化對制造企業稅務管理和稅務風險防控的影響較深,制造企業必須結合政策調整稅務籌劃方案、稅務風險應對方案。首先,利用“稅企直連”系統實時獲取稅收政策變化,對政策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熟練應用各類稅收優惠政策達到節省稅金的目的。尤其是增值稅的稅率變化以及疫情期間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制造企業的影響巨大。其次,與稅務機關保持良好溝通,向稅務專管員了解“金稅三期”的增值稅發票管理要求并進行優化,在開票過程中高度關注產品類型、數量、客戶等信息,保證發票信息與銷售數據一致。最后,向稅務機關和稅務師事務所等機構咨詢稅務風險問題,尋求專業建議,從全面有效角度解決企業稅務風險,消除潛在風險。比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業務,可以通過稅務師事務所出具報告,提高納稅申報的信息質量。
基于稅務管理風險測評,制造企業應當建立稅收工作自查機制,這也是防范稅務風險的重要基礎。制造企業要求各部門對稅務風險特征、影響范圍以及如何防控等熟練運用,自主評價稅務風險以及管控成效,及時將稅務風險相關信息反饋至企業的稅務管理部門。例如,物流部門定期清查盤點庫存,核查物流運輸數據;業務部門檢查資金流以及業務項目運行情況,分析業務交易的真實性,并將數據反饋至財務部門;財務部門根據資金流的收支狀況,在會計科目中準確列支,通過對報表指標的分析,評估稅務風險;審計部門需要實時跟蹤各項應稅業務運行以及納稅行為,最大限度地規避稅務風險[3],保障各項稅務事項穩定運行。
制造企業稅收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升是提高稅務籌劃質量和稅務風險管理水平的核心要素之一,應集中資源對稅收人員進行培訓指導,提升其政策理解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及時準確完成納稅申報。首先,邀請專家開展稅務風險管理專項指導講座。并且根據稅收政策的變化,不定期組織稅收管理人員參與培訓,以便其掌握最新政策。其次,合理劃分稅收崗位職責,明確稅務防控責任,并輔以考核機制,全面提升稅收人員效率和素質。最后,引進高素質人才充實稅收管理團隊,培養復合型人才匹配稅務風險防控工作。
通過“金稅三期”結合稅收大數據和云計算信息反饋,對制造企業的收入、成本、利潤等財務指標進行分析,做好稅收整體籌劃,找準節稅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最佳結合點,確保企業收益最大化。合理運用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企業所得稅的匯算清繳業務,重點關注諸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虧損彌補以及所得稅稅率減免和優惠期限等事項。
在“金稅三期”背景下,稅務管理風險類型趨于多樣化,制造企業面對的稅收征管壓力持續增加,稅務風險防控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制造企業需將“金稅三期”帶來的壓力轉為發展動力,應用信息技術優勢解決稅務風險管理問題,降低稅務風險對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制造企業也應當密切關注稅收政策調整,緊跟政策形勢變化調整稅務風險管理措施,建立業財稅智能化系統,提升與“金稅三期”的適配性,有效規避稅務風險,提高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水平,贏得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優勢。